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分析与教育策略

2021-09-15 07:18胡莹莹陈功兴张桂源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心理健康

胡莹莹 陈功兴 张桂源

【摘 要】本文阐述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路桑斯的积极心理资本理论,以此探究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基于积极心理学,创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建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服务体系;丰富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为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 自卑补偿理论 效能感 心理资本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国家为培养栋梁之材,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梳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有助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来说,根据功能和分类不同,有多种含义。心理健康是一门学科,是一种实践活动或心理状态,也是探究个体心理健康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一门学问。古今中外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表述不尽相同,但是目前较为统一的表述为智力正常,认知完整;积极的自我观念;悦纳他人,人际关系融洽;能正视和接受现实;具有良好心境和情绪调控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和工作;人格完整独立。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实施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塑造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行为,懂得在特定条件下寻求社会支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

二、心理学理论对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教育的启示

众多因素影响着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包括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和心理资本等。因此,探究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问题形成原因、心理影响机制与变化规律,有利于学校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的启示

奥地利心理学阿德勒(Alfred Adler)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优越感”“补偿”为核心的“个性心理学”,认为人一出生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处境,就体验着自卑,对优越感的追求。因此,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争强好胜和追求优势地位是人的通性。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塑造人,它刺激想象力的目的在于改善个人的处境,从而减弱自卑感,自卑感的补偿即优越感。因此,缺陷感越大的个体,自卑感就越重,补偿感也越迫切,正如有身体缺陷的人往往表現为更敏感和自尊心强。补偿指个体面对目标、理想受挫导致不能实现,或者本身某种缺陷导致不能达成既定目标,此时就会改变活动方式或者采取其他可能成功的方式来替代,从而减轻或者弥补焦虑和紧张感。补偿可以分为以下方式:成功与失败。个体获得的成功补偿是以能充分觉知和认同生活的意义为基础,表现在对社会、他人和团体的奉献,以及他人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然而,失败的补偿则是相反,没有正确理解生活的意义,仅仅把生活意义认为是个人的意义,关注点在个体自身,甚至为了获得某种目的和优越性,不惜采取任何措施。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给教师在开展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正确认识自卑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现实,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到自卑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自卑既可以激励个体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个体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可能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性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使个体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因此,要防止经济困难学生为了补偿自卑感,出现更极端的虚荣心或者更狂妄的自尊心,学校要帮助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正视问题,引导他们把对他人、团体和社会的奉献作为其生活的真正意义,与他人团结协作,和谐与共。

(二)路桑斯的心理资本理论的启示

路桑斯(Luthans)于2002年提出心理资本概念,认为心理资本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样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其构成部分即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均是积极心理力量,而非具有倾向性、比较稳定和相近于特性的个性特征。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某种技能去实现某项工作行为目标的自信程度,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受到最大的影响结果来自个体行为,成功的经验往往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二是从观察他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看见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获得成就可以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三是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因素主要来自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说服与鼓励,然而受到他人的评价和劝说,以及缺乏事实依据的言语规劝的效果较小。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又影响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应基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实践平台,构建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活动载体,完善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激励机制和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开发对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一是点燃希望,提高人生动力;二是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三是提高韧性,增强抗挫折能力;四是培养乐观心态,消除焦虑心理。同时认为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的途径有:确立目标、正向激励,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指导实践、心理帮扶,增强复原力;弘扬美德、繁荣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加强联防,打造健康成长环境。因此,学校要重视和借鉴路桑斯的心理资本理论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启示。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通过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发心理资本,最终提升心理素质。

三、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创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经济困难学生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是嫉妒、焦虑与自卑等消极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也是拥有独特心理资源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生力军。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消极的心理问题,更要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以积极心理课程为核心,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克服消极心理

开设“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建立积极心理认知模式,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收获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逐步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等消极心理。一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面对挫折,以“升华法”流转心理能量,激发学生创造性;以“幽默法”化解负面情绪,学会宽容与乐观;以“利他法”净化自我心灵,改善人际关系;以“认同法”吸纳不同观点,学会包容与理解;以“代偿法”转移关注点,设立人生新目标;以“合理化法”看待事情两面性,走出烦恼遇见阳光。二是培养学生建立积极心理认知模式。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理性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勇于接纳真实的自己,不自卑、不气馁,为人处世有自尊,面对困难有自信,独立自助立自强;其次要积极看待贫困与挫折,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视困难和障碍为磨砺意志的成长契机,直面困难,勇敢前行,迎接挑战。三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六大美德及以之对应的24种积极人格品质,引导学生关注事情的积极面,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关系,主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寻求有意义的生活。四是培养知恩奉献精神。“饮水而思源”,懂得感恩才会倍感珍惜;“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懂得回馈和奉献方能自觉人生价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引导学生知恩图报奉献社会,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开发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心理资本

