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融合趋势下高校“三馆”合一体制的构建与实践

2021-10-12 07:25李雪蓉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合一档案馆博物馆

李雪蓉 郑 昱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1 引言

“LAM”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Library,Archives and Museum)的英文缩写。“LAM融合”则是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行业为应对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环境挑战,顺应公众对共享人类文化资源的迫切需求(“一站式”检索)而开展的协作、合作、合并等行动,它始于并更盛行于公共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各行其是阻碍了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难以满足公众对于便捷检索与利用共享资源的迫切需求。打破资源分割,还原文化历史全貌,从资源的整体维度向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三馆”融合是趋势所在,优势明显。高校档案馆、博物馆完全可以利用图书馆成熟的运行模式让“深藏闺中”的档案、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像图书资源一样为用户所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传承优秀校园文化。

2 LAM融合趋势分析与研究现状

2.1 LAM融合趋势分析

LAM融合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编制战略规划、数字资源整合、共享服务与设施。LAM融合的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的国家层面协作、跨行业机构的综合协调、跨机构的区域内自发合作、跨区域的项目联盟和LAM的全面合并等,数字资源整合既是过去LAM融合最重要的成果,也会是未来LAM融合的主要发展趋势。

国外LAM融合实践方面,1940年,美国建立有档案馆和纪念博物馆性质的美国总统图书馆;英国于2000年4月成立英国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理事会;2004年,加拿大颁布了《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法令》(Library and Archives of Canada Act)。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简称LAC)正式实现合并;2005年,欧盟宣布实施“欧洲文化和科学内容数字化协作行动计划”[1];2006年8月,欧洲六国政府首脑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联机存取以及数字化保存”;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主导开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40多个国家的个人和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共同成立的“世界数字图书馆”(The World Digital Library,简称WDL),其网站于2009年4月正式启用并向全球提供服务以来,共有59个国家的135个合作伙伴提供74.2万余件数字化馆藏,包括图像、图书、报刊、手稿、地图、影音作品[2]。此外,欧洲CALIMERA项目、德国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门户(BAMP)、丹麦文化搜索(NOKS)、瑞典ABM中心、澳大利亚图像数字档案门户网站也是LAM融合比较典型的案例[3]。2008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简称IFLA)发布《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协作与合作趋势》(Public Libr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s: Trends in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总结出LAM合作指南,提供了多个最佳实践范例。

国内LAM融合实践方面,2002年启动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可视为LAM数字资源整合的代表性重大工程[4];广东率先开展了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了包括数字图书馆联盟、网上图书馆和网上博物馆等在内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了珠三角地区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进了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5]。将LAM融合理念引入高校,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等实践了“二馆”或“三馆”合一,运行状态良好。

2.2 LAM融合研究现状

国外对LAM融合的理论研究持续已久,早在1962年,国际档案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简称ICA)西班牙马德里圆桌会议就讨论了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关系,但在2000年以前,这方面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多。从2001年开始,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以后,增长态势更加明显[2]。国际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界的学术探讨也始终关注这一问题。譬如,2000年4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4届图书馆系统研讨会以“档案馆、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融合”为主题;2015年在日本召开的第38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Museology,简称ICOFOM)研讨会的主题是“博物馆学探索‘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概念”。

国内研究方面,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三馆融合OR图档博OR LAM融合”,截至2020年12月9日检索到有效文献139篇。对有效文献的数量、参考文献、引证文献进行初步的年度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关于LAM融合研究起步较晚,发文数量不多。最早提出“三馆”学思想的是著名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王重民;刘家真教授较早关注“三馆”的资源整合;肖希明等人对国外LAM数字资源整合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6];关萍从“三馆”的机构性质和社会功能出发,阐述了“三馆”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李农介绍了美国及欧盟国家LAM之间所开展的合作情况[8];薛理桂和吴宇凡提出了“三馆”整合的两种模式[9]。LAM融合的相关研究还在延续,但总的说来,国内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加之国内LAM融合实践较少,相关研究主要基于国外案例,故而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亟待取得突破。

3 高校“三馆”合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3.1.1 共享学校文化资源的客观需要

