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DVT相关因素分析与探讨

2021-09-16 20:13余华明李昌庆罗瑶
医学概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

余华明 李昌庆 罗瑶

摘要:目的 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发生DVT的认识。方法 收集229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9例患者中其年龄56~99(83.2±15.8)岁;男性占42.8%,女性占57.2%,DVT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发病率比例为0.75:1,男性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1),年龄>80岁患者有165例,占72.05%,DVT形成较常见的基础疾病有心脏病(60.26%)、高血压(57.2%)、脑梗死(53.71%)、骨折术后(35.8%)、糖尿病(31.88%)、前列腺增生术后(21.83%)、心房颤动(21.4%)、睡眠障碍(20.08%)、腰椎退行性病变(19.21%)等。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骨折术后等占有很大比例,内科多种疾病对DVT形成的影响较外科手术后大。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DVT是由多因素协同参与形成。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基础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生率高达18%40%[1]。因为它很常见,经常与继发性静脉功能不全相关,并且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例如肺血栓栓塞(PE)[2]。深静脉(通常在小腿中)形成血凝块,部分或全部血凝块脱落并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形成潜在的致命疾病,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重点分析不同基础疾病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发生DVT的认识,并深入探讨DVT形成机制,对高危人群构建有效的干预模式,可以降低其发病率和复发率。本文回顾分析2018年2月到2020年2月间我院229例患者完整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229例,男98例,女131例,年齡56~99(83.2±15.8)岁;发病时间3小时~1年,上述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T静脉造影(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研究中所涉及伦理部分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并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1.2研究方法

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统计并分析229例DVT患者基础疾病形成情况,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卧床或少运动、血栓病史、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骨折术后、前列腺增生术后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比较采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差异,计量资料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构成

229例DVT患者,男98,女131,男女比例为0.75:1,年龄>6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1)年龄>80岁患者有165例,占72.05%,见表1。

2.2不同基础疾病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

因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特殊性,229例患者同时具有四种及四种以上基础疾病,较常见的基础疾病有心脏病(60.26%)、高血压(57.2%)、脑梗死(49.34%)、骨折(35.8%)、糖尿病(31.88%)、前列腺增生术后(21.83%)等。见表2。

3讨论

血栓形成定义为在静脉或动脉脉管系统中由血液成分形成的团块。止血性血栓形成,自限性和局部性血栓形成,代表人体对急性血管损伤的自然生理反应及其对放血的防御作用。病理性血栓代表止血系统异常和对血管损伤的不良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多见于高龄、手术、创伤等人群,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均为导致DVT的主要因素[3]。在急性期,血栓易脱落导致肺栓塞危机生命;后期因深静脉瓣膜遭受破环,也可以继发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肢体出现沉重色素沉着,表现出疼痛、肿胀,甚至出现慢性小腿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诊治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医师对本病缺乏重视,因过早下地活动而发生肺栓塞(PE),危及生命;也有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时防护,从而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3.1 DVT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多数患9种慢性病,慢性病可累及46个系统,以高血压、高血脂症、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多发。229例患者均长期住院卧床或少活动,病情复杂,或部分病因不明,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时好时坏,老年住院患者身体素质差,病情多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症增加以及长期卧床都是可能诱发DVT的原因。

3.2 DVT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性别年龄与基础疾病分析

本研究统计发现,DVT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发病率比例为0.75:1,DVT发病率男女比例没有太大差异,与大部分文献报道一致。统计结果中,年龄>80岁比例占72.05%,目前普遍认为高龄是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4] DVT 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的线性增长,尤其是 65岁以上患者,提示 DVT 的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是恒定的 [5]。考虑其原因为: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越差,部分患者长期卧床,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静脉瓣膜功能减弱,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伴随着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自身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下肢血流缓慢,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壁损伤。

按照DVT患者基础疾病百分率排列依次为:心脏病(60.26%)、高血压(57.2%)、脑梗死(53.71%)、骨折术后(35.8%)、糖尿病(31.88%)、前列腺增生术后(21.83%)等。其中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占比高,主要是上述疾病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淤滞及凝血因子分泌改变等血栓形成危险。DVT患者基础疾病中比较发现,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中内科多种疾病对DVT危险程度较外科手术后大。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因素,发病率呈明显递增趋势,其中脑卒中是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增加,DVT 并发症也明显增多[6]。糖尿病与DVT关系的研究数据不一致,多数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DVT形成的风险增加。[7] 。

