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

2021-10-12 14:51孙姗姗何章成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孙姗姗 何章成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社会治理迎来巨大挑战。本文以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相关措施,总结优化了引导高校大学生科学预防网络舆情的相关方案,对推动高校构建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有研究性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现实情况;高校大学生;管理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网络的快速普及,人们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不像以往那样单方面的接收信息,如今可以实时地发表观点。网络便成为了大众传递信息与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和舆论导向的主要作用途径。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媒体的主力军,在网络平台上发挥了一定的主导作用。而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思维较活跃新颖,在面对多种庞杂的网络信息时,缺少成熟的见解和甄别意识,容易导致一写不良事件的发生。鉴于此,高校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预防网络滋事、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对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极高地关注自身利益,这就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一般与社会突发事件、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学生利益等高度相关。由于网络的错综复杂性,高校网络舆情往往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1.传播渠道多样化

新媒体和自媒体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逐渐扩大。相对于其他群体,高校大学生的精力较为充沛,使用网络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当舆情发生时,大学生作为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可通过微博、B站、微信、论坛等各类媒体平台,推进舆论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大多在舆论中起着转载信息、发表看法、博弈观点、渲染氛围等作用,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给高校舆论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2.社会影响广泛化

网络平台是高校大学生第一时间发布及获取信息的互动场所。舆论信息不仅包括在网上集中讨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也包括在现实生活中谈论的常见话题。高校大学生往往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也十分愿意将网络平台上看到的信息告知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并和他们进行谈论,这样就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形成网络与现实的互动。

3.舆论导向情绪化

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群体,大学生一方面思维活跃、有激情和活力,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敢于表达、勇于质疑;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思想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需要完善,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他们容易被外界负面因素所误导,思想情绪容易被带偏,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

二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

1.加强舆论认知宣传力度

在高校总体监管的基础上,学校各学院和各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张贴海报横幅、更新宣传展板、组织专题活动、举办主题班会等方式,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增强他们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同时,高校应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在处理相关事件时尽量保持信息公开透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减少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误解,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的舆论应急管理部门除了处理舆论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和上层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作用,形成响应迅速的“学生—学院—学校”的三级舆情上报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班干部和学生党员等骨干学生的舆情意识,引导他们在网络舆情发生后可第一时间及时识别,主动上报。高校要加强骨干学生与学院之间的交流,学院应保证获取学生舆情信息的高效畅通,通过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学院层面了解舆情事件后,立即向学校汇报,及时形成舆情处理小组。

三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1.从思想层面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意识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不能仅局限于针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响应,而应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的正向价值引导,从而对网络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在思想类必修课程中增设网络舆情的相关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言语和行为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思想意识较先进的学生,高校应鼓励他们在舆情突发事件中团结群众参与到舆情引导,主动在网络上积极发声。

2.从技术层面规范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

提高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对高校控制网络舆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增设信息识别模块,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信息检索,用高质量的网络舆论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网络舆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此外,学校还应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提高校园网的防护能力,屏蔽负面信息,降低网络不良舆论的发生几率,进一步保护大学生因网络不良舆论而受到负面影响。

四 总结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之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高校越来越关注网络舆情管理。本文主要系统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情况,优化并总结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加强网络管理与引导的相关措施。建议高校主要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的管理方案,及从思想层面加强学生网络舆情意识和从技术层面规范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加强大学生的舆论认知和甄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义,邓有朋.网络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引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7,000(003):239-240.

[2]蒋广学,周航,张家祥,等.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研究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1,000(0Z1):29-32.

[3]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011):79-82.

[4]宋南.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创新——评《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7):2195.

[5]蘇晔,孙天雨.大学生对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度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4):79-84.

作者简介:孙姗姗(1995—),女,江苏镇江,籍贯山东临沂,研究生,单位:江苏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何章成(1998-),男,江苏如皋,工科学士,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苏大学,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浅论肝胆胰外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与管理策略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食品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策略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