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与防治瘟疫

2021-09-28 01:23郑智元
养生大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鼠疫瘟疫中医药

郑智元

一、瘟疫历来就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一)人类历史上的七次重大瘟疫

瘟疫、战争、饥荒、天灾(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是危及人类的四大灾难。然而就其危害程度而言,瘟疫则是造成人口骤减的罪魁祸首,远超过战争和天灾。

瘟疫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瘟疫在历史上曾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有鼠疫、天花、流感、结核病、疟疾、禽流感、霍乱、非典(SARS)、新冠肺炎等。

自有史以来,瘟疫就从未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过。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全球较大规模的瘟疫竟达数百次之多。历史上仅导致成百上千万人死亡的疫情就有七次。一是公元541-544年的查士丁尼鼠疫。它夺去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近一半的人口,直接导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二是东汉末年大瘟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写道:“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史学家估计因这次瘟疫而损失的人口在2000万以上。2三是1347-1351年欧洲的黑死病(鼠疫)。它夺走了欧洲总人口的1/3,高达2400万人的死亡3,超过了一战二战死亡人口的总和。四是公元16-17世纪美洲的天花。欧洲人把天花带到了这里,在其后的100年间,3000万印第安人只剩下了不到100万人4。五是明朝崇祯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方的鼠疫。据史学家推测,被鼠疫夺去生命的人口高达上千万5。六是1918-1920年西班牙的大流感(H1N1)。该流感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便造成了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更造成了至少5000万人的死亡6,其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3倍之多。七是1855年中国西南地区大鼠疫。它被认为是世界第三次鼠疫大流行的前奏,在10年期间传播到世界77个港口的60多个国家,单在印度和中国,就有超过千万人死于这场鼠疫7。

而今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新冠疫情也是空前的。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无一幸免;全球230个国家仅有朝鲜、土库曼斯坦、基里巴斯、瑙鲁、汤加、帕劳、纽埃和库克群岛这八个国家目前还保持零感染。可以说,这次新冠疫情是有史以来感染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一次“大瘟疫”。

(二)我国历来深受瘟疫其害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据史料8记载,中国历史上,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而且“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对疫情的记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载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瘟疫的文字记载。有一种观点認为,在过去的3000多年里,我国一共发生了1400多次疫情,平均每2-3年就发生一次。然而采信较多的有两说,一是《中国疫病史鉴》9记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比较大的瘟疫;另一说为邓拓先生《中国救荒史》10统计,历代发生较为严重的疫灾次数为238次,其中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

我国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一次瘟疫爆发事件,现于小屯殷墟出土的商王武乙卜辞11。卜辞的内容是巫师在甲子这天行卜,问商王武丁是否得了瘟疫?瘟疫会不会扩散?

而我国第一次准确记载瘟疫发生的时间则现于《春秋公羊传》,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也曾多次出现疫情。如1957年流感(H2N2)、1964年河北霍乱(全球第七次霍乱)、1967年全国爆发大规模的脑脊髓膜炎、1968年香港流感(H3N2)、上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泛乱成灾、至今尚未根治的吸血虫病、2002年末爆发的非典(SARS)、目前仍在流行并不断变异的新冠肺炎等。

二、我国中医药抗击疫情功不可没

古时候,民间认为瘟疫是鬼神所致;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气候异常所致;现代医学则认为瘟疫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所致。

中国对疫情的认识,最早可上溯到周代。据《周礼·天官疾医》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脔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漱上气疾。”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且描述了瘟疫的特征:“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开创了“五运六气学说12”;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由晋代王叔和重新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创立了六经辨证13;明末吴有性的《瘟疫论》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是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对瘟疫(急性传染病)也都有深入研究;叶桂的《温热论》、吴瑭《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病经纬》、薛雪的《温热条辨》,在当时世界治疗瘟疫方面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采用“隔离”的办法防控疫情的蔓延,此办法一直沿用至今。第一次准确记载“隔离”防控疫情的办法是《汉书·平帝纪》记载的西汉初始二年(即公元2年)“青州大疫,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隋唐时期,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我国历代记载有疫情的古籍主要有:《周礼》《礼记》《公羊传》《尚书》《山海经》《黄帝内经》《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汉书》《淮南子》《说文解字》《资治通鉴》《华氏中藏经》《三国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

而我国历代论述疫情病因、病理以及治疗药方的古籍主要有:《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礼记·月令》《水经注》《吕氏春秋·季春纪》《名医别录》《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说疫气》《肘后备急方》《巢氏病源》《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针灸甲乙经》《脉经》《痘诊方论》《瘟疫论》《本草纲目》《新修本草》《万氏家传痘疫心法》《内外伤辨惑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病经纬》《瘟疫鼠疫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饮膳正要》《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脾胃论》《证治准绳》《御药院方》《素问玄机原病式》《本草品汇精要》等。

其中《温疫论》14是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对我国防治疫情贡献很大。直至今天,我国仍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疗效甚好。

世界上对天花最早的医学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15。天花早在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从西域传入中国,随着天花的传入,中医药也相应出现了防治应对之策。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在宋代赵恒(真宗)时期,发明了“王素种痘”,即人痘接種法。到了明代,人痘接种法己广泛应用,并日臻完善。自公元17世纪开始,该法先后传播到俄国、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且于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效果更佳,故而得以逐步代替人痘接种法16。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已经消灭了天花,这也是最早、惟一被人类彻底消灭的传染病。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医药的人痘接种法开创了人类免疫学的先河。

