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压疮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29 07:20唐建华毛思华
大医生 2021年11期
关键词:压疮负压例数

唐建华,毛思华

(阳山县中医院外科,广东清远 513100)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所致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若未及时有效地处理创面,则会导致患者创面长期不愈合,严重者可能会因出现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安全。压疮的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长,临床对压疮患者实施的常规清创处理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面愈合,但易出现并发症或愈合不良的情况,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故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升创面愈合质量[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引流管不与创面组织直接接触,可防止外界细菌入侵,同时能够保证将创面坏死组织和渗出液及时排出体外,促进局部组织蛋白大量合成,促进创面快速愈合[2]。本文针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压疮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阳山县中医院收治的84例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2、20例;年龄21~68岁,平均(57.68±4.32)岁;病程 6~27 d,平均(14.56±2.08)d;压疮分期[3]:Ⅲ期28例,Ⅳ期14例;压疮发生原因:上呼吸机者15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19例,糖尿病足5例,重症昏迷患者3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4、18例;年龄 22~70 岁,平均(57.72±4.40)岁;病程7~29 d,平均(14.63±2.12)d;压疮分期:Ⅲ期 27例,Ⅳ期15例;压疮发生原因:上呼吸机者1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18例,糖尿病足6例,重症昏迷患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具备清创指征者;无出血倾向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皮肤疾病,影响伤口的观察评估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近期使用过抗凝药物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处理,先对压疮创面进行清创处理,使用0.9%氯化钠溶液棉球对伤口进行清理,创面周围用碘伏棉球消毒,将凡士林和石蜡油按照16∶1的比例倒入不锈钢贮盒中,待混合液充分渗透无菌纱布后,将经过浸泡的纱布覆盖至患者创面,定期更换无菌纱布,并给予改善微循环、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完成常规清创处理后,根据创面形状、大小裁剪合适的泡沫敷料覆盖创面,将塑料引流管带孔侧的一端插入到泡沫敷料中,另一端与中心吸引的负压装置连接,应用手术膜将创面完全封闭,负压控制在130~140 mmHg(1 mmHg = 0.133 kPa),进行连续负压封闭引流,于肉芽组织长出后停止负压引流,进行常规的换药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创面愈合效果。愈合:创面完全愈合,新鲜肉芽组织呈粉红色,创面干燥且无渗液、水肿等;显效:创面面积较治疗前缩小75%及以上,少部分肉芽组织呈黄色,有少量渗液、轻微水肿出现;有效:创面面积缩小25%~74%,部分肉芽组织呈黄色,创面水肿明显且可见中等量渗液;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4]。总有效率=(愈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临床相关指标。包括疼痛评分、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5]评估,总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③压疮愈合计分量表(PUSH)[6]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括压疮面积、渗出量、组织类型3个方面,总分为17分,分值越高表示创面愈合情况越差。④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7 d后取两组患者的创面边缘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每张切片在100倍光镜下挑选血管分布最高区域,在200倍光镜下记数5个视野内染成棕色的血管数,取其平均值为微血管密度(MVD)计数;显微镜下细胞浆内呈褐色颗粒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细胞,随机选取5个视野进行VEGF阴性和阳性表达细胞计数,VEGF标记指数=阳性细胞/(阳性细胞+阴性细胞)。⑤观察并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创面感染、创面出血、创面积液、低蛋白血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多时间点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面愈合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比较[ 例(%)]

2.2 临床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换药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注: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分) 换药次数(次) 住院时间(d) 创面愈合时间(d)对照组 42 3.71±0.52 14.55±2.71 27.18±6.35 23.63±4.05观察组 42 2.28±0.42 3.05±0.68 20.74±4.50 17.01±3.26 t值 13.864 26.674 5.363 8.25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PUSH评分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PUSH评分为(12.89±2.46)分,观察组为(12.92±2.50)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USH评分为(9.18±1.65)分,观察组为(4.38±1.12)分。与治疗前比,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PUSH评分均显著下降(t对照组=8.117,t观察组=20.203,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599,P<0.05)。

2.4 MVD计数、VEGF标记指数 与治疗前比,治疗1~7 d后两组患者MVD计数、VEGF标记指数水平均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治疗3、7 d后MVD计数及治疗1~7 d后VEGF标记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MVD计数、VEGF标记指数比较()

表3 两组患者MVD计数、VEGF标记指数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1 d后比,#P<0.05;与治疗3 d后比,△P<0.05。MVD:微血管密度;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VD计数(个/视野)治疗前 治疗1 d后 治疗3 d后 治疗7 d后对照组 42 20.16±1.09 24.18±1.20* 29.03±1.34*# 33.27±1.41*#△观察组 42 20.18±1.12 24.21±1.25* 35.79±1.48*# 43.58±1.50*#△t值 0.083 0.112 21.943 32.456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VEGF标记指数治疗前 治疗1 d后 治疗3 d后 治疗7 d后对照组 42 0.24±0.02 0.37±0.04* 0.53±0.05*# 0.64±0.06*#△观察组 42 0.25±0.03 0.52±0.06* 0.71±0.08*# 0.85±0.09*#△t值 1.797 13.481 12.365 12.582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5 并发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压疮的发生与长期卧床、营养状况、皮肤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有关,且压疮创面内部受损,部分患者自我修复能力差,残留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等均会对创面愈合造成阻碍,致使愈合时间延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应采取快速、有效的方法提高创面愈合速度。临床通常在规律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引流、冲洗换药等方式治疗压疮,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对症状严重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若引流不畅则容易导致感染发生,创面难以愈合[7]。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无菌条件下使用泡沫敷料封闭创面,促使创面处于缺氧和负压状态,可阻止细菌繁殖,减少创面细菌数量,进而能够较好地控制创面感染,且持续负压引流可有效排出坏死组织和渗出液,缓解创面周围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AS、PUSH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换药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表明负压封闭引流可有效修复压疮创面,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从而缩短治疗时间。

创面血运受阻易发生组织坏死和创面感染,细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障碍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MVD是指生物组织中单位密度的微血管数量,可用于反映创面组织新生血管情况,其表达水平可对创面恢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分析该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判断[9]。VEGF在血管形成、肿瘤生长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创面边缘组织中的VEGF能够反映创面血管生成、愈合情况[10]。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可改变创面外观形态,有助于创面周围组织压力的下降与创面周围组织水肿情况的减轻,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使新鲜肉芽生长速度加快,加快创面愈合;同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增加创面血流量和毛细血管数量,上调VEGF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并增加免疫细胞数量,从而控制炎性反应;此外,负压引流技术具有取材方便、使用方便、无局部刺激性等优势,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3、7 d后MVD计数及治疗1~7 d后VEGF标记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表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提高MVD、VEGF表达水平,促进压疮患者的创面愈合,降低感染风险。

综上,负压封闭引流可有效修复压疮创面,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且安全性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压疮负压例数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按压识别早期压疮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