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父亲鲧原来是崇州人

2021-09-21 01:53易旭东
巴蜀史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崇州神树岷江

易旭东

由“营盘山文化”发展而来,“宝墩文明”大约延续800年,一直不断迁徙,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成都平原。艰辛地与自然斗争,在水与火之中顽强地繁衍、进化,留下“古成都人”第一部关于生存、文明的史诗。

成都平原是农业开发、陶器制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与鲧建城起于崇州,鲧禹治水发源于岷江、始于江汉,正处同一时期。

一、崇州火烧营与汶川石纽山

大禹,汶川石纽山出生;父亲鲧,崇州鸡冠山出生。

大禹世系与古蜀州(崇州)人同出一脉。

“禹”字与“蜀”字,都从虫。

大禹的父亲鲧,不但善于治水,还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

因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封给鲧。

“世为侯伯”。

大禹的先祖昌意、颛顼、鯀均生活在古蜀国,家族势力较强,成功治水的群众基础扎实。父亲鲧在奉命治水前,已是治水能手、建城工匠,大禹受教育、影响、熏陶,情理之中。

文化交集。汶川与崇州血缘之邦。

大禹父子俩,从崇州的火烧营,到汶川的石纽山。都是颛顼系的龙子龙孙。

鲧是黄帝的六世孙、昌意的五世孙、颛顼的玄孙。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夏启的祖父。

汶川绵虒镇15公里外的羊龙山腰。

大禹父亲鲧治水图

《山海经》

禹碑岭村,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地。

终日在泥水之中,整顿水利工程长达20年之久。

治水期间,绘制《山海图》,记录华夏山川、河流、奇鸟和异兽。

《山海经》,大禹派3000人从八方收集地理生物信息,历时30多年而成。记载大禹、夏耕、后羿和夏启等4位夏朝英雄。

“崇伯鲧”,前2037年至前2029年在“崇伯”位上。

鲧祖在耕种、治水方面颇有建树。大禹的爷爷白马,字熙,封于崇,今崇州道明镇白马社区、东北崇坪镇。“崇”,在岷江西南,汶山东南,崇阳镇北,一个大诸侯国的面积。

“崇州”的“崇”,秦以前无资料可查。可能沿用古地名,也可能是因鲧的封地。

鲧封崇地。《史记·夏本纪索隐》引《连山易》:“鲧封于崇。”继崇伯位,《国语·周语》称为“崇伯鲧”。官名,崇伯。伯,爵位名称。崇,大禹父亲鲧的封地名字,崇地侯王。

崇州北部与汶川接壤。从九龙沟翻过处于龙门山脉的褶皱带、海拔2686米、大小六峰如群龙聚首的六顶山,纯原始状态、天工造物而形成众多的层峦叠嶂、深沟峡谷,就是汶川。

到汶川石纽村,不到30公里的路程。

大禹出生在石纽村的石穴。

石穴,类似于大禹父亲鲧夏季的避暑别墅。

汶川是别都,大禹的母亲生活在汶川古羌部落。

崇高、崇山二词缘由。大禹父亲“崇伯”,得一词崇高。崇字,上山,下宗;或叫山之宗。因地得名,鲧生长之地,有一座令天下臣服的高山。

若水之地:黑水河,九龙池。火烧营,3868米。

鸡冠山

火烧营山麓孕育二位帝王,承受得起尊崇、神圣。

崇山、崇高二词,为崇州山、水而“定制”。

在中国古代,原崇州三郎镇(现已并入街子镇),天国之地。

崇高。鸡冠山原名崇山,主峰叫火烧营,又名天国山。

“人间龙宫”。天国山有九龙池,传说龙王九太子居住之地。

在鸡冠山顶眺望西岭雪山和四姑娘山顶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正妃盐亭人嫘祖生二子。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九龙池)。昌意娶蜀山(古蜀国)氏女生高阳,是为颛顼帝,以鬼神制义。

《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河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生长“神树”若木的地方,发源若水,流出后沿蜀郡(崇州)旄牛徼外(怀远镇),流经东南方向,到天社山“故关”(新津)这一段。

神圣祭坛。“天社山”海拔仅617米,岷江与南河相夹最高峰。

祭祀遗迹。古蜀第一代王蚕丛、第二代王柏灌,祭祀太阳之处。历史地理文献中,因山上种植水稻,代替小米成为宝墩先民们的主食,被称为“稠稉草”,也就有了另一名称“稠稉山”。

神木,若木;神水,若水;神池,九龙池。

若水,崇州西河水系。

蜀郡,为成都。旄牛,指汉原。

崇州在晋朝时,为汉原郡,郡治今崇州市怀远镇。

九龙池,发源两条河流。火烧营东麓,东南流的汶井江(若水),上源叫黑凼河;火烧营西麓,南流的黑水河(沫水)。两条河都“黑”,传说山上生长会发光的神树,流出的水黑色。

