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泻贴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护理疗效观察

2021-10-09 21:37杨冬梅
婚育与健康 2021年12期

杨冬梅

【摘 要】目的:探讨秋泻贴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择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湿热泻患儿295 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敷脐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秋泻贴敷脐治疗 小儿湿热泻效果显著。

【关键词】秋泻贴;湿热泻;护理疗效

儿童腹泻是临床门急诊的常见病种,致病因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前者包括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具体最常见的为肠道杆菌及轮状病毒感染,并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夏秋季为主;非感染性腹泻则多与饮食不洁或药物作用等。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汤样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我院儿科以醋调葛根黄芩黄连粉敷脐治疗小儿湿热泻150例,与145例对照组对比疗效,发现其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湿热泻患儿295例,年龄 6个月~2岁,平均年龄(1.35±1.39)岁,以大便次数增多,如水样或蛋花汤样为主症。大便常规检查: 有些含少量粘液、不消化物及少量白细胞、脂肪球,部分患儿伴有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证属湿热泻[1],且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45 例,具体资料详见表 1。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上,还是在年齡上,病程上以及每日大便的次数上(P>0.05),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基线水 平基本一致,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准备 将葛根 30g,甘草 10g,黄芩 10g,黄 连 10g,丁香3g,肉桂 5g 等药物焙干研碎成粉,用米醋 调成干湿适宜的糊状,平铺在空药贴的圆环内,备用。

1. 2. 2 治疗组将做好的药贴贴敷于患儿脐部,日一次。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用思密达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日一次; 泻速停口服; 疗程,3天。

1. 2. 3 对照组 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思密达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日一次; 泻速停口服; 疗程,3 天。

1.3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包括大便次数、性状、有无发热、并发症及大便常规、病原学检查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 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 好转: 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 未愈: 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秩和检验,治疗组平均秩次为118.17,秩次和为 27176. 00,对照组平均秩次为113.68,秩次和为16484.00,两组相比Z=-7.838,P= 0.000<0.05; 可以认为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两组疗效之间有差别,从秩次上看治疗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便次数比较

治疗后患儿 大便次数治疗组(1.64±1.08)次/天,对照组(2.08±0.74)次/天,经独立样本t检验,t=-4.103,P= 0.000<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儿大便次数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患儿腹泻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2.4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发热、脱水等并发症。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其中以湿热泻发病率高,临床治疗多采取药物口服和静脉给药,这些方法往往令患儿及家长难以接受。中医认为,泄泻之本在脾胃,小儿为稚阳之体,脾胃功能尚弱,无论内伤饮食还是感受外邪中药敷脐均可使药物经肚脐直接向血液渗透,参与脐部血液 循环,刺激胃肠道,促进已紊乱的肠功能恢复正常[3]。脐疗法具有下列特点: ①脐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利于吸收。② 脐窝填药,外加特制药贴封固,自然形成封闭,使正常分泌的 湿气不能散发而能滋润药物,有利于促进吸收。③药物经脐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的量非常少,可避免肝首过效应。④方法简便、长效,对昏迷及口服困难者更显优越性,对小儿尤为适宜。

本贴剂方用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 黄芩、黄连清解胃肠湿热; 丁香、肉桂辛香走窜,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赋形剂用醋因其有辛散芳香,可增强药物渗透力,助达病所,用米醋调配中药敷脐具有穴位刺激、药物局部吸收双重作用。本疗法临床效果显著,价格 低廉,操作简便,缩短了湿热泻患儿的病程,且克服了婴幼儿服药注射困难的特点,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9-1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4-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 李结霞,许朝晖.慢性腹泻婴儿肠内营养耐受性的临床评估和护理[J].广东医学,2016,37(s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