开设“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置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实战训练中学会乐观,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点燃人生希望。一是创造成功体验,点燃人生希望。目标、路径和动力是希望理论的三大要素。学生围绕所设置的目标任务,明确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挑战和尝试,最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此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更能深刻体会到目标、路径和动力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加强在实现目标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明白生活的困难亦不过如此,进而燃起生活的希望。二是打破自我设限,挑战不可能。拓展训练中一些看似不可能的项目,很可能只是内心中的自我设限,当学生敢于挑战并最终战而胜时,会发现自我无限的可能,心中的希望之光破窗而出进而凝成自信的力量。三是整合心理资源,提高心理韧性。个体在失败当中重燃希望屡败屡战,不仅需要愈挫愈勇的勇气,更是因为拥有诸多心理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底气。在素质拓展活动的分享环节当中,引导学生去察觉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来源;引导学生去整合自我认同、自我经历所带来的心理优势,他人支持、替代经验所带来的心理能量,以及团队、集体、宏观环境所带来的心理资源,不断开发积极心理资本。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服务体系

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是一个集持续性、复杂性和顽固性于一体的普遍性问题,需要教师以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多方合力,打造积极阳光校园心理文化新生态;立足长远,建构三位一体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发展服务平台。

1.多方合力,打造校园心理文化新生态

校园文化在与育人工作中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在一个尊重宽容、和谐温暖、积极乐观、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校园文化中学习和生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更能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温暖,学习到知识,培养起兴趣,形成阳光心态。一是加强班级和寝室文化建设。开展人际交往和朋辈互助等心理班会,让学生学会维护好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组织班级团体辅导和班级联谊等活动,帮助班级成员相互了解,加深认识,形成团结友爱和温暖和谐的文化氛围。二是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文体活动。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长期在压力和责任的双重重压之下,容易内心封闭和缺乏生机。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展现个性和风采。例如,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设计和参与以励志为主题的心理剧,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经济困难学生从封闭到融入,从迷茫到坚定,从犹豫到前行的心路历程,让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产生共鸣的力量进而走出封闭,走出迷茫,勇敢前行。三是组织经济困难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有着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织起来的互益组织。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互动中拓宽视野,发展兴趣,收获友谊。在实践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提升心理健康素質。四是组织经济困难学生爱心志愿者活动。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养老院等做公益活动,在所见所闻中,明白有人比他们更为不易,只要内心向阳,就能遇见阳光。在服务与奉献的过程中,学会将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建立自我的人生意义。五是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利用“3·25”“5·25”“10·10”等时间节点开展心理主题活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如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沙龙。

2.立足长远,建构“三位一体”心理发展服务平台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专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搭建贫困生心理发展服务平台。

一是综合信息管理平台:(1)收集并记录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包括家庭情况、经济情况、成长经历、家庭重大事件和病史等。(2)动态监控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定期进行心理调研和心理访谈,实时记录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态。(3)进行信息分析及方案制订,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基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挖掘问题成因,划分心理问题类型,制订对应心理干预实施方案。(4)建立跟踪反馈机制,跟踪干预方案实施效果,修正干预过程的不足和纰漏,进行前后对照科学研究,不断健全信息管理系统。

二是心理成长平台:(1)设立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支持小组,根据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经济困难学生信息进行同质性分组,将有共同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以及有类似个人经历的学生组织起来,定期开展适应性教育、专题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等,使成员在分享交流和互帮互助中获得情感共鸣,形成人际赋能,实现共同进步。(2)设立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小组,将有类似心理成长需求的学生组织起来,围绕自我觉知能力、人际关系经营、自我效能提升、自我潜能挖掘和人格完善等共同成长目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形成小组动力,实现心灵成长。(3)设立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小组,由顺利解决自身问题的学生辅导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帮助其建立信心、克服困难、顺利成长。

三是协同育人平台:(1)心理服务+资助育人。资助不仅是经济解困和物质帮扶,更要发挥育人功能。建立多维性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将学业成绩、职业技能、科研能力、感恩帮扶和劳动实践等融入考评体系中,设立覆盖范围较广和分层次、分阶段的激励性质的连续性资助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2)心理服务+就业服务。一方面搭建经济困难学生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提供经济困难学生一个环境良好、机会公平的就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持续跟踪学生的就业实践情况,适时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服务,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动机,增强职业认同,做好职业规划,实现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当代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4]洪霞.解开自卑的情结:阿德勒与奥修自卑情结比较及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

[5]吕翠凤.自卑与内趋力: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评述[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6]郭静静,张荣伟.高职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7(13).

[7]卢鑫鑫.国内外心理资本主流思想文献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8]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

[9]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10]曲晓琳,王林和,毛剑.浅析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构建的必要性与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胡莹莹(1986— ),女,江西吉安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陈功兴(1985— ),男,通讯作者,江西赣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张桂源(1992—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