两千多年前,图书、档案、文物也曾共同保存在宗庙里,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细化,图书、档案和文物从宗庙分离,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并且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当今社会,随着馆藏资源的发展、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移动网络环境的普及,公众对资源共享以及文化信息“一站式”检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加之文化资源本身就具有其内在统一性,从整体上获取和使用这些资源是用户的内在需求。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三馆”承担着传播、利用和保护本校优秀文化的责任,“三馆”分设容易造成资源布局不合理,甚至重复建设。“三馆”合一则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对共享学校文化资源的客观需要;利于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强“三馆”优势和特色数据库的数字化建设,还可以为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等学术性研究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和保障。

3.1.2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客观需要

虽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藏的具体物品(图书、档案、文物)不同,提供资料的方式(出借、查阅、参观)不同,但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相关性、交叉性。LAM融合能实现“三馆”资源共享、服务共创、优势互补,产生1+1>2的叠加效应。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三馆”合并后,建设规划和日常运行管理实行“一盘棋”,统一筹划部署,协同配合落实,不仅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提升了人气和入馆率,而且借助于广泛的用户基础,全员档案意识也迅速树立和加强,从而加快了档案规整和开发利用的步伐和效度;博物馆工作也因此得到了师生和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认识和支持,有效促进了藏品征集、展陈、参观访问、保护利用等工作的开展。

3.1.3 节省投资和管理成本的客观需要

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相关,“三馆”合一还能有效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避免重复建设、人浮于事、部门间职责含混和推诿内耗。在人员配置上,“三馆”馆员既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又能在遇到大事、要事、复杂事时做到协同配合、补台添力,在办学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促进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

3.2 可行性分析

3.2.1 相似的机构性质和社会功能

就社会层面而言,“三馆”都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就高校层面而言,“三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智慧高地。它们在文献资源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加工保存、信息管理与服务、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体、释放文化资源、推动终身学习等方面有共同的愿景与职责,在业务模式、资源属性以及服务对象上有着很大的趋同性。

3.2.2 相似的工作流程

图书、档案、藏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档案、藏品可以经过编辑整理出版转化为图书,图书经过历史积淀可以转化为档案、文物,珍贵档案直接就是文物。相似的属性与功能决定了“三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模式的相似性。对图书、档案、藏品的加工整理,大抵都要经过收集→登录→分类→编目→开放等环节。

3.2.3 数字技术的进步与移动网络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变革,VR、AR、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传播更为有效。将“三馆”藏品数字化是将藏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新媒体资源使“三馆”藏品传播变得更为智能化,给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现代软件等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扩展文化服务功能,延伸文化传播的空间和辐射范围。

4 高校“三馆”合一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4.1 “三馆”合一模式

高校“三馆”合一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信息生态学和协同创新理论。信息生态学将自然生态概念引入信息领域,以生态学观点和理论研究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探讨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旨在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协同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将各类主体有效聚合,使之相互促进,发挥各自作用与优势,并通过一定的运行机制互动,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主体的整体强化与共同进步。

4.1.1 基于信息生态学的“三馆”合一模式

(1)行政层面。行政层面的整合是“三馆”合一的基础。除了一些综合性重点大学以外,大多数高校仅图书馆是单独设置的部门,档案管理业务一般只设有综合档案室,属党政办管理;博物馆基本没有完整概念,基本以校史馆的形态存在。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三馆”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三馆”合一的首要目标和举措就是行政层面的集中管理,需要设立“三馆”管理中心,对“三馆”工作进行统筹,以达到管理目标。

(2)载体层面。“三馆”载体层面的整合是“三馆”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以实现“三馆”资源的数字化。博物馆建立馆藏藏品信息数据库,首先收集每件藏品的资料,然后录人、编码、拍摄影像资料并进行后期剪辑与合成,最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数字化展示;档案馆从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等多个角度构建开放、有序的信息空间与信息环境;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购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加快数字资源建设。

4.1.2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三馆”合一模式

(1)资源协同共享。“三馆”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三馆”资源类型和内容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交叉性。“三馆”合一后,采取有效措施将各馆的馆藏资源有机融合,可发挥互补优势,建立协同服务平台,实现“三馆”资源协同共享,甚至可开放资源一站式探索与访问。

(2)权益协同分配。“三馆”整合发展受到各馆业务、权益分配影响,比如档案馆、博物馆没有图书馆活动日常和频繁等,博物馆工作要比图书馆、档案馆开拓,档案馆要比图书馆、博物馆静态等,所以“三馆”整合后在运行时需要注意权益协同分配,科学界定各馆职能、边界、协同工作点,以减少和避免馆员间工作和利益的冲突。“三馆”业务线在职责划分和权益分配上应该按照互惠多赢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加强馆员间沟通,培养互助、互信、补台和奉献精神。

