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马雕塑的艺术特征研究

2021-10-12 07:09刘颖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汉代艺术特征

摘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朝代的更迭使中国艺术领域产生了许多代表性作品。在众多的艺术精品中,汉代以马雕塑独树一帜,成为艺术领域的代表。汉代马雕塑的主要特点是造型雄厚质朴、线条流畅简练,这也是汉代艺术巅峰的典型代表。汉代历经四百余年,在此期间,马雕塑的整体风格和艺术特征不断得到凝练升华,其凭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艺术特征逐渐成为后世雕塑工作者模仿的对象。本文在对汉代马雕塑的起源进行初步介绍后,分析了马雕塑的表现手法,并对马雕塑的艺术特征展开深入探索,总结了汉代马雕塑的艺术风格和价值风貌,希望为今后该专业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代;马雕塑;艺术特征

马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牲畜之一,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出行、作战、运输等。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马除了作为坐骑,还被用于运输货物和军事作战。在汉朝时,马与人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地位的象征,且被应用到礼仪和祭祀等活动中。汉代留存的马雕塑作品较多,类型丰富多样,不仅有雄伟粗犷的石像马雕塑,还有精致奇巧的玉石马,不管是在体量上,还是在造型和质地等方面,汉代马雕塑普遍表现出气势恢宏、生机蓬勃的形象,此外,还呈现出自由洒脱、随性天真的美感。汉代马雕塑以生机盎然、恢宏大气的特征令后人感到震撼,其中包含的内在意义和精神寄托达到了后世作品难以比肩的境地。我们在博物馆或是汉代陵寝中看到的马雕塑作品不乏浓厚的艺术风韵,其带给后人的不只是冰冷的雕塑,还有历史的记忆和无穷的想象力。汉代马雕塑既有精细的写实风格也有粗犷的写意风格,使人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生机蓬勃的力量。

一、汉代马雕塑的表现手法

(一)随石赋行,自然天成

汉代是中国众多朝代中较为辉煌鼎盛的时期,汉代马雕塑作品的应用手法上自成一派,主要以浮雕、线雕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雕刻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山石的原生形态和质感,抽象化地塑造大致轮廓,不作大幅度的修改和破坏,只在局部位置细雕精琢,刻画重要部位特征,使雕塑整体形象丰腴饱满。这些作品能够代表此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和思想艺术风潮。

在霍去病墓前的两排雕塑中,马雕塑体型健壮,线条精炼。雕塑的选材是创作作品的首要任务,直接关系到成品的好坏以及保存时间的长短,对这些石马雕塑,工匠在保留原石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稍作凿刻和打磨,尽量保持了作品的原始风貌。石料的选择和雕刻的技法相互协调,每匹马的雕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形象质朴简洁,有的活灵活现、精妙绝伦,突出了雕刻者对自然的感受力和崇高敬意,巧夺天工的技术极大地体现了汉朝的国力强盛和独特的审美思潮[1]。

(二)写实再现,轻巧精致

山水画或是园艺等方面常常会应用写实的手法,写实手法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还原和再现,强调尊重事物的自然特征,将自然事物作为创作的对象,尊重自然的形态、材质、氛围等因素,将其真实地再现出来,使作品整体更加轻巧精致、活灵活现。

写实是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主要特点是关注自然美和现实美,在以明确写实手法为特点的基础上,真实地刻绘美妙的自然景象和趣味的现实生活,提倡通过作品进行表达,对社会风貌作出评价[2]。例如,在接续和发展先秦雕塑的基础上,汉代马雕塑在表现手法上重视写实的技术特征,从现存的一些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马做工精致,其牙齿也清晰可见,表明此时期的雕塑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三)景象造型,简约整化

石雕塑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建筑内部或周边,以凸显建筑体量,呈现宏伟庄重之感,或是置于祠堂、墓地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追思。石雕塑既有绘画的技巧又有雕刻的技艺,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运用阴阳相合的表现手法塑造形象特点。汉代马雕塑对马的形态刻画要求很高,常以大面积的抽象概括为主,从而获得简洁健壮、生动活泼的雕塑马形象。整体化的简洁造型使马雕塑形象清晰、丰满健美,线条与光影的配合相得益彰,造型的高度概括,使石像的体量仿佛消失于平面构图中。此外,马雕塑以强烈的曲线感和轮廓感体现了主体形象的简约化特征。

(四)塑形绘质,直抒胸臆

汉代各类主题的雕塑都十分重视色彩的选择和应用,表现为雕塑艺术家主觀的、精神的、想象的色彩,而不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的色彩。这群雕塑艺术家思想活跃、经历丰富,受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以及统治阶级的要求在作品上大胆使用颜色,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和心理的需要,在作品简洁的形体上直抒己见,使雕塑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独特的个人品位。汉代马雕塑在色彩的选择上是有讲究的,有的色彩搭配奔放大胆,体现作者对自由和洒脱的追求,有的色彩搭配清新典雅,呈现的则是对灵活与稳重的向往,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其都无一例外地对现实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等未知事物的想象。

