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9-15 10:06杨小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2期
关键词:髓内螺钉股骨

杨小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云南 开远 661600)

0 引言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3%-4%,约占髋部骨折60%-70%[1]。其发病主要与多以高能量损伤有关,如高处坠落、车祸等,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主要与摔伤有关,约占90%。可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顺粗隆间骨折,包括4个亚型,Ⅱ型为骨折线反向斜行。临床表现多以疼痛、功能障碍为主,也可伴有肿胀、畸形等症状,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降低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为主,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牵引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虽然骨牵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患者功能恢复,但由于牵引治疗时间过长,需长期卧床,从而使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且易发生并发症[2],继而增加患者治疗风险。而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少部分患者或骨折轻微型患者,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手术治疗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最主要治疗方式,而由于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差,使手术治疗一直备受争议。基于此背景下,我院对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用以为后期设计治疗方案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共16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为60~89岁,平均(74.5±3.3)岁;观察组共18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为63~88岁,平均(75.5±3.5)岁。纳入标准:(1)经过 CT、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3)导致骨折原因包括摔伤、意外等。(4)患者能正常沟通或有正常沟通的家属陪伴。(5)患者和家属均知晓此次调研方法和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6)此次调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2)手术禁忌证。(3)患有认知障碍且无家属配合。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采用常规制动牵引,将患者肢体按照适宜的角度放置在托马氏架上,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体重等信息,调整牵引力的大小,保持患者的足尖部位始终向上,防止发生内翻畸形。同时定期进行X线检查,依据骨折对位状态,对牵引角度进行调整,最开始牵引的力量较大,有利于骨折部位归位,后期治疗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重量,避免发生意外。最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功能训练,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骨折程度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因为手术方式较多,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和动力髋螺钉。动力髋螺钉方式:指导患者在牵引床上保持适宜的仰卧位,以患者舒适方便治疗为主。进行C型臂X线机器透视,对患者实施骨折部分的复位。在股骨外侧近端切口,沿着135°将导针插入,在C型臂X线机器透视下调整针的位置和角度。进行扩孔后,置动力髋螺钉在股骨颈部位,并在股骨干处固定动力髋螺钉钢板,经C型臂X线机器检查复位达到满意效果以后,对切口进行冲洗后放置引流管,缝合皮肤。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方式:采用硬膜外麻醉,固定患者的健肢,在大转子上方切口,在C型臂X线机器下将导针放入髓内通道后放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主钉,按顺序植入股骨近端防旋螺旋刀片及远端交锁螺钉,位置满意后进行伤口冲洗、放引流管、缝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质量,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1)显效: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上颈干角恢复正常,无异常骨折愈合畸形情况。(2)有效: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上颈干角轻微外翻,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无效:出现严重髋关节内翻或骨折愈合畸形等现象,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s)表示,使用χ2/t校检;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多为治疗显效,且仅出现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高达97.1%,而对照组患者以治疗有效最多,治疗有效率为82.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均发生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仅出现1例再次骨折,无髋关节内翻、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低至2.9%,而对照组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5.7%,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

3 讨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老年化现象日益加剧,使骨折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增加了骨的脆性,从而使老年人哪怕是受到轻微的外伤都极大可能发生骨折。再加上老年人耐受性不佳,使患者发生骨折后多数会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虽然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优惠等优点,但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我国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方式较多,常见的有人工关节置换、DHS与PFNA内固术。虽然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也均存在优缺点,如DHS内固术属于髓外固定系统,通过滑动加压用以加强患者骨折部位稳定性,再加上患者骨质量欠佳,易再次出现骨折[3],同时对患者伤害也大等。

经过研究后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多为治疗显效,且仅出现1例无效,治疗有效率高达97.1%,而对照组患者以治疗有效最多,治疗有效率为82.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患者均发生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仅出现1例再次骨折,无髋关节内翻、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低至2.9%,而对照组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5.7%,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7.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相对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更具有应用价值。保守治疗能免于了手术创伤,但由于长期骨牵引,导致患者易出现膝僵硬、髋痛等现象,且保守治疗无法保证骨折部位固定效果,使患者无法尽早进行康复阶段,从而不利于患者身体恢复,继而增加粘连、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而手术治疗则能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且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使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方式很多,如髓内固定术、髓外固定术等,但不同手术方式优缺点也不同,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因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生理特点等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如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采用Gamma钉微创手术,不仅对患者创伤小,利于术后恢复,同时也能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进一步促进了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与普及。

猜你喜欢
髓内螺钉股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装配应力对螺钉质量的影响及改善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