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改革与探索*

2021-10-08 03:24戚江涛蒙贺伟李亚萍
南方农机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事迹兵团畜牧

戚江涛,陈 珊,蒙贺伟,坎 杂,李亚萍

(1.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农业农村部西北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新疆 石河子 832000)

0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与分析典型畜牧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等。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掌握课程知识要点是课程培养体系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业发展特色,讲解畜牧业机械如牧草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等,各种畜牧机械技术发展经历了传统的人工为主、半机械化、全程机械化等阶段。在该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兵团精神的畜牧机械科学家。在少资料、无设备、交通信息闭塞、条件简陋的环境下,每个机械的研发与制作都蕴含着科学家们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优良美德。他们的研究历史需要被记录、被了解、被尊重,无论结构简单还是复杂的机械装备,均蕴含着科学家们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他们的事迹展示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是集学术价值、教育价值和宣传价值等为一体的个性化资料。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现代化教育体系中,使科学家精神能够被更好地传承与继承。

为此,课题组将兵团畜牧机械研究科学家们的精神融入到“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中,建立两者的契合点,形成科学的育人过程。以每个畜牧机械装备为讲解对象,以科学家精神为依托,在授课过程中贯穿畜牧机械科学家的研究事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如何在那样艰苦的时期,使用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工具设计出了具有兵团特色的畜牧机械设备,从而为牧民们解决实际问题。激励学生学习他们永远不向困难低头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未来工作中都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兵团畜牧机械设计研发的艰苦过程,提升思想认识,培养创新意识,拓展设计思维。

1 课程内容

“畜牧工程与装备”是农机类、动科类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具有内容繁杂、知识面广、实践性高等突出特点,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2]。课程主要围绕牧草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等内容。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讲述常用畜牧机械的作业要求、一般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等知识要点;实践教学包括结构课,通过学习畜牧工程及装备的相关内容,了解和熟悉典型畜牧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掌握畜牧工程及装备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能够为开展畜牧机械的设计制造及优化改进奠定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典型畜牧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等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及方法对典型畜牧机械及工作过程的工作机理、问题等进行表达与分析;2)能够运用畜牧机械知识分析总结典型畜牧机械的特征及问题。

2 基于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建设

“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牧草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等内容。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其中,绪论部分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实现畜牧机械的发展历程与科学家典型事迹相融合的教学。其余部分均通过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的方式进行,将相关机械科学家研发设计过程中的典型事迹与典型机具相融合,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畜牧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典型畜牧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工艺流程、设计方法等。同时,从畜牧机械科学家典型事迹中学习其独特的设计思想与理念,领悟其刻苦钻研、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等。在以上教学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融合的效果进行评价,将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如图1所示。

图1 “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体系建设

3 基于思政元素的课程改革措施

3.1 完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兵团畜牧机械发展经历了人工、半机械化、机械化、智能化等阶段,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以兵团畜牧机械的发展历程为脉络,对富有兵团特色的畜牧机械、具有兵团精神的畜牧机械科学家进行收集汇总,以实物及图片、文字等形式形成数字化资料。围绕本课程内容中的绪论、牧草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等,以具有的典型特征和关键时间节点等为依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发掘鲜为人知的畜牧机械科学家们的故事。将兵团畜牧机械科学家们的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建立两者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形成科学的育人过程。例如,讲绪论部分内容时,融入中国第一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3],以其一生与农机事业结缘并为共和国农机事业作出贡献的故事作为课程引入,以及作为农机事业精神引领。在讲到畜牧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时,融入农六师天山九场(现第六师一〇四团)战士万里赶牦牛事迹以及刘守仁在农八师(现第八师)培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优良细毛羊种的事迹[4],回溯兵团养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与发展史,几代兵团人用心血铸就兵团畜牧业蓬勃发展。课程内容与思政案例融合,突出畜牧机械在农业机械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老一辈畜牧机械科学家的智慧与精神。

3.2 融入科学家精神,促进思政与课程有效融合

我国能够从制造业大国转型为制造业强国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工科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新高度,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5]。将“立德树人”以及“全程育人”的思想贯穿于农机类与动科类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思政育人理念,针对“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牧草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等内容的教学,融合畜牧机械科学家们的典型事迹,使学生在畜牧机械装备的学习中,体会畜牧机械科学家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尚精神,透过老科学家们身边的物品领悟他们治学的态度。例如,在讲到饲草料收获和加工机械章节,课程提到牧草机械化收获工艺时,融入蒙古牧民科学家钢普日布等人改进割草机的事迹以及钢朝鲁从牛粪中激发灵感制作熏香的故事[6-7],学习他们创新思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通过他们当年的生活工作状态、设计环境以及指导生产情景等,体现他们的治学方法。在讲到饲养机械章节,课程提到饲养机械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时,融入巷道式孵化机在现代养禽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逐步占领市场的例子[8]。在此基础上,为了促进思政与课程有效融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的,完善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修订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课件,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典型畜牧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等专业知识的同时,以畜牧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考核中融入思政,完善评价方式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遵循“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任务驱动式”的课程教学原则,采用“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9-10],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先学后讲、互动讨论、点评补遗”的课堂教学形式。学生以课程内容中牧草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等为案例对象,开展研究。在考核过程中,以学生任务案例完成情况和思想建设情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以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让学生讲清楚任务案例完成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学习了哪一位科学家的事迹,借鉴了哪一种解决方法,自己有何感想等等。从而了解思政育人的情况,验证融合思政元素的课程改革效果。同时,学生查阅每个专题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畜牧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发展方向,进行论文的撰写,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此外,建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通道,如以“我想对科学家说”“致未来的自己”等为主题讲述自己学习某种机械设备的感想,录制短视频,并制作二维码,进行收集汇总。

4 结语

课题组根据“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特点,结合课程知识要点,将兵团畜牧机械科学家的事迹、精神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教学。采用直观生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中老一辈兵团畜牧机械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创造兵团畜牧机械事业辉煌的事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迎难而上、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从而学习他们身上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融合思政元素进行“畜牧工程与装备”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独立性人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猜你喜欢
事迹兵团畜牧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兵团记忆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兵团的明天更辉煌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与时俱进
轮椅上的守望——湛江市离休干邵陈光保助学奖教的事迹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