二、汉代马雕塑的艺术特征

(一)雄浑古拙的体量感

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其形状和体量都是有讲究的,形状与体量的相互配合往往能带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体量有大有小,造型或饱满或纤瘦,这种对比效应是产生视觉差异的前提条件。视觉感受上,汉代马雕塑作品的体量大小和实际体积差异较大,具有浓厚的视觉感受力和艺术渲染力。体量大的雕塑给人以雄浑、广阔、威武的气息,经常被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地。汉代马雕塑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不同体积大小的雕塑形态语言,营造出整体性风格明显且具有古朴典雅风味的雕塑[3]。

汉马雕塑的体量普遍很大,例如,霍去病墓前的三座马雕塑都是用体积较大的原石塑成的,一方面,这增强了雕塑的整体性,不趋于琐碎零散,给人以雄伟浑厚之感,另一方面,这三尊马雕塑的具体部位或是容貌表情并未得到细致雕刻,而是经过大手笔的凿刻,突出雕塑的主题和形态特征,这种不追求线条细腻的粗犷风格,完全区别于其他朝代的风格特征,具有极高的代表性。汉代马雕塑精简雄浑,眼神笃定,趣味横生,既有马的强壮与健美,又不乏温顺与可爱。虽然汉代马雕塑形态各异,有的活灵活现,动态十足,有的静卧石台,但都充满恢宏的气势和力量。

(二)夸张变形的意象性

中国传统雕塑不是对自然事物的高度还原和摹写,而是有灵魂的艺术,越来越多的雕刻艺术家注重在作品中融入本时期的思想潮流、个人思想风格和价值追求,这可以概括为“写意”的表達。“写意”是刻画题中之义,更加偏重思想表达,在尊重自然原貌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想象,以塑造一个全新的、由人的主观思想加工而成的艺术形象,允许与自然事物的真实模样有些许出入。这种全面概括化的意象特征代表了马雕塑的独特品格[4]。

汉代马雕塑是中国传统雕塑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它不是工匠对自然马形象的完全复制,而是在马的造型基础上反映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雕塑材料的利用,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汉代马雕塑无论是在神态上还是造型上都表现出热情奔放的形象,反映贵族们在解决完温饱等物质问题后,转而开始重视精神需求。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能在许多博物馆、墓地、寺庙等地见到马雕塑的影子,这些马雕塑造型不一,神态各异,有的俊朗矫健,有的静卧草地,创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和雕刻手法打造出了马的不同形态特征。

(三)动感强烈的节奏与韵律

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都不缺少节奏感和韵律。马雕塑的节奏感体现在色彩、造型等方面。如从汉代遗留的很多历史资料和壁画中,可以看到出行的车马场面,声势浩大的骏马拉着马车有组织、有纪律地出现在观者眼前,极生动地体现了汉代马雕塑的韵律感。又如在山东滕州龙阳店的一块骑马出行的画像砖中可以看出,对一匹马的动作以及造型进行重复处理,能够使马的整体形象和气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换[5]。

在山东滕州龙阳店的一系列马雕塑和绘画中,每匹马都有各自的形态特征,有的昂首踏步,有的腾空跳跃,有的身轻如燕,配合四条马腿的相互交错,在重复的动作中体现变化,以达到一种韵律和变化的效果,马的奔跑形态震撼人心。这种扬蹄、嘶鸣的形态体现了强烈的动感节奏,使雕塑艺术家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彰显了汉朝时期的社会风格、审美特色以及思想潮流。

(四)充满张力的线性描绘

简洁干练的线条,能勾勒事物的外形,也可以营造出流动、灵活的感觉,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汉代马雕塑强调用线条勾勒马的外形和曲线,用简洁的艺术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作品的个性和情节,最后以线条的形式精炼概括马的最终形态。同时,不同朝代的审美风格不同,造就了线条不同组合形式的应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格。

铁器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衍生出一批新的雕刻工具。铁器由于硬度大、质量高等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雕塑中,其能够使工匠更好地把握雕塑的形态变化,更容易制造出姿态各异的雕塑作品。运用铁器工具凿刻出的各种线条及其之间的相互组合能更好地表现马的风格、形态和脸部表情,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气场。例如,甘肃出土的铜马具有明显的曲线造型和神态特征,有的马雕塑表现出端庄刚强的特点,有的则表现为巧妙轻盈的柔美。在霍去病墓前的几座马雕塑中,可以看出石马以线性雕刻为主,线条古朴大气、流畅顺滑,寥寥几笔就概括出一匹马脚踏匈奴的场景,震撼人心且贴合霍去病的人物形象。

三、结语

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史,正反映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史和文化风流的发展史,汉代马雕塑所应用的具体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是对大汉王朝兴衰的再现。从总体上来看,汉代马雕塑形象或古朴端庄,或放荡不羁,但都是对当时六畜之一的马的真实反映,体现出汉朝国力的强盛以及当时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作者简介

刘颖,1982年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白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材料雕塑。

参考文献

[1]王华沙.汉代马的社会功能与雕塑艺术成就[J].美与时代,2006(5):36-37.

[2]贾燕,高原.汉代雕塑艺术中马的形象研究[J].兰台世界,2015(15):147-148.

[3]韩晓冬.天马与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马的形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4]李闻茹.东汉“马踏飞燕”式奔马形象的程式化造型分析[J].美术大观,2015(8):58-59.

[5]金维诺.汉代的雕塑[J].雕塑,2003(4):4-5.

猜你喜欢
汉代艺术特征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