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与现状调查比较研究

2021-09-25 07:36卜德清
华中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服务设施北京地区照料

卜德清 |和 莎 |

1 背景介绍

北京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虽然建设了许多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但仍然不能满足各种健康程度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为了了解北京地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笔者对北京地区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的需求服务内容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2018年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报告,对北京地区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现状及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适合北京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类型划分,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中的差异性,使其能在社区中得到持续性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可以独立在社区中生活。

2 调查概要

2.1 调查时期、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2017年10月在海淀区进行了问卷的预备调查,指定选取77名老年人进行问卷填写,来确定问卷的可行性及可分析性,最终修改后得到现有问卷。

2018年开始在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北京各小区进行正式走访调查,老年人通过手机、笔答等形式填写问卷,以询问60~80岁老年人为主。

本次问卷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上门走访、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共罗列出生活照料需求(生理需求)、医疗保健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个角度,共19项需求,分别是:钟点工、日间照料、老年午餐、休闲娱乐、健身保健、知识讲座、生活用品代购、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及家庭病房、定期体检保健、陪同看病、健康咨询、安装救助门铃、陪同散步取药、棋牌室、老年健身设施及场地、书报阅览室、法律咨询、各类老年兴趣小组及文艺表演活动。

调查问卷有效作答人数1015人,通过问卷主要将老年人的需求类型通过科学方法分类,以及调查老年人对于各类需求的需求种类与需求程度。

2.2 调查对象概要(表1)

表1 问卷基本属性及需求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为:60岁以下19. 8%;60~69岁43. 3%;70~79岁22. 22%;80~89岁9. 46%;90岁以上5. 22%。

健康状况为:自理老人占52. 42%;介助老人占34. 78%;介护老人占12. 81%。

居住情况为:独居18. 78%;夫妇同住34.48%;与未婚子女同住11. 41%;与已婚子女同住26. 93%;祖孙同住8. 15%;其他0. 26%(与朋友合住)。

老年人的精神状况为:感觉生活充实幸福占24. 19%;感觉衣食无忧但寂寞无聊占44. 85%;人老体衰没意义占30. 62%;其他0. 34%。

慢性病情况:没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数最多,第二是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第三是患有关节炎的老年人,第四是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第五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而后为患有颈椎病、动脉硬化等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3 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

在对老年人各类需求的调查中,通过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得到的老年人对于不同养老服务需求的程度比例表格(图1)。其中深蓝色表示老年人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为非常需要;黄色表示老年人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为需要;灰色表示老年人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为视情况而定;橙色表示老年人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为不需要;浅蓝色表示老年人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为根本不需要。

图1 老年人需求表

通过对各项比例的简要分析(以下分析数值不包括视情况而定的老年人数),可以看出:

①老年人首先需要的是文娱休闲服务,比例高达79%,这说明老年人渴望丰富精神世界,渴望与外界互动,通过老年社会学理论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活动的需求是没有因为年老而减少的,只是活动的节奏和频率会减小。通过访谈老年人发现目前既有设施欠缺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场地,新旧小区对于老年人活动场地的分布差异较大,老旧小区严重欠缺老年人休闲活动设施。

②需求排在第二的是打扫卫生服务,通过调研发现,有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每年免费20小时的小时工服务,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做家务,但通过访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社区提供的清洁类养老服务数目远远不够。

③需求排在第三的是三餐服务,可见老年人对于养老设施提供助餐服务的需求很高,但目前北京地区养老设施中老年助餐服务点所占比例较低,只占了全部设施的7. 7%,全市仅有242家养老助餐点,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三餐需求。

④需求排在第四的是理疗按摩服务,而后则为康复指导训练及健康讲座活动,说明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重视,希望强健体魄,使自己保持健康,同时也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需提供疾病预防以及疾病后恢复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持续照护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北京地区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而要想准确地掌握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不足,就需要通过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既有养老设施的现状进行对比,通过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对比,分析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真正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4 基于《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对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的分析

2016年9月开始,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对全市现有养老设施进行摸底普查,随后于2018年发布《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报告,报告内容为北京市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现状、数量、服务种类等数据。笔者通过对民政局摸底报告的详细研读,分析普查中的各类数据,得到对于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现状的不足之处,为本文对老年人实际需求与养老设施现状的对比研究奠定数据基础(图2)。

图2 北京按设施名称划分的不同功能的设施数量图①

通过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地区目前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内容大致为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长期托养、现场就餐、法律援助、心理慰藉、文体娱乐、代购代买、代收快递以及陪伴聊天这10项养老服务,其中缺少康复护理类服务以及上门服务类居家养老服务,可见目前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服务类型不全。

