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3味饮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夹瘀证的临床观察

2021-09-21 19:28徐毅黄一芃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血糖疗效临床

徐毅 黄一芃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3味饮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夹瘀证的降血糖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全部患者经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后为其提供不同治疗,即:常规治疗(对照组)、糖尿病3味饮治疗(观察组),疗程4周,观察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较治疗前均下降,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糖尿病3味饮可以进一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关键词】2型糖尿病;湿热夹瘀证;糖尿病3味饮;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2-0023-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以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最为多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DM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成为全世界都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清热燥湿化瘀中药治疗T2DM湿热夹瘀证,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市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T2DM门诊患者90例,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3.14±8.15)岁;病程(5.84±2.65)年。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65.75±5.12)岁;病程(5.04±2.16)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T2DM西医诊断标准,即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中心建议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2)降糖药物剂量稳定不少于6周;(3)空腹血糖7.0~10.0 mmol/ 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4)符合湿热夹瘀证候诊断标准[1-3]:①口干或口苦;②心烦怕热;③头身困重或倦怠乏力;④脘腹胀满或大便不爽;⑤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数。具备①至⑤中至少4项。

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妊娠、哺乳阶段;(2)合并其他代谢紊乱性疾病者;(3)伴有肿瘤、肝肾功能障碍者;(4)伴有精神性疾病者;(5)对本研究药物存在禁忌症者。

1.2 方法

對照组提供常规治疗。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的相关原则为依据,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控制,包含饮食调整、日常锻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糖尿病3味饮。处方为:黄连5 g,苍术10 g,鬼箭羽10 g(均为免煎颗粒剂,由本中心药房提供,药品厂家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每日 1剂,分2次口服。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1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1)主要相关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主症为口干,口苦,倦怠乏力,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细数;次症为心烦怕热,头身困重,脘腹胀满,大便不爽。

(2)疗效指标及检测时点:①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0周、12周);②空腹血糖(0周、4周、8周、12周);③餐后2 h血糖(0周、4周、8周、12周)。

(3)主要相关症状及中医证候进行分级量化:主症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记0、2、4、6分;次症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疗效级别为临床控制标准为患者各项反应完全消失;显效标准为相比治疗前,患者症状积分减少范围在70%~89%,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有效标准为症状积分减少范围在30%~69%,症状有轻微好转;无效为未达到上述 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于SPSS 20.0软件中,并以χ2、t对计数资料、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分别以率(%)、(x±s)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控制显效率

观察组临床控制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血糖指标

关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比较治疗前数据,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开展4周、8周、12周后,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居更低水平(P<0.05)。见表2。

3 讨论

祖国医学并无“糖尿病”这一病名,现代中医界大多将其归为消渴一门,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初期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症状[5]。因此有学者[6-7]认为消渴不全等同于糖尿病,并进一步认为对于T2DM早中期患者及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据其临床表现,定义为“脾瘅”更为合适[8-10]。而“脾瘅”这一名词,最早是由吕仁则明确提出,他是糖尿病领域的中医专家,在他认为,糖尿病的早期,或轻症糖尿病,均可称之为“脾瘅”。而后,有诸多专家也提出该观点,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11],全小林[12]等。在全小林认为,“脾瘅”还可包括肥胖型糖尿病。另外,据临床相关医学调查发现,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的观念。宋代《圣济总录》言:“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

清代医家张璐认为脾瘅与湿热有关,且在脾瘅治疗论点中,张璐将自我观点详细记录于《张氏医通》中,即:“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而近代大部分临床医学家在自我工作期间,总结出了糖尿病的早期表现,它在疾病全程中均有所体现,即:湿热证、痰湿证,到后期才会出现阴虚、血瘀、肾虚表现,从而提出“湿热致消”“痰湿致病”的观点[13-14]。临床根据此观点用加减四妙散治疗糖尿病湿热困脾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5-16]。在临床观察期间,周仲瑛创立了“瘀热致消”学说,他认为瘀与热贯穿糖尿病整个发展过程,湿热是疾病的始动因素,并创制了“清化瘀热方”(主要组成:生地、丹皮、赤芍、鬼箭羽、黄连)用于治疗糖尿病[17-18]。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用清热燥湿化瘀法治疗糖尿病湿热夹瘀证,处方由黄连、苍术、鬼箭羽组成。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主治消谷善饥;而现代药理学表明,黄连还能够通过对患者体内胰岛功能的改善,进而更好的降低其血糖水平。另外,关于黄连素,其临床功效可归纳为:降低血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安全性等。苍术性味甘、微辛,入脾、胃经,有健脾燥湿利水、泻饮除痰、行瘀去满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苍术醇提或水提物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苍术苷能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制糖原的生成从而达到降糖作用;茅苍术多糖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鬼箭羽,味苦、辛,性寒,入肝经、脾经,在破血痛经、解毒消肿、杀虫方面有显著成效;据有关调查发现,在降血糖、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症、改善微循环方面,鬼箭羽效果确切。经一系列治疗后,最终结果表示:临床控制显效率方面,相较对照组(33.3%),观察组(55.6%)临床疗效较好(P<0.05);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方面,对照组治疗前数据较观察组,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治疗开展4周、8周、 12周后,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数据低(P<0.05)。可见,糖尿病3味饮临床疗效 确切。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糖尿病3味饮可以进一步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233-237.

[3] 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273-276.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13-14

[5] 魏军平,刘芳,周丽波,等.北京市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中医药报,2010,29(10):731-737.

[6] 赵进喜,王世东,张丽芬.糖尿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9):89-92.

[7] 趙星,周丽波,仝小林.《黄帝内经》消渴相关病名考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574-576.

[8] 张延群.消渴病定义及辨证分型规范化探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25.

[9] 仝小林,姬航宇,李敏.脾瘅新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988-991.

[10] 王晓锋,李靖,贾冕.吕仁和教授运用对药治疗糖尿病经验举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11):947-949

[11] 高志生,王旭.从脾瘅论治糖耐量低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76-778.

[12] 全小林.谈肥人、脾瘅、消渴三者的关系[J].江苏中医药.,2007,39(12):1-2.

[13] 雷根平,王铖,孙立优.论湿热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6):7-8

[14] 程汉桥,马启明.糖尿病从痰湿论治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49-50.

[15] 高曌,冉颖卓.“四妙颗粒”对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型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9,41(12):20-21.

[16] 骆天炯,张钟爱,高曌,等.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加减四妙散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5):1141-1143.

[17] 仲瑛.瘀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

[18] 王旭,朱垚,陆明.周仲瑛“瘀热致消”学术思想探究中医杂志[J].2009,50(3):206-207.

猜你喜欢
血糖疗效临床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减肥好难!餐后血糖大幅下降更易饿
糖友:记得做好血糖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