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关于血清检验及细菌检验在布氏菌检测中的价值分析

2021-10-11 02:51郝清
医学前沿 2021年13期
关键词:阳性

郝清

摘要:目的:探讨关于血清检验及细菌检验在布氏菌检测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200例布氏菌感染血清标本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均进行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每组100例分析这两种检验情况下布氏菌感染的检出情况。结果:本次探究中在血清检验中SAT、RBPT阳性率为94.5%高于细菌检验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于细菌检验,血清检验在布氏菌感染方面阳性率更高,明显提高了布氏菌的检查准度。

关键词:血清检验;细菌检验;布氏菌检测;阳性

布氏菌是一种容易在家禽之间发生感染传播的革兰氏阴性菌。当人类接触已经被感染的家禽或者被污染的乳制品、肉类及可能被感染,因此布氏菌也是一种能在家禽和人类之间相互传播的细菌[1]。布氏菌可以分为多个种类以及生物型,其中以猪种菌、牛种菌以及犬种菌、羊种菌致病性最高。当人体感染布氏菌后多会出现全身感染症状,以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出现损坏,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部位疼痛等,同时关节疼痛可导致活动受限,严重的可威胁患者生命[2]。因此,对布氏菌的准确判断,及时发现病情,迅速阻断传播途径,进行布氏菌病积极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这两种方式在检验布氏菌中的作用,本次探究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200例布氏菌感染血清标本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均进行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观察其检验结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的200例布氏菌感染血清标本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均进行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分析这两种检验情况下布氏菌感染的检出情况。200例感染血清中男性145例,女性55例,年龄18~56岁,病程4~30天。

纳入标准。经过多项临床诊断方式诊断确诊为布氏菌感染;具有明确的病原微生物职业接触史、具有布氏菌感染相关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职业卫生学等进行分析,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疾病;本次探究均由患者自己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有过敏炎症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流感患者;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

1.2检验方法。采集前一天叮嘱患者晚上不进食,保持次日凌晨空腹,行血清标本外周静脉抽取3ml,均进行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两组检验均有经验丰富的检验室进行,如果两名检验室检查存在差异,则进行二次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血清检验。(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将采集的血清标本于离心机上进行心理处理,之后取上层血清30ul,向取出的30ul血清中加入30ul抗原充分混合,在5min中内观察结果;如果抗原凝集现象出现+以上这表明为阳性。(2)试管凝集试验。取六只试管,在一号试管中加入2.3ml0.5%的石炭酸生理盐水,2~6号试管中加入0.5ml0.5%的石炭酸生理盐水;一号试管中加入0.2ml已经进行离心之后的血清,与其充分混合,去掉1.5ml,再取0.5ml混合液加入到2号试管中;2号试管:混合液于0.05ml0.5%石炭酸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取出0.5ml加入3号试管;依照以上操作方式一直操作到6号试管。之后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将抗原原液做成1:10稀释,然后将稀释后的抗原原液分别去0.5ml加入1~6号试管,置于37摄氏度恒温环境中培养22小时,观察抗原凝集情况。如果抗原凝集出现++,则将最高血清稀释倍数作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根据《布鲁氏菌診断标准》检验结果达到1:100以上,也就是出现++即可判断为阳性。

细菌实验。将收集到的血清样本放入抗菌药物中和瓶中进行细菌培养,之后对生长出来的细菌进行鉴定,判断是否为布氏菌,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实验对布氏菌阳性结果的检出结果。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检验结果分析。200分血清进行血清检验,结果为STA阳性189例,阳性率为94.5%。STA滴度小于等于1:100++,其中最高滴度为1:1600++。有1例为疑似阳性,其他均为阴性。

RBPT阳性189例,阳性率为94.5%。RBPT大于等于0.02++。1例RBPT阴性,其余为疑似。

2.2细菌检验结果。200例标本经细菌培养后明确145例为布氏菌,阳性率为72.5%

2.3结果对比。血清检验中SAT、RBPT阳性率为94.5%高于细菌检验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布氏菌病是一种变态传染的疾病,可在家禽与人类之间进行传播,一般的人感染多是因为使用了被布氏菌污染的肉类、奶制品或者近距离接触了已经被感染的患者。布氏菌侵入人体后,能够在吞噬细胞的夹膜中进行迅速繁殖,最终穿过淋巴组织,并依借淋巴组织达到血液循环,进行全身侵入,最终可导致肝肾、血管等重要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人口流动大等诸多因素导致布氏菌感染几率有所升高,但是还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情况。该疾病的病原体为布氏菌,这是一种小球杆状菌,广泛存在于牲畜的粪便、分泌物以及死亡牲畜的脏器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据相关报道称,即使牲畜已经死亡,但是在其脏器中可以存活4个月,还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发生变异。此外,布氏菌感染出现的症状比较复杂并不单一,因此单一的观察、查体无法明确,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本次探究中在血清检验中SAT、RBPT阳性率为94.5%高于细菌检验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相比较于细菌检验,血清检验在布氏菌感染方面阳性率更高,明显提高了布氏菌的检查准度。

参考文献:

[1]李艳、赵明泽.平谷地区布氏杆菌疫情及试验结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2):2346-2348

[2]杨昱、高纪称.神经性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及治疗[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1):3245-3256

猜你喜欢
阳性
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假阳性患者特征分析
检验呈阳性不一定是坏事
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对比研究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比较探究CT、MRI应用于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阴性文化与阳性文化在中西美术史中的体现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
经皮超声造影检测兔VX2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引流路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