表2 北京按设施名称划分的不同功能的设施数量及比例①

北京地区目前各类服务设施中活动类设施(老年活动中心)所占比例最高,为55. 6%。而老年人最常需求的养老设施类型,也是需求时间最长的养老设施类型为日常照料类设施,包括托管、助餐、助浴等服务,但对于这些老年人日常照料方面的托老所、日照中心及养老驿站等设施,在目前北京地区养老设施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可见养老设施类型分布不均衡、数目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

通过对各类设施的不同服务类型的数量统计,发现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数量较小,均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类型除提供文体娱乐服务的设施较多外,提供其他服务的设施均远远不足,尤其是就餐服务以及托养服务。而上门服务与康复类服务数目远远不足,大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未提供上门服务类型(图3)。

图3 北京按设施名称划分的不同功能的设施比例图①

5 对比分析

通过问卷所调查出的老年人需求服务比例(包括调查问卷中的非常需要、需要及视情况而定三项数值),与北京市居家养老摸底报告中提供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比例进行对比,图4中深色表示现阶段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比例;浅色表示根据上述问卷调查,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比例。

其中,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康复类需求多视情况而定,即若年老后有此类疾病,则有康复服务需求。而在研究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背景下,笔者将视情况而定也划为老年人的需求数据中,因为随着老年人愈发年长,身体的状态自然会出现衰退现象,需要康复理疗类需求会越来越多。

若按此数据进行分析,便会发现老年人最大的需求是:a理疗按摩、身体恢复等医疗康复的保护性服务;b家政服务、三餐、日间照料等日常生活的支持性服务;c文体娱乐、健康指导等预防老化的预防性服务。可以看出老年人的各类需求就是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需求,包括自理阶段、介助阶段及介护阶段,故在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时,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考虑对不同健康程度的持续照护养老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比图(图4)直观地反映出现阶段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数量不足、类型不全、分布不均衡的基本状况,具体分析如下。

图4 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比例对比

①由于既有养老设施数量不足,而造成养老服务数量不足。北京地区目前具有养老设施的社区数平均仅占全部社区数量的50%,养老设施数目严重不足。

②既有养老设施服务数量不足。老年人对各类养老需求的比例较大,而现有养老设施提供的养老服务比例远远不足。

③既有养老设施提供的助餐服务数量远远不足。目前北京地区老年助餐服务点的设置只占了全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7. 7%,全市仅有242家养老助餐点,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三餐需求①。

④既有养老设施的日常照料服务设置数量不足。目前北京地区提供日间照料、托养服务的设施共有45. 7%,而老年人实际需求量为83. 55%,目前提供日照服务的设施比例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需求。

⑤既有养老设施服务类型不全。老年人的需求种类远多于现有设施提供的需求类型。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医疗康复需求较高,但目前养老设施所提供的康复类养老服务不足。

⑥既有养老设施缺乏上门服务。老年人对于上门医疗、上门送餐等服务需求较高,北京市对于养老驿站的服务项目规定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即上门服务,但目前有条件提供上门服务的养老驿站数量极少。

⑦既有养老设施缺乏养老交流、养老指导服务。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看,老年人对于养老交流活动与养老服务指导的需求很高,分别为85. 72%和80. 79%,而目前既有设施未提供类似服务。

⑧既有养老设施缺乏组织再就业、老年志愿者服务。目前老年志愿者多由街道方面组织,养老设施内很少组织这类活动,许多健康老年人乐于服务大家,希望通过再就业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⑨既有养老设施分布不均衡。北京地区总体具有养老设施的社区平均占社区总数的50%左右。其中石景山区拥有养老设施的社区数量及比例所占最少,为38%;西城区拥有养老助残设施的社区数量及所占比例最多,为79. 5%①。各区具有养老设施的社区比例相差较大。

⑩既有养老设施的服务比例未与老年人实际服务需求比例吻合。目前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文体娱乐类服务比例最大,但实际状况为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对于康复理疗类需求日益加大。

综上可以看出,问卷涉及的老年人需求类型多于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类型。同时,既有服务类型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持续照护需求,故将问卷及民政局的养老服务综合考虑,对服务类型进行科学划分,使其为北京地区的原居安老持续照护设施的建设提供依据。

6 养老服务类型划分

笔者利用变量R型聚类,利用系统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方法对不同属性变量进行分类,度量标准区间为Pearson相关性,标准化方法为z分数法,最终得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聚类分析(图5)。

