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羊奶延绵世纪情

2021-09-18 01:52高天龙田浩
伊犁河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丽马扎哈萨克族

高天龙 田浩

依曼干孜沟的诉说

1964年11月的一天,在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公社泊勒坎村的一个马厩里,孕妇段翻娃正撕心裂肺地喊叫着,年轻的丈夫袁忠槐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的第一个娃。几个月前,他们才从甘肃天水逃难到这里,举目无亲,是这个村的生产队长加勒斯拜收留了他们,安置在了这个马厩里。马厩四面透风,寒风凛冽,外面飘着大雪,马厩里没有一点儿热气。袁忠槐泪水直流,束手无策。痛不欲生的段翻娃说,忠槐,我活不了了,我活不了了……

袁忠槐突然走出马厩,向对面的房子急步走去,对面住的正是哈萨克族加勒斯拜一家。

袁忠槐神色紧张地说,大哥,我媳妇儿——我媳妇儿——我媳妇儿生娃生不出来。

加勒斯拜马上明白了,让妻子孜娅汗随袁忠槐赶紧去把段翻娃搀扶过来。

加勒斯拜家也是一贫如洗,屋内除炕以外,还有一个不大的土炉子,屋内有些温度,其他什么陈设都没有。

泊勒坎村只有50多户,150多人,除了三户汉族以外,几乎全是哈萨克族。加勒斯拜在县供销社上班,为响应国家号召,落户到了泊勒坎村。

“泊勒坎”是哈萨克语,是河水流淌的意思。这里没有河流,只有村子紧贴着依曼干孜沟山。山不高却延绵逶迤,而村子坐落在狭长的山谷里。

这里的哈萨克族几乎不会说汉语,这让袁忠槐夫妇与村民交流上有了障碍,好在加勒斯拜会说汉语,让他们走得更近些。

段翻娃被扶进了加勒斯拜家,躺到炕上时间不长,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人世间。

没有御寒的棉衣棉裤,孜娅汗用自己家里的羊毛头巾将女婴包裹起来。

按照哈萨克族风俗,无论是哪个民族,只要谁第一个帮助接生婴儿,婴儿就要给接生人当孩子。

加勒斯拜和孜娅汗明白,这个女婴是袁忠槐和段翻娃第一个娃娃,这对于汉族人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他们不忍心收养。经过商量,给女婴起了个哈萨克族名字——阿曼古丽,喻意为“健康、平安的花朵”,而袁忠槐给女婴起的名字叫袁彩花。女婴嘹亮的啼哭声在寂静的村庄传得很远。由于长期缺乏营养,段翻娃的双乳是干瘪的,没有奶水,饿得女婴一直啼哭。

加勒斯拜想到了家里有一只羊,这是他们家唯一的家产。他快步走到院子里,挤了一碗羊奶,这碗羊奶让女婴不再啼哭。屋外,寒风怒吼着,大雪覆盖了依曼干孜沟山,大地一片白雪茫茫……

依曼干孜沟山见证了加勒斯拜一家养育阿曼古丽的历史,唯一的一只山羊的羊奶滋润着阿曼古丽幼小的生命。

袁忠槐和段翻娃为了谋生,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幼小的阿曼古丽就这样在这个哈萨克族家庭里慢慢长大。加勒斯拜和孜娅汗生育了一个儿子,比阿曼古丽大两岁,他叫叶尔泰,他从小就喜欢这个汉族妹妹,处处让着她,护着她。喜欢喝羊奶的叶尔泰从不和妹妹争羊奶喝。一块发糕切成两份,他都拿小的。有小伙伴儿欺负妹妹了,他大打出手,为妹妹受过伤、流过血。

叶尔泰带妹妹滑雪,躲迷藏,爬山,捡麦穗,捡玉米,摘沙枣……

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可以说,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习俗和他们善良的品德已经融入阿曼古丽的血液里,是这个民族给了她成长的摇篮。

民汉之花在喀拉达拉绽放

喀拉达拉,是阿曼古丽生长的地方。阿曼古丽,是这里百姓们亲切地对袁彩花的称呼,大家几乎忘了她那个汉族名字,只记住了“阿曼古丽”。

长大了的阿曼古丽像细君、解忧两位汉家公主一样,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神奇的黑色土地里,演绎了一碗羊奶一生情的故事。

仲夏时节,麦浪随风翻滚,玉米秆挺立在田间。白杨树叶轻声吟唱,大地铺满绿色绒毯,翠绿欲滴……

这天,阿曼古丽带着一条羊腿、几个馕和一些吃的,跨上红旗牌自行车,哼着小曲,心情愉悦地往娘家走。

阿曼古丽自己的小家是在公社附近的一条河边上,距娘家有五公里路程,娘家在四大队二小队。她不忙时,每星期回去两次。

当她走出两公里后,晴朗的天空忽然阴沉起来,她加快了骑自行车的速度。一阵风后紧接着下起了大雨,她突然听到娃娃的哭声,循着声音看到在一棵大树下,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在哭。

