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的圆点世界

2021-10-12 17:31唐丹婷
收藏与投资 2021年9期
关键词:重复圆点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20世纪最为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生涯中各个阶段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她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这位争议性极强的女艺术家,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游荡,通过圆点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的艺术感悟,在偏执与强迫的绘画语言之间,为人们带来草间弥生式的温暖。本文通过梳理其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分析其艺术特征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草间弥生;圆点;重复

草间弥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一名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前卫艺术家。她的艺术创作被评论家归类于很多艺术派别,其中包括女权主义、原生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她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征,她擅长利用大小不一的圆点构成形式,以及高饱和度、高明度、高对比度的艺术技法,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既彰显了艺术家自身的个性,也使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代经典。在她的自传中,她留下“我们必须借圆点纹饰以忘记自己的存在”的创作感悟[1],她戏称自己是“精神病艺术家”,并用绘画、软雕塑、装置、行为艺术、音乐等向世界展示她所追求的自由和艺术坚持。

纵观草间弥生一生的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日本童年时期、前往美国追梦的青年时期以及多年沉淀后重返日本的老年时期。

一、阴郁而孤独的童年时期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后来,由于原生家庭破裂,抛家弃子的父亲、陷入嫉妒与愤怒的母亲,都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10岁的时候,她就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而性格偏激的母亲,不仅没有关注到女儿的病情,还撕毁她的画作,变本加厉地摧残她的精神世界,这一举动无疑给当时的草间弥生造成了终生难以磨灭的痛苦。

在草间弥生的童年时期,受视听障碍和心理疾病影响,她所看到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是由密密麻麻的圆点组成的,从那时起,圆点这一符号形式就成了她脑中最常浮现的元素。

为了躲避精神的摧残,草间弥生选择用绘画来慰藉心灵。大量的幻觉缠绕着年幼的她,并将伴随其一生,这就是她作品中无穷尽的圆点所代表的意象的由来。精神上的疾病给她造成了痛苦,强烈地驱使着她去表达和创作。

童年时期的草间弥生并没有享受到正常孩子应有的美好时光和父母的爱护。她的母亲一直极力反对她从事绘画,认为不符合她富家独女的身份,反而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因此在她早期的作品《母亲》(图1)中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圆点填满了整个画面,呈现出压抑且阴郁的氛围,母亲神态冷漠,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草间弥生用自己的画笔宣泄着内心的愤怒和不安,这是她内心情绪无法压抑下的痛苦释放,也让观者深深体会到其童年境遇的悲惨。

尽管被不安和恐惧缠绕着,她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道路,而是继续用各种各样的圆点愈发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通过艺术创作实现自我救赎,逃离痛苦的深渊。

二、为艺术只身前往美国

在草间弥生26岁的时候,欧姬芙的作品拯救了这个未来的艺术大师。乔治亚·欧姬芙的画作相当有特色,与当时草间弥生所看到的世界惊人相符。长期压抑的草间弥生,意外地看到了欧姬芙的作品,从欧姬芙的作品中,她仿佛看到自己的梦想和对艺术的热情得到了回应,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热爱所在。

在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治亚·欧姬芙,也正是这封信,彻底改变了草间弥生的人生。她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欧姬芙作品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热忱。欧姬芙在回信中给了草间弥生热情的鼓励和信心。来自艺术家的启蒙,让草间弥生有勇气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最终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1957年,她只身前往美国,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开放的国度里迸发的思想,点燃了她的创作热情,激发了她无穷的创作灵感。但她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却是:“孤独潦倒,身无分文。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的画廊中穿梭;租住的公寓没有暖气,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从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被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直到一年半后,草间弥生才引起了纽约艺术界的注意。1959年10月,草间弥生的作品《无限的网》(图2)在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中引起了纽约画界的轰动。密密麻麻的点覆盖于巨大的白色画布之上,仿佛是在宣泄童年阴郁的恐惧,堆叠式的波点图案让观者产生了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和无力感,作者却通过这些图案肆意地表达着内心的诉求。自此,草间弥生逐渐有了“圆点女王”的称号。

