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为例

2021-09-25 07:34燕海南
华中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关注度共青团活力

燕海南

吉国华

1 绪论

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号召下全国都在积极进行住房建设。其中南京市政府于1983年公布《加快住宅建设暂行规定》,推动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1]。然而多快好省的建设过程与统一单调的住区规划导致大部分社区缺乏活力,且近年来建筑老化、公共服务设施陈旧以及居民老龄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内的居民构成不断变化,导致居民交往缺失与公共活动减少的现象,不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交往的重要场所,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也在建立社区居民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活力作为测度公共空间质量的综合指标,在本研究中用以评估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综合品质与吸引力。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对营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3]。日本有关学者在研究城市空间复兴与再生策略中使用“活性化”的概念,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4]。国内学者龙瀛等人在数据增强设计(Data Augmented Design,DAD)的框架下,对成都和北京的街道空间活力展开实证研究[5]。此外,蒋涤非等人提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向度进行城市活力的营造,并给出了当代城市活力营造的具体策略[6]。

结合以上研究,本文综合运用公众调研与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初步构建适合南京地区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并选取南京主城区内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3个老旧社区作为案例,比较分析不同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特征,探索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的具体原因,并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策略。

2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2.1 研究方法

鉴于影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具有多样性以及主观性等特征,需要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在空间量化分析方法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能够很好地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类与归纳,并确定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王勇等人以苏州城区6个安置社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特征进行分析[7]。董丽等人运用模糊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既有住区的活力进行评价,并以大连的开放式小区为例对活力评价模型进行初步检验[8]。曹磊等人构建以CPTED六要素为核心的城市公园空间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以唐山市南湖公园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游客对唐山市南湖公园的安全满意度[9]。综上,层次分析法在实证研究中体现出有效性,可用于南京地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的综合评价。

2.2 公共空间活力因子

(1)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

影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众多,包括空间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且不同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本研究首先对近年社区公共空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同时在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分类方面借鉴英国BREEAM-ECOHOMES和美国LEED-ND两项国外生态住区评估体系[11],进而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从空间营造、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三个方面构建公共空间活力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共分为三级:一级为目标层,即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二级为准则层,分为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与卫生、活动参与、管理与服务五个方面;三级为因子层,包括市政公用设施、道路连续性、垃圾清理、文娱活动、治安管理等共15项评价因子(图1)。

图1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

(2)公共空间活力因子权重

基于上述评价体系,本研究采取咨询业内人士与实行公众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准则以及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具体步骤为:①本着易于操作的原则,本研究依据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制作调研问卷,供受访者对每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表明受访者对该评价因子的关注度越高,也即认为该项评价因子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越大;②一方面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将调研问卷定向投放给南京地区各校建筑系研究生,以保证受访者均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知识从而使得调研结果具备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走访社区发放调研问卷,邀请社区居民作为受访者;③经过筛选,共回收有效调研问卷122份,其中网络调研问卷72份,线下调研问卷50份;④根据有效问卷结果计算各评价因子的平均分值,之后对各项评价因子的平均分值进行两两比较计算差值从而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依据层次分析法中采用的九分标度法通过判断矩阵形式导入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12.4进行计算,对各项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例<0.1即为通过)。最终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结果参看表1。

表1 公共空间活力因子权重表

3 南京主城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综合评价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根据《南京市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行动计划》的规定,至2020年底,基本完成全市现有棚户区改造,以及主城六区(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栖霞区、雨花台区)2000年以前建成、尚未整治的非商品房老旧小区整治,即全市完成1500万m2棚户区改造和936个老旧小区整治[12]。经过前期调研,本研究最终选取作为南京市老旧小区整治对象的共青团路社区、文体社区和瑞金新村社区共3个老旧社区作为评价对象,社区概况参看表2和图2~4。

图2 共青团路社区平面图

图3 文体社区平面图

图4 瑞金新村社区平面图

表2 老旧社区样本基本概况

3.2 数据获取及评价

本研究于2020年5月份对上述3个老旧社区内的居民开展公共空间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同样依据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公共空间各项评价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满意度赋值(5分对应非常满意、4分对应比较满意、3分对应满意、2分对应不太满意、1分对应很不满意)。本着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共256份,其中文体社区87份,共青团路社区95份,瑞金新村社区74份。之后将问卷分值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矩阵和相应指标权重向量计算,得到各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满意度在目标层和因子层的分值。

从公共空间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来看,瑞金新村社区(3.50分)>共青团路社区(3.22分)>文体社区(2.67分)。表明瑞金新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居民满意度最高,而共青团路社区和文体社区在各评价因子方面表现出特定的现实问题。具体来看,从各评价因子居民满意度的分值(图5),可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图5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评价因子居民满意度分值

①在基础设施方面居民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其中瑞金新村社区内部的休闲广场提供了充足且良好的公共空间,因此该社区在市政公用设施、休闲体育设施及户外植栽绿化方面均表现出最高的满意度(图8右)。而文体社区在休闲体育设施方面的满意度为2.35分,介于“不太满意”与“满意”之间,经实地调研发现该社区建筑布局紧凑,公共空间狭小因此缺乏座椅及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图7左)。此外,居民对户外植栽绿化的关注度较高,三个老旧社区在该评价因子方面的满意度相差不大,均介于“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

②在交通出行方面,居民对泊车空间的关注度较高。共青团路社区在该方面的居民满意度最低,介于“很不满意”与“不太满意”之间。由于该社区内部有地形高差,公共空间较为破碎且路面大多凸凹不平,导致泊车困难(图6左)。文体社区在该方面的居民满意度介于“不太满意”与“满意”之间,主要由于该社区内道路较窄且缺乏停车位管理,表现为泊车混乱的问题(图7右)。同样为老旧社区的瑞金新村社区内部道路较窄,然而清晰划分了停车位,且管理得当,因此居民满意度较高(图8左)。在道路连续性与社区出入口评价因子方面,3个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均介于“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图6 共青团路社区内狭小的泊车空间(左)与简易商店(右)