阿曼古丽赶紧骑到树下,跳下车后问小女孩儿家在哪里?为啥躲在树下?小女孩儿怯怯地回答:迷路了,不知道家在哪里。阿曼古丽二话不说把小女孩儿抱上自行车的前梁上,跨上自行车又返回了自己家。

看着浑身上下湿透的阿曼古丽,丈夫高秀诧异了,问她不是回娘家了吗?咋又回来了。

不回去了。阿曼古丽回答得很干脆。

为啥?高秀很是疑惑。

当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儿站在面前时,更加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我在外面撿的。知道丈夫疑惑,阿曼古丽说。

捡的?她的父母呢?

不知道。

那你想干啥?

留下,养着。

你是不是吃饱撑的,已经有一个七岁丫头了,你还捡一个回来,你养得起吗?赶紧送走!

送哪去?连他们家在哪里都不知道,送哪去?

先留下,明天,明天看看附近有没有丢娃娃的,能找到她父母就送回去。

一连几天,阿曼古丽跑遍了周边的几个村庄,都没有找到丢了娃娃的家庭。

看你多事不多事,带回来了,送都送不出去。高秀说。

送不出去就养着,多一个女儿多好啊。

高秀听了这话,火一下子窜了出来,你平时见要饭的给饭,看别人困难了送米送面送油给钱,我也就不说啥了,现在还要养一个别人的娃,这绝对不行。本来咱们就穷,我靠泥瓦匠手艺挣点钱,都让你祸霍掉了。

老高,我给你说了多少次了,我妈生我的时候,要不是加勒斯拜一家的帮助,就没有我了,这是我一生都不能忘记的。现在别人有困难了,我帮一点是一点,人和人都是要互相帮助的,看到别人困难了,不理不睬还是人吗?

谁说不让帮了,你有这个能力么?你脚上的鞋都露脚趾头了,还养别人的娃娃。今天说啥也要把这个娃娃送走。

往哪送?我不能把她扔出门外吧?

还是送到那棵大树下,也许那颗大树离她家不远,说不定她家人能找到她。

你说的这是啥话?把娃娃送到大树下,亏你说得出来。

你送不送吧?

不送!

啪——

一个巴掌狠狠甩在了阿曼古丽的脸上。

哇——

阿曼古丽哭着跑出了房子。

她不知道去哪里,她跑着跑着决定去伊宁市,去找表姐。一摸身上只有三块五毛钱,百十公里的路用了三块钱买车票,到了伊宁市不知道表姐郭芦花家住哪里。她想起二表姐在军区医院当护士。花了五毛钱,到了军区医院,找到了二表姐。二表姐把阿曼古丽送到了大表姐的理发店。

我想学理发,她对大表姐说。

好啊!好好学,学会了这个店给你,你就别回去了。高秀还敢打你,比你大十几岁的老男人,和他离婚,我就不信治不住他。

阿曼古丽的丈夫高秀是山西朔州人,当兵来到了伊犁地区,1977年4月复员落户在阿曼古丽父母家的五公社四大队二小队当出纳。在给阿曼古丽父母家盖房子时,高秀展露了他会泥瓦匠的手艺。她的父亲看上了高秀,阿曼古丽听从了父亲的安排,一九八○年和高秀结婚。

刚开始学理发是从洗头开始的,阿曼古丽洗不好头,表姐的一些老顾客都不让她洗。表姐气得说,真是乡下来的,太笨了。

被骂了几次之后,阿曼古丽非常上心、非常用心地洗头,后来十分熟练了。

表姐又开始教她理发,教她理各式各样的头,给女人剪头、卷发、烫发等各种技术活儿。

她说她天生就是个理发的材料,六个月就能独立理发了。她决定回家了,表姐无论怎么劝都劝不住,她想着家里的女儿和捡来的女娃娃。

回到家的阿曼古丽却没有见到捡来的女娃娃,疯了似的要打丈夫高秀。高秀说是已经让女娃娃家里人认领走了,也知道了女娃娃名叫张小花,如果不信可以去她家看看。

阿曼古丽买了许多吃的去了张小花家,见到了张小花,她才放心了。

1988年初春,阿曼古丽在村里开了个理发店,每理一个头三毛五分钱,生意十分红火。小小理发店每天人流不断,有理发的,哪怕不理发的人也喜欢来这里闲聊,这里成了信息中心,村里的家长里短从这里都能知道。阿曼古丽挣钱了,但她自己几乎没有攒下,谁家缺钱买东西了,一走进理发店张口借钱,她都毫不犹豫从口袋拿出来。借钱的人没有还的,因为他们还不了,她也从来不要。

高秀就很生气地质问她,你这理发店挣了钱都给了别人,还开着干啥?

