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问题探析

2021-09-27 12:38郑莎莎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前生教育经费公用

郑莎莎

摘要: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31个省的教育经费统计数据测算了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的变异系数,并借助Arc GIS软件直观呈现地区间各项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间、省域内学前生均经费投入差异十分显著,东中西部学前教育发展失衡现象突出,存在“中部塌陷”现象。针对这些现实差异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经费;变异系数;地区差异;建议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同时还指出: “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又质量的教育”。近些年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性问题成为备受关注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地区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多大,如何有效缩减区域差距值得深究。

从搜集到的国内外文献来看,有不少学者对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发展进行研究,Bainbridge T.(2005)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学前教育入园机会的关系出发,提出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以缩减差异[1];李祥云、徐晓学者[2](2014)基于2002-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努力程度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赵彦俊、嵇玲玲(2015)利用云南、广西等八省区的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2008-2011年民族间及区域内的学前教育投入不平衡现象[3]。陈纯槿、范洁琼(2018)通过构建学前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入园机会、教育质量等方面探究我国学前教育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4]。

基于此,本文拟在教育公平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测算201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的变异系数,实证分析各地区间及区域内部的教育经费差异状况,并结合现实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求更好的维护教育公平。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其中学前教育财政性生均经费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8》;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来源于各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幼儿园在校生数来自教育部2018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市、区(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生均教育经费进行差异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地区间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变异系数

本文依据公式C.V=SD/MN(SD代表标准差、MN表示均值)对2017年全国及各地区内部的学前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事业费两项指标测算了变异系数(上海数据空缺),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内部差异越大,具体结果见图1.

从全国层面上看,2017年全国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793和0.741(变异系数大于0.5说明差异显著),这表明整体上来说,各省份间的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投入也显著差异。具体来看,大多数省份内部的学前生均教育经费变异系数较全国而言相对更高,比如安徽省的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变异系数高达1.6862,学前生均事业费变异系数达1.0221,山东、广东、陕西、青海的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变异系数也在1.0以上,这说明地区间学前生均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不均衡更多是由省份内部的差距引起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能力;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一部分教育成本需要由家庭自主承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会存在富裕的家庭;在经济发达地区亦会存在贫穷的家庭,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加重区域内部的教育不公平。

(二)学前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事业费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了解我国整体教育经费投入差异水平的基础上,采用Arc GIS软件制作2017年各省份学前生均公用经费、生均事业费的空间分布地图(图2,图3),更直观的呈现我国各项学前生均经费在各个省域的投入数量,具体探究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问题。

在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方面,北京市的投入水平远高于其他省份,为13159.54元,海南、上海、西藏、天津、青海、宁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介于4500~7000元之间,处于较高水平;赣、陕、浙、新、内蒙古等18个省份的教育经费位于1500~4500元之间,属于中等水平;山东、河南、河北、广东、湖南、山西则处于较低水平,其学前生均公用经费投入均低于1300元。

在学前生均事业费方面,北京市、上海市的投入水平很高,分别为32012.8元和20980.2元;西藏、天津、海南、浙江、內蒙古的投入水平相对较高,均位于10000元以上;青、新、宁、陕等18个省份的学前生均事业费在4000~10000元之间,位于中等水平,其他六个省份的经费投入均位于4000元以下,属于生均事业费“贫瘠区”。

综合学前生均公用经费和生均事业费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31个省、市、区之间存在明显的高值、低值划分。其中高值区域主要位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份和西藏、新疆等民族自治区,低值区域主要位于河南、河北、山西等中部省份,这一研究结果与东中西部的总体分布特征完全吻合。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教育经费投入最低标准,强化公平导向

健全的财政预算制度是促进学前教育平稳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教育经费制度缺失使得部分地方政府滥用、肆用教育经费,进而呈现总体不足,分配不均等失衡态势。鉴于此,本文提倡在对全国各地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实际教育收支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综合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区、城乡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强化公平导向,维护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均衡。

(二)建立新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精准扶持

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增进地区间教育均衡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依据地区发展实际建立新型转移支付制度,确定合理的资金转移规模,在统筹规划布局的基础上适当向中部地区倾斜,这对平衡发展东中西部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国家在制定扶持政策时,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发展实际,真正做到精准教育扶持。

3.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共促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就决定了其教育成本不仅依靠政府投入,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为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责任,通过立法等途径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第二,积极扶持普惠性幼儿园,有效规范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减轻家庭负担,真正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第三,鼓励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在政府、社会、家庭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提升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Bainbridge J, Meyers M K, Tanaka S, etc. Who Gets an Early Education? Family Income and the Enrollment of Three -to -Five -Year -Olds from 1968 to 2000[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5,86(3):724-745.

[2]李祥云,徐晓,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地区差异与成因---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6):83-88.

[3]赵彦俊、嵇玲玲,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分析---基于云南、广西等八省区的数据统计[J].民族教育研究,2015(6):47-52.

[4]陈纯槿、范洁琼,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省际比较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8(12):14-27.

猜你喜欢
前生教育经费公用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在一座火山岛上
会计集中核算下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探究
河南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一览表
我总想起过去
读画
在一页页纸张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