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怎样走向世界?

2021-09-22 07:45
商周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推进,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系,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敞开国门,全方位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时代强音。

1978年5月,一个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队的西欧考察团从北京出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考察团。

这次考察不是一般的外事访问,考察团此行的目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资本和技术。中国人的脚步开始迈向世界。

考察团历时1个多月,访问了西欧5个国家的25个主要城市。通过参观学习,考察团切身体会到我国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考察结束回国后,谷牧与考察团成员合力撰写提交给中央的考察报告。听取了考察团的汇报后,中央坚定了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开始酝酿合作生产、引进外资等事宜。

同年10月,邓小平应邀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

在8天的对日访问中,除了必要的会谈和会见,邓小平日程安排的重点是参观现代化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资深经济界人士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多多接触和交流。

在参观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公司时,邓小平向该公司最高顾问松下幸之助先生发出邀请,请他到中国来投资。邀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创始人到社会主义的中国投资,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大胆而富有远见的。

此后,松下公司先后向中国企业提供技术合作项目160多个,为中国电子工业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访问日本后,邓小平于1979年1月又开启了美国之旅,探索与美国的互利共赢之路。

访美期间,除了政界人士,财团、企业界和金融界人士是邓小平会见的主要对象。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石油大王哈默于当年5月访问北京,成为叩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企业家。之后,大批的外国公司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纷纷进入中国。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国客商、海外侨商以及港澳台同胞,开始纷纷在中国大陆投资办企业。

在国门打开的同时,国内开放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升,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

在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首批经济特区的基础上,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是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步骤。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这样一来,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在沿海形成了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促使我国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商品出口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到1987年,全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等达257.73亿美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这一时期,我国先后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并开放芜湖等5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开放哈尔滨等4个边境、沿海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到1997年,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二类口岸达到350个,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000年以后,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内地扩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完善。

世纪之交,根据经济全球化新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又提出并实施了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对外开放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新格局。

2001年底,我国累计参与境外资源合作项目195个,总投资达46亿美元;累计设立各种境外企业6610家,其中中方投资84亿美元;境外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52万美元,比上年提高近30%。

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中国日益广泛、全面地参与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漫长而艰难的“入世”之路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名成员。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整整等了15年,努力了1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感慨地说:“我们已经谈了15年……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

15年,在人類历史长河中也许是短暂的,但对于参加“入世”谈判的代表们来说却是漫长而艰难的。

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它的前身是 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1年后取代关贸总协定。

中国政府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了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当时没有人会想到,从递交申请的这一天开始,中国竟开始了长达15年之久的“复关入世”的漫漫路程。在这15年中,中国代表团换了4任团长,美国换了5位首席谈判代表,欧盟换了4位首席谈判代表。可无论怎么谈,中国始终被拒于WTO这个国际经济贸易大家庭之外。

既然进入这个组织如此艰难,那么我国为什么一定要加入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给我国带来诸多机遇。中国人再不必把“货摊”摆在市场的外边,而是可以走进贸易大厅,按照中国也参与制定的规则,同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交易。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等于给中国买了一张保险单。不过,这张保险单不是给中国人自己用的,而是给外国企业家和投资家看的。他们只有确认中国进入了国际经济体系,真正用市场对市场的办法,而不是把市场与政府行为混在一起来同他们做买卖,才会放心地把钱投资到中国。

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意味着机遇,也会带来挑战。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优良设备投资到中国来,势必会和民族产业发生竞争。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一些民族企业如果不抓紧求新求变,便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当然,这也并不全是坏事。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民族企业才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迸发出活力,中国的产业结构才会得到不断调整,中国才能真正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

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绝非易事,谈判过程是如此曲折、艰难。

谈判最开始遇到的问题,不是那些复杂的条件和规则,而是一个简单的现实问题:中国经济的性质是不是市场经济?是,双方谈判的基础有了;不是,许多解释不清的问题就会接连出现。因为无论是关贸总协定还是世界贸易组织,都是以各国的市场经济作为交换条件的。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不能适应它的游戏规则。因此,从1986年到1992年,中国的“复关”谈判仅仅为“市场经济”这几个字就磨了6年。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会和世界经济接轨,否则中国无法走向世界。可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的。“复关”谈判等待的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突破。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久之后,在日内瓦第12次中国工作组会议上,中国谈判代表向关贸总协定的各国代表郑重宣布:中国也是搞市场经济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声明一下子震动了日内瓦。中国“复关”谈判的前提性障碍被彻底清除。