这是我自己的事,不用你管。

你这不是白忙活吗?

我喜欢这样。

高秀不敢再往下说了,他怕阿曼古力又跑了。她离家的六个月让高秀尝到了带娃娃的辛苦劲儿。妻子能回来是他想不到的,因为已经有传言说阿曼古丽要和他离婚,不回这个家了,他害怕有这么一天。他现在只能生气而不敢过多责备,他现在不敢惹妻子了。

1995年夏季的一天,村民铁流白乌旦走进理发店,吭哧半天不说话。阿曼古丽一个劲儿地问他有啥事,他就是不吭声,再三追问下才知道他儿子阿克铁力克考上了新疆大学,300块钱的学费成了不能入学的最大困难。如果没有300块钱,只能让娃娃去放羊了。能考上大学说明是人才,一定要上大学,我去给你借,等我几天,如果借不上300块钱,我卖血也给你凑够,不能让娃娃去放羊。

一身豪气的阿曼古丽关了理发店的门,骑上自行车四处去借钱,一分、两分、一毛、两毛、五毛、一块、两块,她连续三天跑遍了两个村庄,最后一天还差20块钱时,她都失去信心准备去卖血了,而且都打听好了,卖血前先喝两碗盐水下去就没事了。老天眷顾了阿曼古丽,当她把300块钱交给铁流白乌旦时,高大的汉子向她跪下了,哭着说,阿曼古丽,我咋感谢你啊!

不用感谢,只要娃娃能上学就行。

就这样,阿克铁力克怀揣着阿曼古丽借来的300块钱去新疆大学报到了。阿曼古丽的行为让很多人不理解,又不是你儿子,这么卖力用心?家里人说她脑子进水了,自己都吃不饱饭,还替别人背债。阿曼古丽说,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是需要拉一把的。我是靠着哈萨克族父母的一碗一碗羊奶喂大的,这种恩情我永远不会忘,当有人困难的时候我不会不管的,因为哈萨克族父母教会了我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在以后的日子里,阿曼古丽用理发挣来的钱一点一点还掉了300块钱。

1996年冬季的一天,热马扎走进了阿曼古丽的理发店。看着蓬头垢面的热马扎,阿曼古丽以为是来理发的顾客,她热情地招呼着。热马扎却流着眼泪说,大姐,能不能给点饭吃,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

阿曼古丽心里咯噔了一下,一个大小伙子到了张口要饭吃的境地,说明确实身无分文了。她立即拿出自己还来不及吃的三个大饼都给了热马扎。看着狼吞虎咽般地吃着大饼的热马扎,她赶紧倒了一杯水递过去,让他慢慢吃,别噎着。

热马扎告诉阿曼古丽,他是甘肃甘南人,是个回族,几个月前来投奔在这里的表哥。由于表哥家人口多,生活也很困难,他又找不到活干,走投无路下想让阿曼古丽帮帮忙,因为村里人经常提起她是个热心人。

阿曼古丽问热马扎会干啥?

热马扎说会拉面。

阿曼古丽说乡政府食堂正缺一个会拉面的人,我帮你去说说。就这样,热马扎成了喀拉达拉乡政府食堂的拉面师傅。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热马扎和正上高中的、漂亮的哈萨克族姑娘吐孙古丽恋爱了,这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大新闻。这件事让吐孙古丽的父母无法接受,一是年龄相差太大,二是民族不同,他們百般阻挠。村里的小伙子也几次找到热马扎,对他大打出手。

这时候,阿曼古丽出面了,她找吐孙古丽的父母劝说,找那几个打人的小伙子讲理,去乡政府让乡政府干部去做吐孙古丽父母的工作。

要冲破家庭的阻挠和周围人的陈旧观念是件极其困难的事,而热马扎和吐孙古丽始终与世俗抗争,两年后结婚了。

1999年12月31日深夜,寒风凛冽,漫天大雪,吐孙古丽要生娃娃了。村里没有医生,热马扎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迅速跑到阿曼古丽家,让阿曼古丽帮忙去接生。

懂得医学小常识的阿曼古丽打个针,拿片药还行,对于接生完全是外行。她的脑袋里直打架,是帮还是不帮?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自己坐牢事小,这可是两条生命啊!面对吐孙古丽大声喊叫,阿曼古丽再没有犹豫,立即拿来酒精进行消毒,尝试着摸着胎位,摸到了婴儿的头,她舒了口气,曾听母亲说过,女人生娃头先出属于正常。她顺势将婴儿的头慢慢往外拽,终于出来了,阿曼古丽双腿突然一软,跪在了地上,她为自己的行为想想都后怕。

