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药热灸贴治疗风寒型小儿泄泻临床研究*

2021-09-25 11:42黄甡李付根王妍炜魏明张亚超
河南中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神阙穴证候小儿

黄甡,李付根,王妍炜,魏明,张亚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1

小儿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便为主要特征[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全球小儿泄泻病的年发病例数为17亿左右,年致死例数达52.5万,同样泄泻也是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2]。因其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将其列为儿科重点防治疾病之一[3]。据统计,我国的泄泻发病率为每年每人0.17~0.70次,但5岁以下儿童则为每年每人2.50~3.38次,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4]。

泄泻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季节变换之时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加之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易出现精华之气输化失司,与合污下行,发为泄泻。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如症状较重,泄下过度或迁延日久,出现耗气伤津[5],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穴位敷贴疗法是临床治疗小儿泄泻常用的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依从性好、临床操作方便等特点[6],笔者规范运用透药热灸贴治疗风寒型泄泻患儿6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8例均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诊治的泄泻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治疗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2.3岁;病程1~10(5.53±2.12)d。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2.7岁;病程1~10(5.87±1.87)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中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大便性状发生明显改变,或呈稀便、水样便,或夹黏液、脓血等,同时大便次数较往日明显增多,每天大便次数在4次以上。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泄泻病中风寒证者:主症:大便颜色淡,且夹有泡沫,但无明显臭气;兼症:腹痛,肠鸣音亢进,或伴有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6个月~5岁,性别不限;其监护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近期未使用过治疗泄泻贴剂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患儿临床诊断为伤食泻、湿热泻和其他类型泄泻;身患其他严重性全身疾病;脐部及周围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或皮肤严重破损者;患儿腹部皮肤极易产生过敏,或对贴片组成成分过敏者;经调查研究,认为不适宜参加本临床试验者。

1.5 病例脱落标准①研究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受试者自行退出的;②治疗过程中患儿因产生不良反应,不愿继续接受治疗的;③从伦理道德角度考虑,因患儿发生不良事件尤其是严重不良事件,伦理委员会决定中止研究的;④因其他原因不愿继续接受实验者。

1.6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采用本院儿科散剂,如温中颗粒、健脾止泻颗粒、太苍颗粒、苍苓颗粒等进行辨证论治。发热、脱水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退热、补水、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处理。

1.6.1 对照组 将温脾散药末3 g(药物组成:白胡椒30 g,炒苍术30 g,砂仁10 g,肉桂5 g,吴茱萸5 g)加入适量姜汁醋调试成膏状摊于一般药贴贴片上。

1.6.2 治疗组 将温脾散药末3 g(药物组成:白胡椒30 g,炒苍术30 g,砂仁10 g,肉桂5 g,吴茱萸5 g)加入适量姜汁醋调试成膏状摊于透热药灸贴片上。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用温水将神阙穴擦拭干净,而后将有温脾散药膏的药贴贴于患者神阙穴,两组患者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每次贴敷时间为4~6 h。

1.7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患儿大便次数、粪便性状、腹痛、精神等证候积分,按照病情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2分、4分和6分。

1.8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临床痊愈:证候积分减少率≥75%,即大便的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恢复如常;显效:证候积分减少率50%~75%,即大便的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都显著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都分别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减少率30%~50%;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证候积分减少率<30%。

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n×100%

1.9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为均数±标准差(±s)表示,成组t检验对两组间比较;配对t检验或符号秩检验对组内前后配对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泄泻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3 d后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有效率为71.8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治疗5 d后有效率为92.18%,对照组有效率为89.0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泄泻患儿治疗3 d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泄泻患儿治疗5 d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泄泻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3 d后、治疗5 d后证候积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3 d后低于对照组治疗3 d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5 d后与对照组治疗5 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泄泻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泄泻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3 d后 治疗5 d后对照组64 14.19±2.13 10.11±1.79*6.81±1.94*治疗组64 14.71±2.79 8.22±1.26*#6.22±2.13*