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疗狂犬咬伤之法,“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此方法体现了中医“以毒攻毒”思维。这种非常朴素的免疫学思想,对以后免疫学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堪称免疫学的先驱。比“人类免疫学之父”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的“细胞免疫学说”和“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早1500多年。

中国记载防控疫情的古籍主要有:《周礼·天官》《黄帝内经》《睡虎地秦墓竹简》《扁鹊心书》《孟子·离娄》《汉书·平帝纪》《后汉书·皇甫规传》《晋书·王彪之传》《宋史·食货志》《宋史·外国·吐蕃》《夷俗记》《治疫全书》《松峰说疫》《梦溪笔谈》《岁华纪丽》《靖康纪闻》《博物志》《肘后备急方》《重订霍乱论》《备急千金要方》《疫痧二证合编》《疫证治例》《外台秘要》《仙方合集·辟瘟诸方》《验方新编》《万氏医书》《马可·波罗游记》《万病回春》等。

中国古代对瘟疫主要采取了四种方法:一是药物治疗;二是免疫疗法(主要是针对天花、狂犬病);三是隔离传染源(包括病人隔离、死尸掩埋、人们出行限制以及防止飞沫);四是中药熏蒸、消杀预防。

秦代的“疠迁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场所。汉代的“庵庐”、隋唐时期的“疠人坊”“患坊”、南朝齐的“六疾馆”、北魏的“别坊”、宋代的“安济坊”“病坊”和“安乐坊”、明清时期的“养济院”“查痘官”等,都是政府专门为收容病人而设立的场所。这也是医院的一种起源形式。

除“隔离”外,我国传统防疫的方法很多,如熏烟蒸洗、空气消毒法、石砭针刺、内服中医、药酒、佩戴口罩等。其中,“以艾烧熏”防疫的古籍论述较多。古人烧熏防疫单味药常用艾叶、降香、丁香、檀香、苍术、木香、茵陈、大黄等。而空气消毒药方则出现于晋代,晋唐和明清医家认为,通过熏烧药物的方式,可以预防疫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

清末医学家、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防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先生于1910年在东北成功攻克“肺鼠疫”时,发明创制了“伍氏口罩”。口罩的使用为人类防疫和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防控鼠疫机制也一直被引用到现在。1935年他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是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中医强调“治未病”,以预防为主,倡导“全神养真”“避其毒气”“顺应四时”“调七情”“节饮食”等措施防治疾病。这些理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以及对传染病的防治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中国古代的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以及明清时代的吴有性、李时珍、吴瑭、叶桂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突出贡献。如华佗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其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至今仍应用于临床,被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葛洪用柏芝散预防疫病;孙思邈研制出雄黄丸以避疫疾;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李杲的补中益气汤;明代吴有性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清代吴鞠通的桑菊饮、银翘散等,都为疫病防治发挥了显著的效用。

三、中医药在防治疟疾、非典和新冠疫情中绽放魅力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恶性疟死亡率极高,每年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是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190次失败之后,在晋代中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疗疟疾的基础上于1971年发现并研制出来的。它不仅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治疗和控制,也可用于耐氯喹虫株的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的治疗。“青蒿素”的出现,每年使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2003年非典时期,国医大师邓铁涛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创造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的奇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广州患者的死亡率为3.6%,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香港患者死亡率为17%,台湾则为27%。邓老治疗非典时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中药早期介入,即在发热期就要用中药;二是坚持全过程的中西医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三是坚持临床个体化治疗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四是坚持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扶正祛邪等主要治法。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白皮书指出,以众多院士专家推荐的“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清肺排毒汤”被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三方”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作为三药三方代表的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先后被国家及20余个省市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推荐,成为被推荐频次最多的中成药。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还指出,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分类救治,对轻症患者实施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从古到今,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从未间断利用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对抗疫情(传染病)。中医药是国宝,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爵士也稱:“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防控疫情的传播和蔓延,需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发表获奖演讲时曾引用毛泽东的话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著名老中医潘德孚说过:“医学没有中医西医,只有治好疾病。”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又一次让大家都见证了一个事实,大疫之下,中医重新走到防控疫情的第一线,成为防疫情、治疫病的重要力量。这或将是中医因“疫”重生、转“危”为机的一次凤凰涅槃。

1金陵医学高峰论坛《说医史·鼠疫》。英国学者琼斯曾在其所著的《晚期罗马帝国史248—602年》

2郭志勇,中国历史人口之数量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8(2),36-39

3赵红,是灾难,更是契机和动力——试论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三大影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6(5),76-79

4吴阳煜,天花屠城:漂洋而来的不速之客,看世界.2020, (05),53-57

5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历史研究,1997(1), 17-32

6潘亮,1918·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猛于战祸,科学与文化,2009(6),6-7

7孟庆云,“人见死鼠如见虎”--鼠疫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8,42-44

8《中国疫病史鉴》

9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

10《中国救荒史》邓拓著。商务印书1937年初版,2011年新版。

11原文:乍(疫),父乙,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众,于祖丁牛,妣癸卢豕。

12五运六气学说是一个中医学说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14《温疫论》为我国明末著名医学家吴有性所著。该书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

15晋、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16谢蜀生、张大庆,中国人痘接种术向西方的传播及影响,中华医史杂志. 2000,30(3),133-137

猜你喜欢
鼠疫瘟疫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瘟疫算个啥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