黑水之间生长一种“神树”,夜晚会发光。把山峰照亮如火烧一般,鸡冠山主峰得名火烧营。

黑石河为岷江干流时,称“黑石大江”;岷江干流,转走羊马河,称“羊马之河”,现在的外江体系,古称羊摩江。河西人的母亲河,沙沟河和黑石河。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蜀州,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乃郡之江原县也。”

文井江原名汶井江,因地接汶川县之缘。

古老经书《河图括地象》说:“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岷山指汶山,古语“岷”字与“汶”字相通。井络,指河流纵横交错,状如井字。文井江,由此得名。

帝,帝王。会,会聚。

昌,昌盛。神,超自然的创世者。

建,建设、建立。福,福地。

文中指出,文井江,帝王会聚昌盛之处,创世神建立的福地。

《水经注》记载:“东出于江原县(今四川省崇州市江原镇)也。东入(今成都市新津区)于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10多个乡镇,至三江蒙渡入新津境,注入岷江。全长109公里,市境内长96.8公里。

至今仍是排灌兼用,灌溉崇州、大邑、新津、邛崃70多万亩丰饶农田。

二、北上治水汶川是必经之地

汉初,崇州得名江原县。

汉原县,古称“旄牛县”,与临邛(邛崃)同时迁入崇州,置汉原郡并汉原县。

汉原郡领汉原、临邛二县。

汉原郡与汉原县治所,都在今崇州市怀远镇。

《华阳国志》记载:“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缎拗为九江。”常璩充实《河图括地象》的具体内容,指明帝王包括伏義、黄帝、颛顼。高度赞誉文井江的历史地位,“井络垂耀,江汉遵流”“四渎之首”。

四渎,长江、黄河、淮水、齐水。

《夏书》载明:“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形成岷江为长江正源之说。

至今,仍然是一个史志奇迹。

《夏书》至明朝3000多年的时间中,文井江被认定为岷江正源、四渎之首。

清代国学大师李锡书,一生对功名利禄“淡泊萧然”,却对修志情有独钟。曾经四任汶川知县,前后在汶川工作、生活11年,在编修《汶志纪略》时多次考察,还邀《蜀水经》作者、好友李元为之考证,清初广柔城址尚依稀可寻,社稷坛犹宛然残存,记录:“广柔治在今治(绵虒镇)之南大邑坪。”广柔县(今北川羌族自治县)在邛崃市北,汉代的江原县地。

《汶志纪略》,汶川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

若水诞生颛顼,沫水诞生大禹的父亲鲧。

鲧是颛顼后代,在同一地诞生,九龙池——九龙沟源头。

三国时期吴国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韦昭在为《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一语作注时,说:“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融,祝融,炎帝后人,《三国演义》中提过祝融夫人,姓氏在南中出现过。

历史上,南中指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

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汉属地。

崇州是鲧的封地,与欢兜、共工杂处尧朝。

《山海经》记载:“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江水,古时就指长江。“江”字,工水,即流经共工国领地的水,今岷江。

“邛”,工邑,共工的城邑。在秦时,邛崃称临邛,共工国在现在的邛崃以西。鲧的家,也在崇的高山、平原之间,也就是三星堆、邛崃之间的一地,即现在的崇州一带。

《尚书·舜典》记载,欢兜、共工、三苗、鲧为“四凶”,“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令祝融“殛鲧于羽山”。欢兜被流放于崇山,今崇州三郎镇(现已整体并入街子镇)。

《国语·周语》称鲧为“崇伯鲧”。韦昭在为《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一语作注时,说:“崇,崇高山也。”“崇高”,得名。

避暑圣地鸡冠山

欢兜流放于崇州,被“双规”的对象。

祝融成了继鲧之后,崇州新的管理者。

江原的地理位置,在蜀郡治所的成都西方,渡过大江,根据《水经注》等文献测定,大江是金马河。县城紧邻文井江,距离成都47公里。《大元一统志》记载,“古州城(崇庆州),秦张仪筑”。江原县县城,即今崇州市区。

古蜀之根,从江原发迹。

“蜀中之蜀”,江原的延续。

“蜀”来源于崇州。

蜀,后来成了整个四川的缩影和代指。

蜀都,古蜀国的首都,成都的代名词。

成都平原北部,因地形原因开拓缓慢,鲧祖带领着部族,来到西南部,今大邑、崇州一带,勘察地形、了解情况。对周边的地形、气候、水文情况,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发现岷江汛期时,水会往两边漫灌,漫灌区域往东北,到温江的江安河,往西南,到崇州的西河。

鲧祖与族人们,将西河以西、斜江河两侧,作为主要区域进行拓荒,筑堤修坝,导水治水,全力开垦荒地。耕种方式,渐渐由粗耕向精耕发展,撒种的旱稻,朝着蓄水围田的水稻改变。

