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目标驱动下“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1-10-08 03:23李守军
南方农机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宿迁产学研双一流

杨 扬,李守军

(宿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对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和改革任务。实现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首先要以“双一流”为引领,“双一流”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必须坚定不移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对于大学而言,必须坚定不移把“双一流”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导向、动力、抓手和目标[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培养了许多社会需要的对口人才,而且在推动国家蓬勃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此类高校产生了许多问题,国家提出的建立“新工科”的思想也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那么为了促进学校长远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探寻校企合作的机制刻不容缓。深化产教融合是促使大学与产业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产教双方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互相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3]。

国外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主要有:美国“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英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日本“产学官”合作培养模式。国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模式包括三种形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目前,政府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进来,作为政治领导的主体与高校、行业、企业形成“政产学研用”育人模式。“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然而该模式仍不成熟,存在资源配置低效和分散、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与机制不成熟、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体系缺位、人才培养实践欠缺等问题,而且从制造业行业角度讲,亟需解决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领军人才培养的新挑战[4]。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赋予了思政教育在产教融合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的主体就是高校,而且只有在政府领导、行业企业参与的前提下,才能更好保障思政育人成效。因而,“产学研用思”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必将是“双一流”目标驱动下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2 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及社会价值

2.1 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意义

“双一流”大学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为完成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做到革新创新教育理念,建立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特色课程结构设置;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找准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创新思维方式,营造自由灵活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从形成产业深度参与合作机制、完善产教协同相关管理系统、创建多元化产教协同模式以及鼓励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服务同步转型等方面提供基础保障,从而促进高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

2.2 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社会价值

1)针对政、学、行、企不同主体资源禀赋的不均衡性,资源分散、稀缺、闲置和低效致使难以在“卓越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的深层问题,研究构建多元协同聚集型育人模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培才、留才、用才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对于为地方经济发展留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以宿迁学院为例,地方高校于宿迁地区企业与机电行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将多元主体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高效人才培养内部驱动力。补足了地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稀缺、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等短板,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3)针对宿迁学院理、工科人才培养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失,致使学生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情况,研究“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育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提出“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聚集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各方面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评价等,推动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各要素的重组和优化。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 “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法

3.1 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思路

地方高校的使命是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迫切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才、留才、用才。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联系的拓扑描述如图1所示。研究思路因内容而定,具体思路也如图1所示。

图1 主要研究内容拓扑

从“育人机制”“思政保障”“育人方向”等3个方面着手,研究由相辅相成的3个主要部分构成:1)多元协同聚集型人才培养模式;2)多元协同育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3)培才、留才、用才的方式方法。首先,针对政、学、行、企不同主体资源禀赋的不均衡性,资源分散、稀缺、闲置和低效致使难以在“卓越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的深层问题,研究构建多元协同聚集型育人模式。然后,针对宿迁学院理、工科人才培养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失致使学生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情况,研究“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育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最后,针对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大量流失的严重问题,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培才、留才、用才的方式方法。

3.2 多元协同聚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需要凝心聚力,协同完成育人工作,从协同育人中实现“利益共赢”。主体之间存在资源的相对富余与稀缺,思想上的“战略认同”构成资源聚集的“牵引力”;各主体发挥自身特色与长处,“优势互补”是资源聚集的“向心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对资源形成强大的“吸附力”。构建多元协同聚集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各方需求为“驱动与聚集”机理,如图2所示。1)对于宿迁学院及其科研研究院,以有利于建设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原始驱动力;2)对于宿迁市政府及区县地方政府,该资源聚集平台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地方人才引进、促进地方发展、服务创新和创业的新型办学模式以培养当地亟需人才;3)对于机电行业协会学会,该资源聚集平台有利于分析机电行业发展需求,促进行业由大到强发展,培养行业领军型卓越人才,从而提高行业在全国的整体水平与影响力;4)企业从该平台得到切实的利益,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提高在此基础上的盈利能力,择优录用适宜的卓越人才。

图2 多元协同育人驱动与聚集机制

3.3 课程思政融入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中

“产学研用思”多元协同聚集人才培养实现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各方面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评价等,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各要素的重组和优化,体现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给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6]。如图3所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载体、立体化的教学评价均为机遇;而不可控因素增加、案例鱼龙混杂、人生价值观错位则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多元协同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下面从“二实现”“三路径”层面进行探索。

图3 多元协同育人中的思政教育方法

以德育育人为核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外化为他们的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有温度”;其次,避免思政与专业课“两张皮”的现象,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具有家国情怀,做到思政课“育人全方位”。为保证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完善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是本课题将要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

3.4 培才、留才、用才的方式方法

宿迁学院自2002年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留在宿迁工作的人才却占极少比重,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北京市通州商业资产运行公司韩颖分析了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用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是人才管理的核心命题。在薪酬、待遇等相对竞争力不具明显优势的前提下,人才留不留得住,更是核心中的关键。在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比较中,宿迁经济劣势较为明显,所以迫切需要研究宿迁留人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留人才。除重金引才外,还应从领导人文关怀、创新创业支持,以及建设人才宜居环境,以宿迁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社会风尚、企业文化层面吸引人才,培育全社会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社会风尚。在多元协同育人过程中,宿迁各级政府、宿迁高校、行业企业需要共同努力。

虽然,在引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宿迁学院培才、留才成效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构建“产学研用思”协同聚集育人模式。宿迁学院封闭式教学割离了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专业课教师教学中没有或很少有关于宿迁人文情怀教育的思政内容。因而,本课题将探索宿迁学院育才、留才、用才的方式方法,发挥申请人团队与宿迁机电类相关企业的合作优势,引导学生参与宿迁企业项目攻关,对学生进行宿迁人文关怀,研究留住人才的方式方法。

4 结束语

一流的本科就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希望地方高校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盛,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使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志向,获得更多的教育增值,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受到一流的高等教育。作为地方高校,更应该高水平打造血脉相连、共生共荣的校地命运共同体,使大学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彼此的互利共赢,做到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

猜你喜欢
宿迁产学研双一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