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探讨

2021-10-09 20:13全露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体会

全露

【摘 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分析总结10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儿的临床应用经验和效果。结果:10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留置时间最短ld,最长11d,平均留置时间4.5d其中渗液10例,诸管21例,静脉炎1例,皮肤过敏16例,无1例发生感染。留置成功率为95%。结论:静脉留置针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应用;体会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治疗技术。由于其对静脉伤害较小,广泛应用与抢救及儿科的治疗中。我院儿科从2016年开始使用静脉留置针至今,由于其疼痛感较轻,不易跑针等优点,患者普遍接受度较高。本文通过对我院使用静脉穿刺的操作流程、留置针的使用方法、留置针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形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静脉穿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20年1月至6月,我科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1000例,其中男512例,女488例,29天~1月 114例,1岁~3岁288例,4岁~6岁236例,7岁~14岁362例,均为儿科常见多发病患儿。

1.2 静脉穿刺的操作流程和步骤

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应告知患儿家属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法,患儿家属通过体位摆放、安抚情绪等方式,降低患儿的抵触情绪,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操作者洗手、戴手套、确定好留置针的型号及数量、准备常用的消毒物品,核对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药物的名称、浓度、用药时间等基本信息后,首选四肢静脉,如果四肢血管不好时,再选择头皮静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局部皮肤,排空针管内气体,扎止血带,进针点一般选择消毒区域2/3血管的上方,斜45°连同套管和内芯一起刺入血管,见回血后证明针已刺入血管,此时降低5°~15°拔除针芯,将套管留置在静脉内并进行固定,并记录时间及有效期,填写输液卡。在静脉输液结束后,生理盐水5ml冲管后,用稀释的肝素液2ml~5ml进行封管,封管方法为脉冲式封管。封管液的配比方法是 2ml/支肝素1.25万U加入250ML盐水中或0.8ml肝素加入100ml盐水中。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肝素锁后,将针头插入即可输液。留置针可以从颜色进行区分,也可以从型号进行区分,留置针有大到小可分为16G、18G、20G、22G、24G,颜色依次为灰色、绿色、粉色、黄色、蓝色。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天~5天,如果出现静脉输注不畅或超过留置期的情况,需要对留置针进行更换[1]。

1.3 静脉穿刺前后的护理工作体会

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和结束后,护理人员都要向患儿家属告知诊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静脉穿刺前应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静脉穿刺,避免患儿大声哭闹、情绪激动等情况,患儿家属应抱紧患儿,避免晃动或大幅度肢体活动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结束后要告知患儿家属可适当活动,如走动,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睡眠时避免留置针受压,传统衣物时避免穿刺针位置移动,洗澡时应做好防水措施,在留置针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以免进水。在室外温度较低时,要做好保暖工作。一旦出现留置针脱出或进水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

1.4 预防留置针并发症的心得体会

1.4.1 在静脉穿刺步骤、封管液的配比、(封管和拔管过程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进行,静脉注射过程中注意液体的滴速、局部皮肤和静脉血管的状况,保证留置针旁皮肤干燥、无污染、静脉管道畅通。封管液的浓度过高,回引起血压回流入套管芯的间隙中,封管液的浓度过低,则起不到很好的封管效果,容易回血堵塞管芯。因此在封管液的配比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将封管液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1.4.2 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类,一类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常见于病情危重的患儿,血容量不足,脱水、皮肤水肿情况下,静脉血管条件较差,静脉穿刺难度加大,此外在进行注射治疗时患儿胡闹、挣扎等情况,静脉穿刺难度增大。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可以选择深静脉穿刺置管,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可采取头皮静脉置管。第二类情况是护士进针点的选择、选择的血管较为屈曲、进针的角度和进针速度过快等原因,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率较高,多为护理人员不熟悉静脉穿刺的流程和操作关键点,缺乏实践经验和手感。面对以上情況,需要护理人员总结出快速、稳妥地进针方法,选择较低的穿刺角度,进针角度与皮肤保持15°~20°为最佳。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下,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因此要避免在患儿胡闹、挣扎的情况下进行静脉穿刺操作。

1.4.3 静脉炎发生大多数药物刺激静脉所致,在皮肤表面顺着静脉走向可见红色的炎性反应,部分患儿可出现局部皮疹和水泡,需要请医师诊查后进行下一步处理。血栓性静脉炎常见于老年患者,常见原因为静脉穿刺损伤静脉血管内皮,血栓脱落后堵塞静脉造成血栓性静脉炎,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在穿刺过程中穿刺点的选择常位于血管的中上2/3为最佳,穿刺者应熟练快速地将针芯置入血管,熟悉针芯进入血管内的柔韧感,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和操作时间。

1.4.4 静脉局部渗出常见的原因为留置针导管刺破或脱出静脉、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针芯刺破静脉而没有及时发现,使输注的液体进入到留置针旁的皮肤组织,局部出现肿胀、渗出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停止静脉输液,必要时更换留置针进行二次静脉穿刺处理。渗出部位的皮肤采取湿敷的方式进行处理,防止渗出面积进一步增大。发生渗液时运用硫酸镁湿敷效果较温水湿热敷效果要好,渗出部位超过12小时,红外线照射患处可获得满意效果[2]。