1962年,她又与其他艺术家合作了“千船会”,在这次创作中,她的艺术风格进一步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圆点女王”的艺术,并不只是“圆点”的排布,而是深深地隐含着草间弥生的思想和内涵。

20世纪60年代初期,女性主义开始在纽约兴起,行为艺术也大放光彩[3]。同时,波普艺术的兴起也掀起了一次艺术运动的风潮。草间弥生的创作,也为美国的波普运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她也因此成为早期美国波普运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之一。

1964年,在她组织的“千船会”展览(图3)中,草间弥生的艺术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世人眼前,这次展览使她名声大噪。在展览中,她把软材质男性生殖器模型雕塑布满了一艘船,该船是木制的,约十公分长。展览的房间地板、墙壁、天花板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照片,共999张。照片内容也是这些软雕塑模型的单色印刷海报。大胆的创作与前卫的艺术,引起了艺术界的热烈讨论。在参观展览后,安迪·沃霍爾等人都对其艺术作品称赞有加。甚至在安迪·沃霍尔三年后的个展作品中,也能看出其深受草间弥生作品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是草间弥生的活跃时期,一系列大胆前卫的艺术作品相继呈现在世人面前。“圆点女王”草间弥生,将圆点应用于各个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通过作品表现内心的抵触情绪,同时借以自我安慰。慢慢地,她走出了童年的痛苦阴影,在她的圆点世界里实现了艺术上的自我超越。

三、重返日本

1973年,草间弥生的男友约瑟夫病逝,此时,她的精神状态已经不足以支撑其继续留在纽约,于是,她选择回到东京,住进了精神病疗养院。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回国后,她陆续创作出了一系列新的作品,如《心之所在》《南瓜》《自我消融的房间》《无限镜屋—永恒的爱》等,甚至出版了自传。她的作品题材涵盖生活用品、植物、动物等多个领域,其创作内容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事物。

图4是草间弥生在1986年创作的《南瓜》。此时,她画作中的圆点变得圆润饱满、规律有序、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作品中无限的圆点与网格完美融合。画面的背景是由交织的几何形重复组成,密密麻麻,铺满画面,黑色的背景与金色的几何线条共同构成画面。南瓜作为主体被放置在画面中心,南瓜的结构以中心对称的形式作分割,基本的圆点以中心对称的方式,根据南瓜的弧度由上到下、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同时,在中心圆点两侧的方向,圆点从中心到两端由大到小排列,给人一种秩序感。从整体来看,这些排列方式体现了南瓜的立体感。整个画面色彩饱满,圆点的构成和延伸,象征着草间弥生所感知的世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能更加充分地发挥综合材料的作用,用一些新型的材料表达她对艺术的理解[2]。

20世纪90年代,草间弥生凭着自己敏锐的时尚嗅觉,展开了一系列时尚设计的跨界合作。她将自己的波点元素、网格元素以重复表达与繁殖的手法,结合时尚商品进行了一系列的原创设计,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并受到消费者的热捧[3]。

四、结语

“停下来就会头疼”,是她对创作的感受与热爱。在她所创造的圆点世界中,她将自己的“圆点”延伸到了不同的艺术作品,最终使她的“圆点艺术”被世人所认可,她也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与毕加索、塞尚等艺术家并列的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圆点是她的艺术表现,也是她借艺术治疗心灵的良药。在艺术的滋养下,她无畏困难,勇敢向前,在艺术的世界里探索生命的奥秘,感受世界的美好,用她的艺术人生带給人们无限的感动和力量。

作者简介

唐丹婷,1989年5月生,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艺术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日)草间弥生.草间弥生Driving Image[M].日本:Parco出版局,1986.

[2]廖琼.草间弥生的波点时尚[J].美术教育研究,2017(9):58-60,62.

猜你喜欢
重复圆点
数字圆点对对碰
一个点有多么了不起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⑩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洛斯警长的终极挑战
重复衍生间的变与不变
重复与对比:《活着》的叙事策略
创伤书写之“重复”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