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下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研究

2021-09-25 07:36
华中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筒仓遗产工业

王 蜜

舒 波

伍秋橙

陈 强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生产转型或产业调整,一些工业遗产被遗留在城市中心,成为城市“存量更新”的一部分。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不仅是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具有记录城市历史记忆、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再生城市旧工业区活力的重要意义。在目前的改造再利用实践中,工业遗产的功能重构及空间再利用方式呈现出普遍性、单一性,有的仅是为了迎合新功能而进行改造,并未真正继承工业建筑的时代记忆,导致工业遗产过去与现在的互动历史氛围断裂,工业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不复存在[1]。筒仓作为工业遗产的分支,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历史社会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而逐渐受到关注[2]。挖掘筒仓类工业遗产的价值,并以合理、适应的途径予以呈现,更能丰富城市的空间价值和文化认同。本文借鉴叙事学的叙事方法,聚焦筒仓类工业遗产,通过分析筒仓工业遗产再利用及叙事学理论之间的联系,探索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策略,进而更直接有效地展现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

1 概念阐释

1.1 筒仓类工业遗产概述

筒仓即存储焦炭、水泥、食盐、食糖等散装物料的仓库[3],20世纪上半叶,筒仓在我国开始建造,并在近现代工业中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筒仓类型丰富,分布极广,并以其造型独特性、空间适应性及材料多样性而成为特殊的城市工业文化资产,在保护、改造与更新设计领域颇受重视。筒仓按行业可分为农业筒仓和工业筒仓两大类[2];因存储品种和存储容量采取独立仓布置(独立分布或单列排置)或群仓布置,平面形状多为圆形;可按高度与内径比大小区分为深仓和浅仓[2];筒仓的尺度丰富,直径范围约5~30m,高度范围约为10~70m,群仓布置的筒仓个数最多可达14m;结构形式有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三大类,常见的材料包括砖石、钢筋混凝土、钢板、水泥、木材、塑料等[4](表1)。

表1 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常见材料图示

1.2 叙事学与建筑叙事

“叙事学”(Naratology)概念起源于法国文学理论研究,1969年,法国学者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将“叙事作品的科学”命名为“叙事学”[5]。“叙事”从广义上可理解为“讲故事”,指通过语言文字或者其他介质(绘画、杂闻、编剧、音乐、戏剧、电影等)再现发生于特定空间内的事件[6]。建筑设计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尝试融入叙事学理论,发展出“建筑叙事”的设计手法[7]。叙事学转向建筑空间设计有四大特征:①以客观的空间形态展现主观叙事,使空间成为展示的媒介;②叙事的时序性使空间形态随叙事要求有秩序展开;③空间展示内容可通过叙事的因果关系联系,使空间展开具有连续性;④构建空间情景传递叙事信息,营造虚拟场景。因此,“叙事”成为建筑空间需要承载的现象或目的,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节点和展示内容叙事性的构建,使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空间构筑,转而成为积极的文化信息传递者[8]。

2 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叙事意义

2.1 筒仓类工业遗产的特征价值

工业遗产具有工业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经济遗产价值,筒仓类工业遗产以其功能、造型、空间、形态、材料结构的独特性,在城市遗产中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与特征。

①工业文化价值:筒仓功能单一、特点清晰,具有明显的视觉焦点特征。另外,其采用的工业技术也是工业演进与发展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的工业风貌与信息。

②历史文化价值:筒仓代表的特色工业储藏方式,是工业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筒仓与其他工业遗产共同构成的工业风景线,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认同延续。

③经济遗产价值:包括固有价值和创意价值[9]。筒仓的固有价值是通过其造型体量标识性、空间形态特殊性、材料结构价值性得以表现,筒仓类工业遗产高耸、大尺度外形真实反映结构,其内部空间大都完整且极具可塑性,材料类型丰富且结构安全坚固;筒仓的创意价值则是通过改造和再利用创造新的价值,废弃筒仓经遗产化演变出文化资本,在创意性产业中发挥极大的经济价值。