研究显示,外科骨折术后比例占35.8%,外科骨折术后,DVT的患病率在30%至50%之间,无症状的DVT通常可见。如果不进行预防,PE的患病率将高达7%。[8] 创伤性骨折的老年人,下肢血管壁广泛受损,血管内皮损伤后激活内源性凝血机制,同时外伤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加上创伤引发的炎症反应致血流缓慢,血液在瓣窦内形成涡流,以及老年患者本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更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9-10]。统计发现,前列腺增生术后比例高达21.83%,有些意外。DVT是经尿道前列腺手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1] 术后早期的卧床休息及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前列腺增生围术期出血风险[12],但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长时间的卧床及肢体活动较少使血流减慢、淤滞,并且前列腺增生患者多为老年人,使术后DVT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数据显示,神经科患者中痴呆(12.33%)、阿尔茨海默病(10.92%)、精神障碍(9.6%)、帕金森(6.55%),患者伴有多种与DVT形成其他相关风险因素。目前关于对神经科患者发生DVT的情况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是单中心资料的回顾性研究,且样本量不够大,结果可能产生偏倚。我院是以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为特色的综合三级医院,此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目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对高危人群构建有效的干预模式,预防此类患者发生DVT,降低 DVT发生率,已成为临床专家关注的焦点。[13] 国外对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但只有一半的人在实践中实施了对DVT的预防策略。[14] 可能原因包括担心因抗凝剂引起的出血风险增加,缺乏抗凝预防的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没有时间考虑对每位患者进行DVT预防。[15]血栓预防尚无单一的普遍答案,但在英国,美国国立卫生与医疗保健研究院(NICE)制定了指南,NICE已发布指南,于2019年更新,每位医生和医院都应遵循循证方案[16]关于DVT预防NICE指南内容包括了DVT风险评估、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干预、对重症患者的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的干预、对心脏或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干预等。

综上分析,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中精神疾病患者、中重症患者、骨折术后患者、心血管脏疾病患者等占有很大比例,内科多种疾病对DVT影响较大,建议临床加强对内科重大疾病患者的DVT筛查。研究认为DVT是一种多因素协同参与疾病,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和早期按照DVT预防指南干预,可以减少DVT的发病率,是防止静脉血栓疾病及其他并发症的关键,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发生DVT的认识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糜丽梅,吴 姗,张毓洁,等.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15-1716,1719

[2]Tritschler T, Kraaijpoel N, Le Gal G, et al.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JAMA, 2018, 320 (15): 1583⁃1594.

[3]THACHIL J. Deep vein thrombosis[J]. Hematology, 2014, 19(5).

[4]Previtali E,Bucciarelli P,Passamonti S M,et al.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J].Blood&nbsp;Trans-fus,2011,9(2):120-138.

[5]Hong K C,Kim H,Kim J Y,et al.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lower extremities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J Clin Nurs,2012,21(13-14):1840-1846.

[6]马利中, 董玲婉, 朱靖, 等. 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12):2034-2036.

[7]Kang G,Zhang H.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9,132 (11):e807.

[8]W.H.Geerts,G.F.Pineo,J.A.Heit,et a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126(2004), pp.338S-400S

[9]OLAF M,COONEY R.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Med Clin North Am,2017,35(4):743-70

[10]中華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 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65-71

[11]李飞平,卢子文,俞洪元. 经尿道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1):1025-7.

[12]邵惠弟,王灵红.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3;20(10):21-2.

[13]何佳, 宋晓征. 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22):5091 -5093.

[14]Kakkar AK, Davidson BL, Haas SK. Compliance with recommended prophylaxi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mproving the use and rate of uptake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 Thromb Haemost. 2004;2:221–227.

[15]Douketis JD, Moinuddin I. Prophylaxis agains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ized medical patients: an evidence-based and practical approach.Pol Arch Med Wewn.2008;118:209–215.

[16]Andrew Bircher,Alexander Chowdhury.Current DVT prophylaxis: a review Orthopaedics and Trauma, 34(2020), PP.161-167

作者简介:余华明,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出凝血疾病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李昌庆,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老年患者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分析
骨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意义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预防脊柱外伤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探析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