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观察

2021-09-27 03:43韩芳
医学前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

韩芳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3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整体有效率提高;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每次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優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实施联合治疗的方式较好,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起到突出的优势,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生物反馈电刺激;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周围神经或是中枢神经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由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引发的该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1]。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更严重的是该疾病可能会引发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以及肾积水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若是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增加患者的致死率[2]。相关报道指出,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患者的排尿反射,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从而恢复损伤的神经[3]。基于此,本文针对生物反馈电刺激(Bio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结合常规康复治疗(rehabilitationtherapy)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30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13年标准[4],行MRI 检查确诊脊髓损伤,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神经源性膀胱。②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等脏器疾病者;既往存在肾脏疾病者;膀胱肌损伤者;严重泌尿系统感染者;既往存在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史者;存在电刺激禁忌症者;临床资料不全者。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

开展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内容如下:①实施间歇导尿训练,指导患者定时饮水,每隔4-6h进行导尿,为便于患者尿液迅速排出,导尿前对患者实施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排尿情况,针对患者的残余尿量进行记录,若是患者的残余尿量<100ml,或是膀胱容量>250ml,则可以终止导尿。②实施膀胱功能训练,患者治疗期间,对其实施功能训练,采取激发技术对患者小腹的某一位置轻轻叩击,或是对膀胱部位进行挤压,拍打患者的大腿内侧,给患者听水流的声音,激发患者的膀胱功能,促进患者排尿[5]。③开展肢体功能训练,帮助患者勤翻身、拍背、排痰等,预防患者出现褥疮、肺炎等并发症;同时要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卫生,定期对患者的尿道进行清洁,避免尿道感染的情况。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选用比利时Gymna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Myo200,参数选择:脉冲时间250μs,频率50HZ,输出时间3s,关闭时间6s。每次25分钟,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共做2个疗程。具体方法:指导患者呈侧卧位或仰卧位,将导电膏涂于治疗棒上,将其置于直肠(未婚女性及男性)或阴道(已婚女性)内,插入深度约5-6cm[6]。首次进行治疗时,应当对患者的盆底肌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模式,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够感觉到肌肉收缩而不疼痛为标准,按照治疗师提示进行正确的盆底肌收缩运动和放松运动(凯格尔运动)。根据患者治疗期间电脑自动记录的运动完成量,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整下一次的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强度[7]。

1.3效果判定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将指标设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表示患者的排尿困难症状消失,且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50ml;有效表示患者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并未完全好转,膀胱残余尿量在50ml-100ml之间;无效则是患者的症状均未消失,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功能情况,包括患者每日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每次残余尿量、膀胱容量。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 )来表示,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

2.2患者膀胱功能对比

表3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膀胱功能各项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四项指标更优,(p<0.05)。

3讨论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外伤导致的脊髓损伤事件不断发生,且在临床发病率中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8]。脊髓损伤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则是相当常见的一种,患者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等,可能导致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对肾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会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形成诸多不便[9]。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出现脊髓损伤后,大脑排尿反射中枢通路被阻断,在膀胱充盈后,无法反射引起膀胱收缩,导致排尿出现困难,若是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10]。康复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针对患者的排尿功能进行锻炼,通过饮水、导尿、膀胱训练,加强对患者膀胱的刺激,从而促进神经反射,恢复患者的排尿功能[11]。而生物反馈电刺激是较为新型的一种治疗方式,结合康复医学、神经生理学、物理医学等形成的一项技术,通过动态的肌电生物反馈信号,对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2]。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生物反馈电刺激能够延缓肌肉萎缩,减少肌重丢失,且加速神经的再生速度,同时,经过特定的程序设定,使患者能够通过反馈的信号找到最佳的锻炼方式[13]。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在最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排尿功能和临床症状,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治疗后患者的膀胱功能明显改善(p<0.05)。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改善较好,有利于患者康复和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龚阳陵. 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J]. 上海針灸杂志,2017,36(6): 731-734.

[2]王木林. 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评价[J]. 中国农村卫生,2019,11 (2):91.

[3]Kim J H ,  Seo J H . Rehabilitation of neurogenic bladder and bowel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Journal of the 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0, 63(10):603-611.

[4]王一吉,周红俊,李建军,等.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检查最新修订及解读(ISNCSCI2013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8):879-881.

[5]刘文伟,曾海涓,覃贤文,等. 以问题为导向实施靶向性康复护理训练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20):1898-1901.

[6]刘琨. 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7): 157-159.

[7]Tang L .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Neurogenic Bladder Patients after Stroke[J]. World Scientific Research Journal, 2019, 5(10):84-87.

[8]李莉,张丽天,沈虹,等. 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预后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19,34 (13):85-87,106.

[9]汪彩霞,蔡西国. 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生物电反馈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2021,42 (5):26-29.

[10]ükran Güzel,  Umay E ,  Gundogdu I , et al. Effects of diaphragm thickness on rehabilitation outcomes in postICU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and brain injury[J]. European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 Surgery, 2020.

[11] 邢丽新. 膀胱穿刺造瘘术结合康复训练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21,29 (6):70-71.

[12] Chang S C ,  Zeng S ,  Tsai S J . Outcome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Reduc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Les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 2020, 99.

[13]Kyohei, Matsuda, Osamu, et al. Evaluation of ADL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J].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9, 56(7):531-536.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影响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