2020年7月14日,我们一行来到了加儿阔拉村热马扎和吐孙古丽的家。整洁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块田,种着西红柿、茄子、豆角、黄瓜等蔬菜,靠院墙盖了一个大棚,有牛和羊。

吐孙古丽抱着两岁的孙子,也就是当年阿曼古丽接生的那个儿子麦俊的娃娃,遗憾的是麦俊在伊宁市的联通公司上班没回来。他们还有一个女儿在乡中学当老师。这是一个幸福之家。

俩口子和我们聊起当年相恋的故事时,还是那么甜里带点苦涩的味道,当年冲破了层层阻力走到了一起,这一生值了。20多年来一直恩恩爱爱,幸福地生活着,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喀拉达拉这片土地上传颂着……

在来热马扎和吐孙古丽的家之前,我们专程去了趟阿曼古丽出生的房子。

一走进砖混结构的屋内,阿曼古丽脱了鞋直奔炕头去拥抱养育过她的孜娅汗妈妈。老人已经77岁,身体不太好,加勒斯拜于2007年已去世,如果活着,应该是83岁的老人了。

孜娅汗的大儿子叶尔泰正好在家里,他的汉语说得不错。他告诉我们,他们小的时候住的是土块房,还给我们指了指阿曼古丽出生的炕的位置。他和阿曼古丽又回忆小时候的事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气氛很浓。我们想,这座房子不仅见证了阿曼古丽的出生,它也诉说着民汉融合的延绵故事,诉说着民汉之情血浓于水。

奔流不息的特克斯河

阿曼古丽的家坐落于喀拉达拉镇政府附近的一个河滩旁,这里原来是不毛之地,她和家人经过三年时间改造,已经成为一座小花园了。一溜平房前是菜园,菜园前有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房后200米之处是奔腾不息的特克斯河。

特克斯河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由西至东流向喀德明山,其后和巩乃斯河汇合,再折向西,与喀什河汇合,进入哈萨克斯坦,最终流入巴尔喀什湖。

2020年2月,一场新冠肺炎肆虐中华大地时,阿曼古丽意识到,这是一场不仅和病魔拼杀的战斗,也是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的大好机会。

哈萨克族人用一把铜壶提起后洗手,一个人时,右手拿壶冲洗左手,冲完后左手又反过来洗右手,不能双手同时洗,除非有人帮助下才能做到双手一起洗;一条毛巾很多人反复使用;一双长筒鞋子几年、十几年一直用,直到坏了再换;炕上的毡子几代人用,一家人围坐在一个炕头,吃完饭桌子一推就是炕,既不卫生,又容易滋生虱子和跳蚤,對健康极为不利。

针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不良行为,阿曼古丽不是说教,而是分批次地邀请大家去他们家里参观,让大家知道怎么样讲究卫生习惯。她还找了四家卫生条件好的牧民家进行现场观摩,使很多牧民知道了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同时,阿曼古丽主动承担起了300多名农家的消毒工作。每天早上九点就挨家挨户进行全面消毒,边工作边讲解如何防病防疫的常规知识。

而消毒液都是她自己掏钱购买的。

这期间,远在乌鲁木齐的女儿给她卡上打了5000元,阿曼古丽采取发放消费券的形式送给每户50元。每到一家发放,就要反复讲解预防疫情的重要性。

村民吐尔逊说,阿曼古丽都是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老百姓的思维引导大家。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场疫情,当大家都在为居家困惑不解时,阿曼古丽通过微信给大家介绍美食,梳理情绪,更有趣地是鼓励少数民族男人在家里当主厨,学着做饭,跟着孩子上网课,陪着妻子一起干家务活。

疫情结束后,她还将自己会做糕点的手艺传授给很多妇女,带着她们到乡里的夜市和巴扎上出售,增加她们的收入;还组织5名妇女加入农产品销售行列,后来发展到35家家庭妇女加入进来。

阿曼古丽鼓励家中有壮劳力的人出门打工,找不到活儿的,她积极帮助联系。

一场疫情,让这个村涌现出30多个和睦家庭,孝老爱亲明星家庭渐渐多了,主动洗毡子、家人毛巾分开、打扫室内卫生的人越来越多,生活状态改变,致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阿曼古丽还有很多想法,她计划办鱼塘、开民宿、开发旅游项目,让贫困的哈萨克族农牧民在家门口就有钱挣,要让家家脱贫、人人富裕,这是她这个普通妇女的美好梦想。

阿曼古丽说,只有在感恩中生活,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无论走到哪里,属于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广阔。56年的新疆生活,已经把自己融入进这个大家庭。

是啊,阿曼古丽犹如一朵小小的浪花,将自己融入于特克斯河里,生生不息的流在这块广袤、神奇的大地上。

猜你喜欢
古丽马扎哈萨克族
勇攀赤道雪峰
古丽,古丽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星空下的向日葵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理解
共享马扎,一天丢500多个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太极马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