(3)文化协同创新。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文化协同创新将对“三馆”整合建设起到凝神聚力作用。由于业务属性的差异以及既往长期的业务分离,“三馆”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文化协同就要在明确“三馆”既相异又相通的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上,统整“三馆”工作,并对馆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建立共同的工作价值观,增强工作凝聚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三馆”整合以后,图书馆秉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博物馆秉持“发掘学院历史,展陈办学成果,弘扬学院文化”的宗旨,档案馆秉持“存史、资教、育人”的宗旨,“三馆”工作及文化既各具特色,又相辅相通,导引三块工作相互借力,同向同行。

4.2 “三馆”合一体制的实践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于2019年4月增设档案馆、博物馆两个机构,并且与图书馆融合,新建“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三馆’中心”),配置4个印章(管理中心及三个馆)。校内“三馆”中心是一个大的教辅部门和服务机构;对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业务开展又是相对独立的。在近年来LAM融合成为趋势和研究热点的背景下,这一举措不仅在湖南高校,即便放眼全国和世界范围的高校也具有较大的实践创新意义。

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整合“三馆”资源,配齐配强队伍,建章立制,建设工作规范和标准,已有效地构建起比较科学、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初步探索出三馆既各司其职又互相交叉配合,智能设备以及图书、档案、文物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三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融合的服务模式,体制落地快,成效显著,一体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目前,“三馆”正在成为学校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师生员工和周边居民的学习聚集地、青少年研学旅行网红打卡地和广大校友的心灵归宿地。

图1 “三馆”中心组织结构图

5 “三馆”合一体制构建的建议

5.1 提高站位,切实重视“三馆”工作

领导真真切切的重视与支持是高校开展好“三馆”工作的先决性条件。首先,“思路决定出路”,学校领导对“三馆”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客观、全面、准确的把握,对“三馆”工作的关联性、国际LAM融合趋势要有所了解,要站在学院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建设、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展示学校形象的高度来看待“三馆”工作。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三馆”合一体制的构建和顺利运行,学校领导必须给予切实的人财物保障和支持。智慧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和博物馆建设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对口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馆员来胜任,图书设备添置、档案软硬件建设、藏品征集、策展布展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撑。

5.2 注重“三馆”文化统整和协同创新

组织文化对组织建设起到凝神聚力作用,因此,“三馆”合一后,文化统整和协同创新异常重要;“三馆”业务的关联性也使得“三馆”间文化统整和协同创新成为可能和更为顺畅。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三馆”和而不同的工作宗旨的凝练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融合,“三馆”都围绕着服务育人、文化育人、文化传承来开展工作,必然形成同向同行、相互助力的局面。具体工作实践中,协同创新举措俯拾皆是。例如,在图书阅览区域布置悬挂主题名家字画,展陈重要实物档案;在档案收集整理中注重“内部挖潜”,从老旧图书文献中发掘珍贵档案、老物件和藏品;在博物馆藏品收集、展陈中用好图书文献和档案(含实物档案、音像档案)转化而来的藏品,以丰富展陈内容和方式。

5.3 发挥图书馆工作先导性作用

在高校“三馆”工作中,无论是机构成立的时间及完备形态还是运行管理、人员配备,图书馆都比档案馆、博物馆历史更为悠久,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行体制机制,因此,档案馆、博物馆成立后,可以很好地将图书馆管理中相通的模式和经验运用到档案馆、博物馆管理工作中来,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图书馆的用户人流带动档案馆、博物馆、校史馆人气,增加知晓度和访问率;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增加与博物馆、档案馆相关的知识信息,宣推档案馆、博物馆知识和文化;以图书馆学生勤工助学担任助理馆员的模式来招募培训学生助理档案员、博物馆的学生讲解员;以图书馆软文化的发掘先行,通过先开发校本图书文创产品——书签、明信片、镇纸、手袋、文化衫等,带动后续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等。

6 结语

通过LAM融合趋势下基于信息生态学和协同创新视角的高校“三馆”合一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条件、内容的阐述分析,结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三馆”合一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了“三馆”合一的建设举措,使“三馆”工作相得益彰,用户利用率集中,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对于高校“三馆”建设发展具有较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合一档案馆博物馆
教学做合一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博物馆
人剑合一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开封“22证合一”开全国先河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露天博物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