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探究

2021-10-09 21:31叶永梅王建伟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2期

叶永梅 王建伟

【摘 要】目的:研究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进行生产的孕产妇100例,根据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的原则,按照人数1:1的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分组。对所有孕产妇均实施产褥期康复护理,其中,接受常规产后康复护理的孕产妇为对照组,共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的孕产妇为研究组,共50例。以孕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恶露消失时间、泌乳量、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孕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泌乳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恶露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产褥期孕产妇的产后康复护理来说,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护理的实施有着理想的效果,因此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

随着我国孕产妇数量的增加,临床对于产褥期康复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康复护理质量不仅可更高的改善孕产妇心理健康,对于母婴安全也能提供更可靠的保障,还可以降低孕产妇的恶露时间,因此必须对孕产妇实施护理,为探讨何种护理手段效果更佳[1],本文选取100例孕产妇,围绕着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进行生产的孕产妇100例,根据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的原则,按照人数1:1的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分组。对所有孕产妇均实施产褥期康复护理,其中,接受常规产后康复护理的孕产妇为对照组,共50例,年龄22岁~27岁,平均年龄(25.73±2.91)岁。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的孕产妇为研究组,共50例,年龄22岁~27岁,平均年龄(25.91±2.99)岁。研究开展前已将研究详细情况告知孕产妇本人及其家属,获得同意并签署研究知情且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产褥期产后康复护理。包括产后母乳喂养指导、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等。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1)服务方式。产妇出院后无法接收到及时的护理,因此需在孕产妇出院前登记好孕产妇及其家属的联系方式,每天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了解孕产妇的状况,并指导其进行康复自护;(2)心理指导。由于生产后家人的注意力由产妇转移到新生儿,再加上产后身体的虚弱、身材的变化,极易造成产妇心理上的不良情绪的出现,对此,首先告知产妇产褥期的身体变化,帮助其做好心理准备,并告知其可通过之后的锻炼进行身体恢复,缓解其焦虑;(3)乳房护理。指导孕产妇进行热敷,并在热敷后涂抹凡士林进行按摩;(4)子宫护理。指导家属每日对孕产妇三阴、关元穴位进行8min的按摩,告知孕产妇配合方法,同时指导孕产妇进行肛门及尿道的收缩训练。

1.3 观察指标

以孕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恶露消失时间、泌乳量、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孕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泌乳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恶露消失時间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本就会对女性身心造成影响,生产后,孕产妇要完成由怀孕到成为母亲的身份转变,再加上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外形的变化,以及产褥期诸多注意事项的限制,其外,孕产妇及其家属缺乏产褥期康复知识,上述原因均会对孕产妇产褥期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对孕产妇实施产后康复护理[2],但是在孕产妇出院后,康复护理的实施收到了限制,因此应选择有效的康复措施进行。本文以产褥期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研究组孕产妇实施护理,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与孕产妇及家属保持联系,通过语音、图片与视频发送、文字指导等形式向孕产妇及家属传输相关知识,实现了产褥期院外康复护理,促进了孕产妇的康复[3]。

本文以对比形式展开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产褥期孕产妇的产后康复护理来说,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护理的实施有着理想的效果,因此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韩蕾.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护理要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77-86.

[2] 张金霞.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177-179.

[3] 李雪芬.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 产妇产后康复护理对策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