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丽克又名“葛绿珂”?

2021-09-24 10:30曾泰元
英语世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译法重音诺贝尔文学奖

曾泰元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诗人Louise Glück,她的姓氏Glück在大陆译为“格丽克”,已经定调,然而台湾多半翻成“葛绿珂”,不知情者恐怕会以为这是两个人。

关于外国人名、地名的音译,大陆有统一的标准,但台湾没有,不同媒体各行其是。譬如俄罗斯最高领导人普京,台湾就有“蒲亭”“普廷”“普亭”“普丁”“普钦”等译法,一个乱字了得,多年来未见调和的迹象。

相较之下,台湾这个“葛绿珂”之译单纯许多。诺贝尔文学奖刚揭晓时,Glück在台湾的译名曾有短暂的混乱,引发各界讨论,不过后来逐渐尘埃落定,纷纷向“葛绿珂”看齐靠拢,其他译法虽然还有,充其量只是无关紧要的杂音。

个中原因,估计是来自诗人在台湾唯一的中文译作《野鸢尾》(The Wild Iris),出版社把作者译为“葛绿珂”,先到先赢,先发者占了优势。

这件事早已过去,毕竟定了就定了,我没什么特别的意见,语言本乃约定俗成,古今中外皆然。只要不造成明显误解,没有严重妨碍沟通,多数人的共识理当就是我们遵循的标准。

然而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觉得必须较个真儿。台湾某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来函,跟我讨论了一些中英语言的问题。聊到了Glück的发音和译名,我们各有坚持,最后竟闹得不欢而散。

我是“台湾教育研究院外国学者人名译名审译会”英语组的委员,不过外国人名审译的结果仅供各界参考,并无强制遵行的权力。Glück的中译是这个审译会的职责所在,然而审译会自2020年2月底起休会,Glück是在10月初获得诺贝尔獎之后才爆红,因此暂且无缘进入会议讨论。

容我简述一下这个“外国学者人名译名审译会”的作法。我们在人名译名审译时首重“音近”,但也须与现实适度妥协,不好颠覆流通甚广、影响深远的固定译法。如果现在召开审译会,我会根据内部拟定的指导纲领和译音参考表,建议把Glück翻成“葛利可”,其他5位委员若无异议,我们便照案通过,会议结束后上网公告。

Glück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应按美式英语的发音来译。美式英语如何念这个姓氏?目前查得到的客观标准,就是英文“维基百科”(Wikipedia)综合权威资料所提供的音标 [ɡl?k]。汉语的音节结构和英语不同,音译时只能将 [ɡl?k] 拆开逐一处理,并从译音参考表里选字对应:[ɡ] →“葛”,[l?] →“利”,[k] →“可”。

用“葛利可”三个字来译,背后的理据需要说明一下。同一个英语单音(或音节)有不同的汉字可选,原则是译名的第一个汉字用常见姓氏,英语的重音节尽量选四声字来译(普通话的四声是高降调,有如英语的重音),英语的非重音尽量选三声字来译(普通话的三声多读低降调的半三声,类似英语的非重音)。因此,把Glück译为“葛利可”,完全符合主客观的标准。

关于台湾“葛绿珂”“葛利可”的译名之争,首音的 [ɡ] 和尾音的 [k] 倒是其次,焦点在于Glück中间的元音。有些人以为,Glück是个德语的姓氏,德语“ü”的发音近似汉语拼音的“ü”,所以才把它翻成“葛‘绿珂”。这恐怕有问题。Glück的祖父是匈牙利籍的犹太人,来自现属罗马尼亚的匈罗边境小镇,1900年移民到美国,Glück的父亲和她自己都在纽约出生。

Glück生于1943年,是第三代的移民,家族经过120年的融合,早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了。退一步说,即使Glück的“ü”最初读如汉语拼音的“ü”,但英语没有这个音,绝大多数美国人读不来,因此调整发音,按英语的规则念,顺理成章,不必执着于源头。已故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英文姓氏拼作Pei,发音经“英语化”(anglicization)之后,在英语里大家都读“沛”而不读“贝”,其他的例子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另外,台湾“葛绿珂”这个译名似乎比较女性,八成是出版社的性别考虑。然而Glück是姓不是名,是因父系祖辈而来,男性若用“葛绿珂”,是否感觉不太对味儿?

大陆在译名时有标准可循,台湾的作法不同。咬文嚼字,管窥拙见。

猜你喜欢
译法重音诺贝尔文学奖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和语调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