2.2 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可行叙事

筒仓的再利用过程中,体现其工业文化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保留筒仓原有工业尺度,给人震撼感以表达工业场景[9];第二种是将筒仓再利用为遗产旅游、创意产业、博物馆等多元化方式,利用其内部空间展示工业记忆[10]。考虑筒仓既有形体、结构、平面及造型的限制影响,利用筒仓类工业遗产固有价值进行的改造大致分三种:功能性重构、空间改造、结构整合。功能性重构,即根据现有条件将筒仓转化为居住、办公、展览、商业等多种模式,以适应现代使用需求,或直接利用其造型改造为公园绿地景观;空间改造指通过内部空间重塑和外部加建扩建,构建全新使用空间;结构整合则基于对存储结构的保留、加固、连接及重建,使其继续作为仓储用途。总而言之,筒仓本身的造型、空间、材料及结构都可作为叙事对象,当其不只承载使用功能,而是成为能够记录时间、诱发价值与理念的媒介时,更能将存储“物”的空间转化成“人”的体验空间。

2.3 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叙事意义

筒仓类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常常需要体现其作为工业遗产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核与工业价值理念。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筒仓空间作为筒仓类工业遗产叙事媒介,以讲故事的方式,可给受众者(参观者或使用者)呈现强烈的文化体验。首先,筒仓可通过自身作为叙事对象,也可以将内部空间划分成序列作为叙事对象,从受众者的空间认知角度出发,以故事、角色的带入使受众者丰富其情感体验;其次,筒仓中的立面、结构、空间及文化等工业要素可构建出工业文化的框架,基于此框架的改造再利用,同样能传递文化主题;再次,筒仓空间简洁清晰,便于内部划分或外部加减,通过叙事场景营造将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展示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增强受众者的能动性,达到设计者、空间场景、受众者三向沟通交流。

3 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叙事形式

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结合其自身工业要素、空间特点及结构形态,选择适宜的建筑叙事形式,更能凸显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工业特色及文化价值。目前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比较常见的叙事形式主要包括单一要素(直接)叙事、片段空间(情景)叙事、组织结构(情节)叙事三类。

3.1 单一要素(直接)叙事

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工业特征要素与独立文化是其最直接的叙事本体。单一要素叙事即通过本体某些要素或部位与历史人物、事件的对应关联,传递出相关历史信息,进而完成直接叙事表述。筒仓类工业遗产的特征要素可分为:立面要素、结构要素、空间要素及文化要素。

①立面要素叙事。筒仓粗犷的筒仓外观以其鲜明标识性,彰显着工业时代发展时期蓬勃的生命力。在建筑叙事表达时,主要有保留处理和局部使用新材料、新形式两种方式,或直接表达工业遗产原真性,或形成鲜明的新旧对比,反衬其原真材料的特性。

②结构要素叙事。因筒仓类工业遗产原有的特色工业储藏职能,其内部构造与外形结构都具有独特性。筒仓结构本身即筒仓类工业遗产的标志,再利用过程中真实保留原有结构可还原工业时代的场景记忆;或改变原有结构,植入新结构以适应新功能。

③空间要素叙事。利用筒仓类工业遗产的空间特质,如拱形、料斗、筒体空间等,以特定的空间利用方式再现特定的历史文化记忆;通过空间划分与整合营造适应现代需求的空间形态与空间尺度,构建原有工业储藏空间和再利用新功能空间之间的互动[9]。

④文化要素叙事。在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应着重处理代表此类工业遗产历史文化的筒仓形体、材料、尺度、料斗及连廊等筒仓工业要素,加强历史文化要素信息的挖掘,在改造中予以夸张、强化表达,带来直接的文化冲击感及工业印象感,增强建筑的叙事效果[2]。