1995年9月,在总结经验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第一个便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提出要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所有成员都有否决权。因此,中国需要跟成员们逐一进行谈判。而在与这些成员的谈判中,最复杂、最艰难的莫过于中美之间的谈判,前后多达25轮。

中美谈判双方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199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入了关键阶段。11月10-15日,中美双方代表在北京进行了六天六夜的艰苦谈判,中方人员甚至将行军床搬到了对外经济贸易部。

15日,中美双边谈判进入最艰难的时刻。谈判到最后,双方仍然有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就在谈判再次面临破裂的时候,朱镕基总理亲赴现场,力挽狂澜,打破僵局。

据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谈判桌上,针对美国商务代表抛出的前3个问题,朱镕基都说“我同意”。他坐不住了,不断地向朱镕基递纸条,上面写着“国务院没授权”。不料,朱镕基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全场一片震惊。

当美方抛出第4个问题时,朱镕基毅然地说:“后面4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5分钟后,美方同意了中方的意見。

当天下午,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 WTO 的双边市场准入协议,双方谈判正式结束。中美达成协议后,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大障碍扫除了。

随后,中国与欧盟在2000年5月达成协议。2001年9月13日,中国与第37个成员——墨西哥达成协议,从而结束了中国“入世”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这一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名成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成功应对亚洲和世界金融危机

在金融界,“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头衔是“慈善家”“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和他脱不开干系。这场风暴首先登陆泰国。索罗斯先以抵押的方式从泰国银行借出大量泰铢,然后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并买入美元,如此反反复复地操作。这样一来,大家渐渐对泰铢失去信心,跟着索罗斯大量抛售泰铢,致使泰铢迅速贬值,美元价格上升。最终,泰铢崩溃。

袭击泰铢后,索罗斯接着开始攻击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货币,屡战屡胜,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一片狼藉。

东南亚国家被洗劫后,索罗斯又将目光转向了亚洲金融中心——香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香港金融保卫战打响了。

1997年7月,1998年1月和5月,港币接连3次遭遇大量投机性抛售,股市狂跌,利率震荡,香港的金融体系一时间在风雨中飘摇不定。

在这关键时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得到了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

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护盘行动,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

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中国后的香港,而这也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中国在成功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后,2008年,一场来势更为凶猛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迅速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体。

这场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所谓“次贷危机”,又称“次债危机”,是指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发的金融风暴。

在美国,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些低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的人因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次”与“高”“优”相对应,是指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2006年之前,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之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此后,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和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这一切导致了大批次级贷款者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只能收回房屋。因收回的房屋卖不到高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大面积亏损,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密切关注危机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这一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产生的冲击,并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第4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大批企业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就业压力迅速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形势后,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将宏观调控的重点转移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这些措施主要有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汽车、钢铁等10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由于反应迅速、政策及时、措施得当,从2009年第2季度起,我国经济开始回升,全年经济增长9.2%。

中国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危机和挑战,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对外贸易跻身世界前列

1979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成功举办,《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展览馆内从机械、纺织、五金矿产到轻工、粮油和土产畜产,充满浓厚的贸易气氛。整个布局,都是为出口服务的。”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增加出口、搞好外贸是很多行业的目标。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时我国出口额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并且出口的产品大都是农、副、轻工产品,数量大,技术含量低,创汇低。

再看进口商品。在那个年代,进口商品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物。想买进口货,不仅要到指定的商店,还要用侨汇券等票券购买。1979年1月,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稀罕物;至于錄音机、彩电、冰箱这些昂贵的商品,更是普通老百姓难以拥有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 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 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加大。

——外贸经营主体不断扩大。过去外贸经营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随着外商投资的不断加大,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均已超过国有企业。尤其是加工贸易发展迅猛,成为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全方位、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逐渐形成。截至2017年, 我国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231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成为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正在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不断奋进。

(摘自《写给青少年的党史》,青岛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运行困境成因探析——基于核心机制的考察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世贸组织从未如此重要
中欧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合作
货物进出口额
WTO补偿实践的动向及其改革启示
中国接受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
碳关税命题辨析及其国际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