2.3 两组泄泻患儿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有1例患儿治疗5 d后出现药帖剥离困难,但局部无过敏现象。对照组中有1例患儿治疗3 d后发生肚脐局部皮肤发红,1例治疗5 d后药贴剥离困难,均无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泄泻以感受外邪、脾胃虚弱、饮食内伤为多见。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寒证、湿热证、伤食证、脾虚证等[9],其中,风寒型泄泻是小儿泄泻中发病率较高的证型。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肺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较弱,冷暖不能自调,寒邪入侵,客于肠胃,脾常不足。此外,泄泻的发生也与小儿生机旺盛发展迅速,对水谷精微需要迫切有很大关系[10]。《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中提出小儿泄泻的主要原因责之脾胃,脾胃不和,饮食不化,乃致合污下降,而致泄泻。患儿调护不当,感受风寒,寒邪客于肠胃,寒凝气滞,加之脾胃虚弱,则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大便清稀,发为泄泻,治疗当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11]。本研究所用贴敷药物由白胡椒、炒苍术、肉桂、吴茱萸、砂仁等组成[12]。方中白胡椒温中散寒;炒苍术祛风散寒、燥湿健脾;肉桂性辛、甘、大热,可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砂仁因其芳香之性,具有辛散温通之能。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和中化湿止泻之效。

目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以口服中药为主,外治为辅。但对于儿童来言,存在因中药口感差而服药困难等问题[13]。《千金要方》中记载了27种外治方法,包括针刺、贴敷、中药熏洗、按摩等[14]。《理瀹骈文》作为一部极具特色的外治法专著,提到外治的治疗原理同内治基本相同,外治所选药物与内治也大致相同,只是用药途径不同而已,所谓“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换”,治疗的宗旨是相同的。中医治疗方法繁多,随着现代社会对自然疗法的推崇,穴位敷贴疗法作为常用的外治疗法,其药物通过刺激皮肤腧穴被人体吸收,由经络系统输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发挥作用[15],正是由于穴位敷贴给药途径使用方便,所以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医学源始》提到,生命的起源在于脐和命门,也是十二经脉的根基,是五脏六腑的本源。从十二经脉的循行中可见,神阙穴与心、胃、脾、肝、肾直接联系,又通过表里关系与其他经络保持了联系,同时其位于人体腹部脐中,属任脉穴,与奇经八脉任、督、带、冲相系,由此可看出神阙穴联系人体范围之广。中医经络一直主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16],神阙穴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的功效[17]。刺激神阙穴治疗疾病取穴简单,且操作方便,不仅可减轻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还可减少药物代谢对肝脏、肾脏等组织器官的直接伤害,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脐疗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第3代给药法,已广泛用于临床[18]。蒋颖等[19]研究发现,与腹部其他穴位比较,神阙穴温度升高幅度大、速度快且温度持续时间长,神阙穴区皮肤的微循环状态在腹部最佳。

中药制剂大都味苦,小儿不宜接受。《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完善汤剂及针法的不足[20]。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之中,张仲景明确提出了“阴证宜灸”的观点[21],风寒型小儿泄泻亦属其适应证。但艾灸燃烧时,表面温度较高,约为550℃,甚至有时候会高达800℃[22],属直接火源,由于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大都配合度不够,存在治疗风险,临床应用常被限制。

较于传统贴敷疗法,透药热灸贴的创新点在于新增的恒温加热功能,这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外给药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灸法疗效的取得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艾灸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热效应是艾灸能够发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疗效的关键所在[24-25]。透药热灸贴的放热原理是铁氧放热,能够快速、有效的缓解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等腹泻症状,与中医传统灸法疗效相同。本临床研究采用的敷贴发热温度基本控制在42℃左右,同时所用材质为天然无害,对皮肤刺激小。路玫等[26]研究指出,受试者发生灼伤的极限温度为(40.7±2.93)℃。该贴剂的发热体原理是氧化放热反应,铁粉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缓慢、恒定地释放热量,在产生热的同时对人体及环境都无害。

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可谓任重而道远,对其发展不只是需要继承,更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得以有效创新,使其更好、更科学地服务于临床[27]。透药热灸贴不仅拥有传统贴敷药物温中散寒、和中化湿止泻的功效,又具有恒温加热系统来加速药物的吸收的功能,从而有效缩短了病程,同时避免了传统艾灸对患儿存在的烧伤风险,是穴位贴敷与艾灸疗法的有效结合,属现代科技与传统疗法的结合,丰富和提升中医外治治疗技术。

猜你喜欢
神阙穴证候小儿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自拟骨痨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老年脊柱结核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