1.5 并发症的预防

1.5.1 对于留置针堵管的预防,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步骤,了解患儿的血管情况,在成功掌握留置针的使用方法后进行操作,可先对年龄相对较大的患儿,约8岁~10岁的患儿,配合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操作。静脉穿刺成功率较高或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后,可尝试对年龄较小的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操作。在封管过程中,按比例进行封管液的配置,保证封管液的浓度和剂量符合操作规定的浓度。多种药物输注后,要再更换输注药物的间隙进行生理盐水冲管,保证静脉管道的畅通。封管时机在完成静脉输液治疗后进行,用缓慢脉冲式封管,封管过程中要注意回抽,在封管阻力增大时应停止推注,避免将堵塞物推注入血管造成血管栓塞等严重后果。留置针发生堵塞时,应对留置针进行更换后再进行封管。

1.5.2 为了避免渗出,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回血情况,在刚开始进行静脉输注时,将滴速调至30滴/分~40滴/分,观察局部皮膚有无水肿及张力增高等情况,一旦出现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局部湿热敷,重新选择较粗的血管进行静脉输注。在操作过程中可选择进针角度在30°左右,针尖退回导管内再讲导管送至静脉内,尽量减少静脉推注等对静脉血管刺激较大的操作,避免渗出进一步加重。

1.5.3 为了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应详细了解患儿的过敏史,对于既往有静脉炎发生的患儿,尽量采用针管径较小、材质较柔软的留置针进行操作,选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操作,避免对于静脉内皮的损伤放慢静脉输注速度。在药物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对静脉刺激小的药物进行静脉输注,可选用静脉固定器,避免造成静脉的二次损伤。一旦出现静脉炎,应在24小时内对局部进行热敷,并停止此类药物的静脉输注[3]。

2 结果

在10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留置时间最短1d,最长11d,平均留置时间4.5d。其中渗液l0例,堵管21例,静脉炎1例,皮肤过敏16例,无1例发生感染。留置成功率为95%。

3 结论

16G静脉留置针在用于28天以内新生儿时,由于正中静脉一般为首选,新生儿血管比较细,头皮血管显而易见,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容易形成侧支循环,进针和留针相对较容易,留置时间可达到4天~5天。但部分患儿存在毛血血管渗漏、水肿、缺氧等情况时,对于静脉血管的选择、穿刺难度加大,部分患儿可由于体液聚集于组织间隙中,皮肤张力增高,留置时间一般在1天~2天。年龄在3岁~4岁的儿童在血管的选择上,管径较粗的血管易于触及,不易滑动,易于固定,血管弹性较好,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在85%~90%,而管径较细的血管在进针时角度应与皮肤成10°~15°,以免刺破血管,留置时间一般在2天~3天。儿童由于免疫力低,发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常常处于高凝状态,面对此类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应间隔3小时~5小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发生血栓、堵管的可能。对于需要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的患儿,输液速度要相对较慢,一般选用输液泵静脉泵入,液体量要严格控制。同时升压药物和非升压药物要有明显的时间间隔,尽量减少对静脉血管的刺进。另外一个延长留置时间的方法就是封管技术选择,常用的封管方法有脉冲式管和双重正压封管法,脉冲式封管法适用于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双重正压封管法适用于可以防治血压逆流如针芯内形成局部血栓,降低静脉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可以应用于老年人或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医院内可大力推广此种封管方法,可延长留置时间1天~2天。

结合儿科长期儿科工作的经验可以得出,静脉留置针的软管弹性好,对于血管内壁的损伤较小,穿刺时产生的疼痛感也轻,护士耐心细致地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成功率在95%左右。穿刺血管一般选择管径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合理运针,封管过程要回抽,整个操作流程要熟练、准确,减少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对于诊疗活动的配合度较差,儿童由于其活泼好动的特性,采用常规的硬针进行静脉穿刺,患儿家属需要密切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常常存在跑针的风险,家长需要不断的找护士进行重复的静脉穿刺,对于血管的破坏性大,给整个治疗过程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留置针的使用根本上解决了儿童就诊时扎针难的问题,在留置期内可以避免进行二次静脉穿刺,降低了患儿心理的恐惧感,患儿对于治疗的配合度增高,治疗效果也随之增高。静脉留置针在使用前要核对是否在保质期内,整个静脉穿刺过程要快速、连贯,局部敷料固定后要表明注射时间,刺激性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定时冲管,避免针芯堵塞。封管液的配比和封管操作对于留置时间的长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内部要定期组织静脉穿刺技术考核,保证每个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便于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尤其对于在症患儿的治疗中有显著的效果,静脉通道的建立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补充患儿所需的液体量及营养,也便于快速完成抽血等辅助检查。医护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总结出一套快速有效地延长留置时间的方法,减少患儿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保证静脉通路的畅通。因此,我们要在医院内部大力推广和普及留置针穿刺治疗从根本上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体验。

参考文献

[1] 朱建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探讨[J].家庭医药, 2019(5):312-313.

[2] 曹秋花.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7(2):147-148.

[3] 伍飞艳.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6):224.

猜你喜欢
静脉留置针儿科护理体会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艾滋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的护理分析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儿科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