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共享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2021-10-11 02:07罗堃彭买姣焦筱淇张智敏李亚梅江星明林丽美李荣东严建业
高教学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罗堃 彭买姣 焦筱淇 张智敏 李亚梅 江星明 林丽美 李荣东 严建业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推进开放共享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从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实验室管理者角度出发,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设计、管控措施制订等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措施,为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136-04

Abstract: This paper suggests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work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hich is from the angle of the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opening and sharing operation problems, the university and related functional departments,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of mechanism design, control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realize scientific and fine management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to ensure the safe and orderly operation of the laboratory.

Keywords: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trategy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是现代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实验室开放带来了流动人员增多、实验项目增加、新危险源增多、不确定因素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诸多困扰和挑战。如果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是各高校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在体制机制层面,高校应统筹全局,理顺关系,为实现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做好顶层设计

(一)高校应全校一盘棋,充分考虑各实验室的功能布局及安全风险特性,实行实验室安全工作分类分级管理体制

1. 要综合考虑自身实验室的总体情况,根据各实验室不同的功能和安全风险特性,将全校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按学科划分可分为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人文艺术社科体育类实验室;按实验室特性划分可分为常规实验室、特殊实验室、危险性实验室。常规实验室主要是指无压差及净化要求的普通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人文社科体育类实验室;特殊实验室是指洁净实验室、防静电实验室、恒温恒湿实验室等;危险性实验室主要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辐射性实验室、易燃易爆危险品实验室、有机械加工或特种设备设施等对人或环境有潜在危险性的实验室。不同类别的实验室,安全系数和危险因素不尽相同,安全防控工作重点各异,从而可以采取差异化的实验室安全防控策略和措施,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建立专人主管、分级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夯实安全管理责任,逐级落实安全管理任务。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教学科研二级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工作职责和管辖范围,一级抓一级,层层压实安全责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无管理盲区、无管理漏洞,全员严格遵守有关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管理规定。

(二)织牢织密实验室安全防护网,建立健全群防联控的实验室安全防控工作机制

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日常化,要把最平常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制度内容应涉及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等方方面面,既要有对物的管理,又要有对人的管理,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督与评价體系。根据不同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操作难易程度,结合使用人员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保证制度的可实施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行为规范[1];经常性开展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科学的实验操作规程和全面的安全预案,建立危险源全周期管理制度,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数据库,制定危险源分级分类管理处置方案[2];坚持定期检查、日常抽查和专项复查相结合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督导方式,实现安全问题从排查、记录、报告到整改的闭环管理。

2. 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及督导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高校可建立实验室自查、二级学院督查、职能部门抽查相结合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督导机制,查找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各实验室要落实落细防控措施,确保执行到位,不留隐患,主动开展安全自查、隐患排查并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自查台账,定期上报安全自查结果,发现风险应及时抓好整改,堵塞漏洞。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常态化督促指导,经常深入实验室一线,对各二级单位的实验室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和安全工作指导,及时发现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苗头,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即时出具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并将检查结果纳入二级单位的年度考核。

猜你喜欢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关于平衡高校实验室使用频率与安全指数的思考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分析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