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预防接种后如何护理

2021-09-29 05:22廖红玲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医务人员部位

廖红玲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直接措施,也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必须要依据规定的程序来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儿童预防接种时,要在各个环节中展开更完善的护理,在保证预防接种工作安全开展的同时,确保预防接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此外,在儿童接种完毕后,家长也应当对儿童进行护理,观察儿童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果出现问题要第一时间与医务人员联系,避免产生不良症状。

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护理

1.检查接种疫苗的质量。首先,在儿童预防接种前必须要检查疫苗是否有变色、凝块异物或是裂痕等问题,如果出现这些现象则不能进行接种。在抽取白破疫苗时应当充分摇匀,避免儿童在接种完毕后产生红肿等问题。对于未用完的疫苗,要及时盖上相应的无菌棉球,详细记录疫苗的开启时间。如果活疫苗开启时间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超过1小时,就不能再次使用。必须要进行废弃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

2.执行无菌操作流程。首先要科学合理使用消毒液,尽量用75%的酒精,以螺旋式的方式对儿童接种部位的皮肤进行全方位消毒,涂抹直径应当在5厘米左右,待其完全晾干后才可以进行接种,防止疫苗直接接触到消毒液而影响到疫苗的整体效果。在皮内与皮下疫苗接种注射完毕后,要将注射针头旋转90度后拔出,避免疫苗溢出皮肤表面。同时,消毒用的酒精也要记录好具体的开瓶时间,超过一周后就不能继续使用。盛放消毒剂的广口瓶则要每日进行灭菌处理后更换。所用的注射盘也不能夠超过4个小时,避免在儿童接种操作时产生细菌污染,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3.熟练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幼儿能够安全注射疫苗,家长与注射人员之间的配合十分重要。接种前必须要指导家长进行配合,与儿童之间展开融洽交流,消除其内心的恐惧感,取得幼儿的信任。要对儿童进行更好的安抚,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躁动。通常,幼儿在疫苗接种时由于过于紧张,对医务人员的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行为都十分敏感,医务人员的面部表情以及语调,都会对小儿自身的心理变化以及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务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种沟通技巧,积极与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对应的护理措施。护士要笑脸相迎,温柔的抚摸儿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儿童所产生的恐惧感以及陌生感,指导其保持正确的接种体位,确保儿童积极主动进行配合。在接种完毕后也要表扬儿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

疫苗接种完毕后的护理工作

接种完毕后,应当让儿童留在接种现场30分钟左右,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得到高效处理。还要仔细观察儿童的接种反应,明确儿童具体注射部位的变化。以卡介苗为例,儿童在接种后2~3天会出现红肿现象,在2~3周会出现小的溃疡,而在8~12周后则会形成永久性的瘢痕。因此,要保证注射部位的干燥及清洁,必要时可以采用纱布来包裹注射部位,避免产生严重反应。家长也要对儿童展开正确护理,让其适当休息,多喝水,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尽量少吃一些辛辣、油腻的食物。如果注射部位瘙痒难耐,要阻止儿童直接用手进行抓挠,避免产生感染。大部分儿童在疫苗接种后会产生局部或是全身的轻微反应,这时并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接种疫苗后出现头晕、头疼或是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持续两天左右就会自动消失。如果体温过高或是其他严重症状时,则要在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儿童产生的局部反应最多持续三天时间,可以采用热敷等方式来降低症状。

此外,为了保证能够对儿童进行高效的护理,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建立起与家长的联系。

目前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已经广泛普及,各类预防接种人数也呈现出一种持续提升的状态。为了保证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在接种过程中注重儿童的护理,而在接种完毕后也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后续的护理工作,从而保证疫苗能够有效发挥出自身的免疫效果。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医务人员部位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湖南:开启预防接种“掌上时代”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
预防接种门诊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探讨
提高医务人员英语水平的主要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