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健康成长别忽视了其心理健康

2021-09-29 14:46高花兰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情绪青少年家长

高花兰

一贯成绩不错的孩子咋就突然不肯上学了?开朗活泼的孩子为何突然不肯出门见人?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现这些状况,很有可能是情绪困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为3000万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达到30.5%甚至更高。在心理科门诊,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主要是抑郁和焦虑。

目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年龄提前了。我国曾有一项调查显示,12~18岁青少年阶段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因为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复杂性、多样化再加上学习压力,积累过多负面情绪,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

如今家长们总是焦虑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家长的焦虑和压力都会层层传递到孩子身上,让他们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青少年由于害怕失败,容易表现出情绪低落。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胡思乱想、不够坚强造成的,对孩子表现出的焦虑、情绪波动大等情况不够重视;有的家长和孩子由于缺乏沟通,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平等交流,同样也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伤害。

事实上,青少年情绪低落往往是抑郁状态的萌芽阶段,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少年的这些情绪容易被家人理解为逆反、无病呻吟、逃避学习,从而失去了及时干预的机会。

很多家长处理不好亲子关系,甚至表现出了委屈、无奈和绝望,在门诊失声痛哭的家长也有不少。“我明明很关心孩子,也几乎给予了全部的爱,可他为什么还是这样?”“我养育他那么辛苦,他却不懂得体谅。”

其实,不少孩子的行为问题折射家庭教育问题。“我常常问家长,你除了管学习,有没有陪孩子玩耍,和他聊天?”有医生说,家长不要因为一时的学习烦恼而影响了亲子关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应多陪伴孩子,享受亲子互动。

孩子总在玩,是不是浪费时间?其实,适当地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会让他们更开朗自信、勇于探索、挑战困难。而那些自主游戏时间过少的孩子,总是被强迫着去上一些家长安排好的课程,学习的乐趣慢慢就消失了。随着种种不情愿,孩子渐渐变得迟钝、呆板。一起被消磨的还有孩子的自信心、挑战精神、专注力、成就感等这些宝贵的能力。

很多问题的出现,与家长对学习要求过高有关。家长要调整期望值。孩子不配合家长提出的要求或目标,是因为孩子对这个要求或目标根本就不认同或者觉得即使自己再努力也达不到。这就需要家长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并调整目标,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家長要理解、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表达,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胁迫。

心理问题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重视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成长,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家长对孩子日常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是治疗青少年心病的一剂良药。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做孩子背后的支持者。

首先,家长要做好自我情绪管理。焦虑会让家庭陷入一种紧张氛围,而走出困境的第一步就是家长先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有很多方式,家长可以选择最适合的,例如运动、倾诉、写日记等。其次,家长要及时发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有心理原因,纠正行为本身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比如孩子孩子作业做不出,很沮丧,可能会想撕书撕本子。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情绪暴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会刺激这种矛盾,让孩子不知道怎么面对作业做不出的不爽情绪。如果这时家长让自己的声音变轻一点,或者通过让自己深呼吸平缓情绪的方式,再和孩子沟通说,“你在这里遇到了什么问题,我看你现在情绪特别不好,你好像特别沮丧,觉得作业很难”,先去认可孩子的这种情绪,然后帮助孩子梳理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这道题目太难了做不出来,还是你忘记怎么做了,还是这道题表意不清或者你理解有困难?找到具体原因,再帮助孩子梳理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一方面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也示范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猜你喜欢
情绪青少年家长
青少年发明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家长请吃药Ⅱ
情绪认同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