图7 文体社区内休闲健身场所(左)与道路上无序停放的各式车辆(右)

图8 瑞金新村内道路停车位划分(左)与休闲广场(右)

③居民普遍对环境与卫生的关注度较高,其中垃圾清理评价因子尤为重要。而文体社区和共青团路社区在该评价因子方面表现不佳,具体表现为路旁垃圾堆积严重,居民满意度均介于“不太满意”与“满意”之间,因此属于典型的“高关注度-低满意度”表现类型。此外各社区在绿化维护与空间侵占方面的居民满意度分值相差不大,均介于“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

④在活动参与方面受到的居民关注度不高,而各社区居民在该方面的满意度均处于“满意”等级以上,因此属于典型的“低关注度-高满意度”表现类型。其中在节庆活动评价因子方面,共青团路社区的居民满意度最高,介于“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体现出该社区比较注重节庆活动的组织,在文化因素方面提升社区公共空间活力。

⑤居民对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关注度普遍不高。其中各社区居民对治安管理的满意度相差不大,均介于“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文体社区内部有着成熟便利的临街商铺,因此在商业服务方面的居民满意度最高,然而在医疗服务方面表现不佳。此外,共青团路社区在商业服务方面的居民满意度不高(图6右)。对于管理与服务方面表现出的“低关注度-低满意度”问题,需要长期的时间进行渐进提升。

4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结合以上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居民满意度分析结果,本研究在探讨公共空间多重属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活力营造策略。公共空间具有多重含义且其功能往往是动态变化的,为“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场所是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13]。一方面,与传统公共空间依存而生的是生动复杂的邻里关系,居民的自发行为创造出公共空间的多重生活方式,对于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注重居民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现存问题以及行为特征等方面营造具有活力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具有集聚意义,体现为向心性、尺度宜人、可达性强等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村落以及中世纪欧洲城镇均包含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基于上述对公共空间的认知视角,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与发展导向出发,本研究分别从小微空间利用、交通组织优化和社区居民自治等方面,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策略(图9)。

图9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4.1 需求导向的小微空间利用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各社区内存在众多闲置的小微公共空间,可经过改造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休闲体育设施和非机动车停放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此类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成本较低且易于操作,因此鼓励整合闲置资源,增加公共空间综合利用的价值。

此外,由于老旧社区内公共空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倡导共享利用的理念。例如共青团路社区内部包含共青团路小学,可在周末和寒暑假时期对公众开放,以满足社区居民在休闲健身和泊车空间方面的需求。瑞金新村社区内部的小广场可以分时使用,平时作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健身场地,周末或节假日可打造为市集空间,引入临时商业,以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商业服务价值。

4.2 问题导向的交通组织优化

交通拥堵且停车空间不足是各社区共有的问题,可通过提升社区开放性得到缓解。如共青团路社区面积较大且内部空间割裂严重,缺乏足够的社区出入口。可适当贯通社区内部各层级道路节点,提升道路连续性,同时注重社区内部路网与外部城市道路形成有效衔接。对于文体社区而言,其社区内部路网较为密集,然而道路较窄,需要通过流量管制以及拓宽道路等措施以保证道路通行效率。

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同样需注重绿色出行理念,构建社区内部不同层级的慢行交通系统,保障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居民的出行权益。此外在构建慢行交通系统的同时可结合小微空间的综合利用配置小尺度驻留空间节点,以完善人性化空间格局。

4.3 发展导向的社区居民自治

老旧社区具有各自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而围绕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的居民参与过程本身也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如文体社区作为南湖新村的一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安置拆迁居民和“下放户”而建设,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社区居民有着较强的自治意识[14]。可进一步借助社区居委会的引导,搭建社区公共参与平台,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此类措施对于上文提到的环境与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均具有积极意义,从而探索发展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长效机制。

结语

本研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并以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为例,探讨了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策略。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

①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中,居民及业内人士对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与卫生等空间因素的关注度较高,对活动参与、管理与服务等非空间要素的关注度较低。表明对于南京主城区的老旧社区而言,人们更加关注空间本身所体现的活力程度。

②通过对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对比发现瑞金新村社区的居民满意度最高,而共青团路社区和文体社区在各评价因子方面表现为特定的问题。从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匹配关系来看,文体社区和共青团路社区在泊车空间和垃圾清理两项评价因子方面均为“高关注度-低满意度”表现类型,同时,这两个社区在管理与服务方面均为“低关注度-低满意度”表现类型。

③公共空间具有多义性且其具体功能是动态可变的,基于这一认知本研究提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策略:需求导向的小微空间利用、问题导向的交通组织优化、发展导向的社区居民自治。这些策略对现存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及提升具有普适性的借鉴意义。

由于研究时间有限,本文在构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方面所涉及的评价因子不一定全面细致。此外,本研究实地调研涉及的老旧社区样本偏少,可能会影响结论的可信度。当前可通过网络开放数据源的方式构建包含更多因子的评价体系及大批量获取调研样本,进而完善相关研究结论。此外,本研究留有如下疑问: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的非空间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受到的关注度较低,是否反映出居民对老旧社区内特定的社会及文化环境感到习以为常,觉得很难改变非空间因素的现状因此保持着较低的关注度?上述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资料来源:

表2:数据来自社区居委会。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关注度共青团活力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活力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浅析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