3.2 片段空间(情景)叙事

片段空间情景叙事指根据叙事内容将各种空间情景组织起来的建筑叙事手法[11]。场景对于工业遗产叙事空间非常重要,空间情景即场所精神,故体验性场所是其精华。营造属于筒仓类工业遗产独特记忆的空间情境,将空间情景展现给人们,工业记忆通过空间情景再现并延续,从而达到空间叙事的目的,即通过引发人们的体验感受,激发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工业文化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使其空间叙事更具感染力。

根据叙事空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将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片段空间叙事途径分为两类:主体空间叙事和局部空间叙事。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项目涵盖这两类叙事方式,建筑师完整保留了5个储油罐中的其中一栋油罐,将筒仓主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展示空间;而另一栋油罐则采用局部空间叙事,在油罐内部植入展墙和楼板以划分筒体空间,内部零散小空间被赋予多样展览类型及展陈物品后,一个个独立叙事小空间营造出不同的叙事情景[9]。

3.3 组织结构(情节)叙事

从叙事结构角度分析,要素直接叙事与空间情景叙事虽表达出一定的历史文化及场所氛围,但在叙事整体结构之中,难以直接组合形成体系化的叙事过程。因此,在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叙事中,要素与情景所构建的“段落”与“小故事”需要叙事主题与空间情节的联系,整个“故事”叙事才能完成。叙事主题与空间情节的联系体现为对空间情节的编排及对空间路线的设计。根据叙事空间情节在不同空间维度的展开形式多样性,将建筑组织结构叙事可分为三类:平面结构、垂直结构、立体结构(情节叙事)(表2)。

表2 结构情节叙事分类

①平面结构情节叙事。指将叙事情节从平面上展开的一种编排形式。这种方式紧密、连贯地组织空间,并对空间最大化利用,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空间浪费,是一种直接且最大化地向人们呈现情节并营造感受的组织结构叙事形式。如比利时“Kanaal”筒仓改造再利用为居住建筑时,增加隔墙以及打通筒仓壁,在各层展开组织水平的交通线路,或开敞或密集,完成筒仓的平面结构叙事。

②垂直结构情节叙事。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内部筒仓空间往往呈现平面尺度受限但纵向空间尺度较大的特征,为营造更加丰富的叙事空间体验,垂直方向上以流线或情节为出发点可联系各叙事场景。2013深港建筑双年展价值工厂原料筒仓改造设计中,采用该叙事形式,在流线穿越或者跨越建造物质之处植入一系列抽象、透明及轻质的廊、桥、梯、台等新建元素[2],从垂直方向展开筒仓观展叙事线路,引导一种特殊观看视角的观展游览线路。

③立体结构情节叙事。当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复合性功能空间时,仅从单一方向展开叙事情节难以满足整体叙事要求,因此有必要从水平和垂直等多维度方向展开,营造更为丰富的结构情节叙事。如阿姆斯特丹污水处理仓的改造项目中,以筒仓的圆柱造型为基础,为攀岩者设计了由悬臂及悬垂部分组成的“人工洞穴”,形成在垂直层面上的叙事表达;将内部攀岩洞穴和筒体倾斜外墙之间的可利用空间分隔成一层层多功能水平空间,构建出横纵向交叉、多维度复合的立体结构情节。

4 叙事视角下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

旧工业筒仓在工业时代所承载的水泥生产、粮食储存、面粉制造等生产属性与场景记忆,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运用叙事思维思考旧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策略,有助于人们空间情感体验和历史文化感知的深入,进而充分发挥该类型工业遗产的固有价值。基于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叙事意义和对常见叙事形式的分析,引入建筑叙事的思维与方法,结合国内外筒仓类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实例,从建筑叙事结构组织与构建层面探讨筒仓类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策略。

4.1 叙事功能重构

再利用后的旧工业筒仓的商业、景观价值受到城市区域环境的影响[12],其自身以及再利用后的功能空间都可作为叙事媒介传递历史信息与价值理念,因此应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定位、区位条件的空间异质性及筒仓空间本身的特性,选择适应环境的功能定位及功能重构方式。