图5 老年人需求的聚类分析

从上述聚类结果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分为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和对精神丰富的需求,详细可以划分为五类。

①生活支援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班车接送其往来各类养老设施或大型超市等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老年人独自出行过程中的风险。三餐服务及日间照料服务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的照料负担,可以提供短时喘息服务,让老年人在日间照料中心中方便与其他老年人交流,避免与社会脱节。同时由养老驿站等提供的上门助浴等活动,可以有效解决老年人在家洗澡难、护理难等问题,减少老年人在洗浴过程中发生意外的风险。

②康复训练服务。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多接收自理老人,少量介助介护老年人,经过调研发现,所设置的康复训练室使用频率较少,康复训练也未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指导,缺乏系统性的康复训练类服务。缺乏老年人常见的关节炎、脑出血后遗症所带来的腿脚不灵活、身体机能退化以及认知症障碍所对应的康复服务。轻度身体或精神障碍的老年人目前只能被迫选择入住康复医院或养老院。

③医疗服务。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所需的康复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强烈。通过与社区医院以及医疗机构的合作,实行医养结合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到持续照护,借用专业医疗人员及设备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康复医疗服务。

④心理慰藉。老年人对心理健康上的需求不比对于身体上的少,增加室内外活动场地及健身器材等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为枯燥的老年生活增添趣味。包括健康讲座等社会性活动可以使老年人与外界接触,减少排挤感,增加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使老年人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将被动养老变为主动养老,老年不是疾病,做到“老有所乐”的物质精神境界。

⑤再就业服务。自理老人在实际生活中,乐于去帮助他人,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传递给年轻人,故这类老年人就需要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简单的再就业服务。在老年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志愿者活动,类似扫树叶、交通协管员、家庭调解员等轻体力劳动,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老年人有自我满足感,还能方便社区内的居住人员。

结语

(1)养老服务需求类型划分

利用变量R型聚类,将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五类:生活支援服务、保健训练、医疗服务、心理慰藉及再就业服务(表3)。其中,生活支援服务包括班车接送、三餐服务、日间照料、上门助浴、打扫卫生;保健训练包括腿脚功能恢复、手指理疗恢复、理疗按摩、记忆恢复训练、伤口换药;医疗服务包括开药、注射及输液、专业康复训练、上门医疗服务;心理慰藉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文娱休闲活动、健康讲座服务;再就业包括养老交流活动、再就业指导、志愿者活动。对养老服务的要求反映了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的不足,也反映了今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方向。

表3 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类型

(2)北京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不足之处

通过问卷调查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结果以及《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报告对养老设施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北京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整体处于无序状态,其中既有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是:

①既有养老设施服务数量不足。老年人对各类养老需求的比例较大,而现有养老设施提供的养老服务比例远远不足。仍有部分社区存在未建设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或设施类型单一的问题,老年人在社区内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设置的日间照料服务及养老助餐服务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数量。

②既有养老设施服务类型不全。老年人的需求种类远多于现有设施提供的需求类型。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缺乏上门服务,老年人对于上门医疗、上门送餐等服务需求较高,北京市对于养老驿站的服务项目规定有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即上门服务,但目前有条件提供上门服务的养老驿站数量极少。

③既有养老设施分布不均衡。目前北京市各区具有养老设施的社区比例相差较大,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分布的比例不均衡。既有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文体娱乐类服务比例最大,但实际状况为老年人对于日常照料及康复理疗类服务需求较大。

(3)建议

针对本文通过老年人实际需求情况与民政局调研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北京地区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①进一步完善北京地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规范养老设施的名称及服务内容。建立协调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使体系内部的养老设施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例如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院结合,增加对老年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养老服务设施与家政中心等结合,增加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服务等。

②按照设施体系的配置增加北京地区整体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数量。在未建设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社区内部,加紧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尤其针对日常照料设施及助餐服务点,以满足当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求。

③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适当分开,一个设施功能不需要过于齐全。例如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即上门服务,建议养老驿站转型为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以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而针对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可由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设施提供。

④依据设施体系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适当调整既有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服务种类。例如在日照中心内增加养老交流、健康讲座等预防老化类服务,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若单独设有老年活动室的社区内,其养老服务设施可建设老年活动类服务,增加日常照料类服务等。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数据来源:北京市居家养老相关服务设施摸底普查,2018。

猜你喜欢
服务设施北京地区照料
河南省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明清北京地区传统色彩嬗变与成就探析
自然资源部发文要求:加强规划用地保障 补齐养老设施短板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歌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