从大邑、崇州,顺河一直往下……

到今新津南河一带搭建驻落点。

鲧的父亲少年时代,就随鲧的爷爷、鲧祖在古蜀州一带参与治水,职责所在。成人后,一直在勘察地形、水文,总结知水、悉水的经验,走遍成都平原以北、以西的各个角落。

鲧祖与族人们总结了不少岷江水文的特点、导水与引水的方法。

鲧祖回中原复命,鲧父继续在“崇州”生活。

北上黄河上游治水,汶川是必经之地。

从九龙沟翻过六顶山,到汶川石纽村,不到30公里的路程。

在汶川绵茂一带娶羌女,在汶川生下大禹。

治水,始于岷江、汉水。

《禹贡》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山番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岷,在岷江上游;山,番冢山在汉江源头。“沱在郫县,潜出山番冢,蔡蒙在汉嘉,和读曰桓,桓水出蜀山西南。是《禹贡》于梁州所详,偏在西北”。

鲧禹父子治水,恰巧也在距今4500年至3700年的时间段。

三、世界“基建狂魔”的鼻祖

1986年对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发掘中,出土“神树”估略有6至8件。2021年4月,3号“神树”的修复已经启动并初具成效。35年前出土时的70多截青铜残件,经文物修复专家预拼接,已重新勃勃“生长”,初露“神树”神秘美丽的风采。完全修复完成后,与三星堆镇馆之宝——1号青铜“神树”一起,共同展示神树崇拜的宗教信仰与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预拼接的3号“神树”,初露芳颜。初步论断,刻画的应是《山海经》里的扶桑树。

《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汉代文学家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记载:“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站立在“神树”顶端的人首鸟身像,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句芒”(gōumáng)。

神话传说中,“句芒”正是人首鸟身,太阳升起的地方、“神树”扶桑都归他管。

在《山海经》中,成都被记载为“母国”:西王母国。

在《蜀都赋》里,左思的蜀都是“全域成都”,北到华容,南至交趾(今越南)的大片地区。《华阳国志》也描述,古蜀不是“国”,而是“世为侯伯”的夏朝、周朝王室贵族地区。

“蜀”字通假“属”字。

“蜀都”就是“属都”,属地之都。

“属”字中有“禹”,造字本意跟禹有关,意为大禹父子治水拯救天下,天下为鲧的儿子大禹所属。母国和属地的关系,“宗属关系”,母国和属国,共同称为“海”朝。

“海内”,指朝代的疆域,中原大部分在“海外”。

《山海经》中,有炎黄大禹,而没有夏商。

“海”字里有“母”字,造字本意跟“母”有关。“海”字,最早不指海洋,是因存在一个“母国”,以“母国”为核心的属地范围,才称作“海”。这,就是《山海经》中的“海朝”。

“海内”一词,也就来自这里。

古蜀国,夏朝部落联盟所在地。

“海内”按方位,分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有些地方,时而在“海内经”里,时而在“海外经”里,说明“海朝”的疆域在不断变化。夏商是由古蜀国的“海内”,分离出去。

炎黄大禹,都属“海内”的昆仑虚。

夏启,独自在“海外”的中原称帝。

《吕氏春秋》说:“夏鲧作城。”

《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在鲧前,有城市遗址、防卫性的城墙——“城邦国家”。古文献称“国”。鲧作城,是作“城”的小城,独城国家变成以城市群组成的国家,即:帝王所居,都城;平民所居,郭邑。

“鲧作城郭”,并非指整个中国的建城鼻祖。

三种情况存在:在华夏联盟区域,属城池开创者,考古发现仅长江流域的最古老城市距今超6000年;未必开创,一如仓颉作书、蔡伦造纸一般,属于改良或对造城有着重大贡献,或整理、推广造城技术;未必个人名字,一个部落名称,部落开创建城历史。

古城址与古河道关系密切。

鲧实际建造的数量,应比这些还要多。

出“若水”的三条江河口,崇州的街子、原三郎、苟家、万家与怀远,也是同一“时间段”所建。只是因建好后一直住人至今,难以找到遗迹。若是仅仅只建8座城,不会受到尧帝嘉奖。

岷江支流文井江

芒城遗址、双河遗址、紫竹遗址、宝墩遗址,正位于岷江中游重要支流——文井江古河道的上、中、下三个地域,鱼凫城位于古岷江干流,郫都古城遗址位于《禹贡》江沱古河道近旁。

大禹治水将古蜀文化,带到足迹所到之处,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使治水相对集中的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提升,情理之中。

江河文化“双联体”,再一次相互融合、重组。

不是偶然巧合,一脉相承。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与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与殷商文化,相近、相异的内因。

猜你喜欢
崇州神树岷江
10年还原青铜神树
岷江
岷江行(外一首)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神树
风景独好
寨神树的儿女
庚寅冬游崇州怀放翁
放翁逝世八百年崇州致祭有怀(外二首)
崇州陆游长逝八百周年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