(1)内部功能重构

基于城市环境背景和工业遗产本身特性对功能定位的影响,筒仓类工业遗产的空间再利用模式呈多样化,包括办公、文化、居住、综合类空间等。比如基于哥本哈根北港的转型环境,荷兰“筒仓”通过将粮食储存筒仓再生为新型公寓而获得新生;为实现区域产业的升级及工业文化的传承,首钢园区西十筒仓改造定位为创意办公,在对6个筒仓的改造中充分突出特色工业遗迹,以新的功能模式延续其遗产价值,演绎未来空间叙事。

(2)景观体验表达

从另一方面,即城市景观层面考虑,筒仓独特的空间形式及外观优势可以直接或更新利用为城市景观,实现工业历史文明向现代城市景观的转化及视觉层面上的工业文化突显。如新西兰奥克兰的杰利科港和筒仓公园项目中将筒仓作为城市景观雕塑,通过筒仓本身的展示,彰显出其在城市中的标志性与纪念意义(图1);荷兰“筒仓”外立面由新镀锌钢板材料覆盖,这种简单立面改造传达出给人的雄伟感受与筒仓粗犷的精神相适应,吸引城市居民并成为了城市焦点,一定层面上作为城市景观完成了直接叙事表达(图2)。

图1 奥克兰杰利科港和筒仓公园

图2 改造前后的荷兰“筒仓”公寓楼

4.2 叙事场景营造

“场”与“景”分别指一种客观存在与主体感知,包括物质环境和体验感受两方面属性[13]。从场景高度塑造旧工业空间、工业场所与历史氛围,可从情感体验上构建人们的历史想象,引发持续不断的叙事发生机制[11]。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将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叙事场景营造方法概括为尊重空间特质、重塑空间情境和创造空间叙事三个方面。

(1)尊重空间特质

造型体量标识性、空间形态特殊性、形式结构适应性等都是旧工业筒仓独特的固有价值,在充分尊重现存工业筒仓空间特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利用,以取得历史空间与现代需求的融合交流,对片区工业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改造项目中,基于单体油罐大体量的空间特质,改造完整保留了5个储油罐中一栋油罐的筒仓空间,通过顶部穹顶采光,营造了一个极具工业空间感的穹顶式展示空间(图3);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方案完整保存了首层出料仓中的倒锥形出料斗与环形布置的结构柱,最大限度利用该空间为“出料仓独特展厅”,以独特的工业印记叙述着后工业时代的机械美感(图4)。

图3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图4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出料仓独特展厅”

(2)重塑空间情境

筒仓类工业遗产空间情境重塑的主要方式是在原有空间体系基础上,通过筒仓空间形态、结构、材料等叙事载体的场所营造构建多维度、多感官的情感与文化体验。基于叙事向度的差异,空间情境重塑途径总结划分为空间重构和空间再现。

空间重构主要指的是通过对筒仓既有空间的组合、分隔、拆减或植入等,使之与原有空间发生本质变化,改变人们在筒仓内部的空间体验。如首钢西十筒仓改造采用了空间重构的空间情境重塑途径,维持了原本的空间结构基础上,对筒仓进行“加层”,并植入新的结构体系,构建全新的办公空间秩序(图5);挪威克里斯蒂安桑艺术博物馆“筒仓集合”方案将15个筒仓底层内壁打通,创造出一个新的纯净、整洁、开放的展示空间,释放出筒仓本体;空间再现则强调对筒仓工业空间与氛围的还原,主要是利用筒仓原有结构、形体、尺度的特质,保留并还原筒仓原有内部空间的独特体验,再现筒仓最初的工业氛围及宏伟的工业精神。

图5 首钢西十筒仓与新结构“加层”图示

(3)创造空间叙事

旧工业筒仓仅作为单纯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遗产,其结构就相当于一个纯粹的耐压壳体,高耸坚固的外形虽是其结构稳定性的保证,但由于缺乏对人们使用需求的考虑,给筒仓再利用带来了挑战,通过新建、加建创造新的功能空间可较好解决“物之用”与“人之用”之间的矛盾[2],多适用于粮仓、水泥仓等旧工业筒仓改造为创意办公空间和新型住宅公寓的情况。例如比利时“Kanaal”的旧麦芽厂筒仓改造为公寓的项目中(图6),将8个圆形筒仓中的2个筒仓转化为方形筒体空间,增强现存筒仓空间的开放性,满足了现代居住对舒适性及安全性的需求;芬兰仓筒公寓改造中仅保留了筒仓局部作为公寓阳台,在其基础上加建居住空间,构建居住可适应性的同时延续了筒仓的外形魅力(图7),新、旧空间真实清晰地完成“新故事”叙事表达。

4.3 叙事情节构建

(1)情节题材设定

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空间情节设定主要是以使用者空间感知的方式进行体验设计,选择适应的叙事主题及体验形式,赋予使用者更为丰富独特的体验感,适于再利用为展示空间的旧工业筒仓。非洲当代艺术博物馆为理解空间情节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设计师以呼应谷仓历史的“玉米粒”为空间灵感,放大后的谷物将筒仓切割成几何形的中庭空间,“展厅”、“画廊”和“屋顶花园”三种主要的空间场所作为情节题材,叙述了以戏剧性中庭为空间艺术中心,环绕中庭展开其他空间艺术情节的过程(图8)。

(2)情节线路引导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空间情节设定可让人们直接感知到场景信息,但空间情节感染力往往会受到顺序安排的影响。通过行为或事件触发空间情节的线性衔接,使其在叙事主线上呈主次、节奏、张弛变化,构建出个人感受与旧工业空间之间的持续关联,进而积淀为深刻的筒仓场所记忆[14]。2013深港建筑双年展价值工厂原料筒仓的再利用采用轻触式介入,垂直界面环绕筒壁螺旋向上的楼梯与水平界面一系列抽象、透明的廊、桥、台等新建构建共同作用,编织成一条展示功能与场所紧密联结的体验流线[2](图9);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通过外挂一组自动扶梯整合底层与三层的展示空间,悬浮扶梯引导参展流线上筒仓展示空间、滨江公共空间与参展者的交互,创造出起伏、动态的连续叙事空间情境(图10)。

图9 价值工厂原料筒仓改造交通流线

图10 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外挂扶梯

结语

筒仓类工业遗产因雄伟粗犷的外部形象及雕塑性的内部空间而在工业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历史与文化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其保护与再利用涉及功能、空间、结构、造型、设备等诸多因素[15]。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旧工业筒仓再利用案例进行剖析,提出从叙事视角运用叙事思维探讨了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首先从城市区域环境层面确定筒仓的功能叙事姿态,其次从场景高度塑造旧工业空间、场所与氛围,最后通过设定、联系空间情节题材强化叙事主题,完成筒仓再利用的完整叙事过程。基于叙事视角的筒仓类工业遗产再利用,更加关注构建受众者对场所空间多维度与多感官的情感、文化体验,筒仓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叙事策略为构建两者之间的情感交互提供了新的可操作性途径,也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必然需求。

资料来源:

表1:必应搜索,https://cn.bing.com/;

表2:作者改绘;

图1:https://site.douban.com/;

图2、图5、图8、图10:http://www.archcollege.com/;

图3、图6、图7、图9:https://www.archdaily.cn/cn;

图4:http://k.sina.com.cn。

猜你喜欢
筒仓遗产工业
筒仓施工中滑模技术的应用实践探讨
矮胖式筒仓集群爆破切口参数设计及预处理技术❋
钢筋混凝土筒仓结构设计
遗产怎么分
筒仓结构的设计浅析
千万遗产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