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2021-10-12 14:51次仁欧珠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次仁欧珠

摘要:西藏牦牛数量较多,一旦牦牛感染疾病将减少养殖户的收益,如何避免牦牛患病成为西藏地区的养殖户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牛巴氏杆菌病即牛出血性败血症,属于急性传染类疾病,牦牛感染后易患肺炎,并出现内脏广泛出血及高热等病症。本文通过分析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通过养殖牦牛提高西藏地区养殖户的收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耗牛;巴氏杆菌病;内源性感染

巴氏杆菌常存在于畜禽的呼吸系统中,该病菌与宿主维系着共栖的关系,在牛饲养管理不到位时则会降低牛的机体免疫力,在饥饿、饲料突变、通风不良、拥挤、潮湿、寒冷等因素影响下巴氏杆菌将入侵牛的体内并引发内源性感染。患病的牛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病菌,存在污染圈舍环境、饲料、用具的风险,增加养殖户的损失。基于此,为确保西藏牦牛养殖质量能不断的提高分析巴氏杆菌病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关注病症,通过科学的诊断防治牦牛巴氏杆菌病

通常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潜伏期为2--5日,病症表现为肺炎型、浮肿型、急性败血型,不同的病症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并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以急性败血型病状为例,感染该病菌的初期病牛体温超40℃,出现呼吸、脉搏加速以及肌肉震颤、反应迟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眼结膜潮红、停止反刍等现象,病牛因腹痛会常回头,粪便起初呈粥样,而后为液态并混杂血液、粘液,病程约为12--36h。养殖户需了解巴氏杆菌病,可根据早期牦牛的症状做出判断,旨在及时防治牦牛巴氏杆菌病。科学的诊断能使畜禽疾病防治事半功倍,当前诊断牛巴氏杆菌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临床诊断,依据牦牛的鼻流粘稠分泌物、高温、肺炎等症状进行判断;二是实验室诊断,采取病牛或疑似病牛的水肿液、血液进行化验,还可通过直接镜检、分离培养等举措落实诊断疾病的目标,为的是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实操性及科学性兼顾的巴氏杆菌病防治方案[1]。

2.创新争优,丰富防治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方法

通过对以往的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成果进行分析可知,养殖户依据经验判断病情并采取行动防治疾病的方式较为常见,虽然经验源于实践活动,但仅凭经验很难保障巴氏杆菌病防治及时、高效,这就需要丰富该病菌的防治方法。例如,在信息时代西藏地区牦牛养殖较为密集的地区可由专职服务机构创设数据库,负责存储当地与牦牛养殖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挖掘、加工、处理探寻当地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生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为有导向性的制定防治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措施给予支持,确保该措施具有前置性,可规避该病菌对牦牛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同时可以防范病毒为导向规设预警模型,将当地的自然环境、疫苗接种情况以及养殖条件等因素视为该模型的支点,确保模型分析结果细致全面,能揭示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实际情况及阻力之所在,为针对性的攻克疾病防治难关提供依据,继而基于该模式确保牦牛疾病预防为先。再如,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可分阶段展开。在预防阶段以提高牦牛抵抗力为主,优化饲养管理举措,定期注射疫苗,营造健康的圈舍环境,定期消毒墙体、地面、器具,降低饲养环节牦牛感染病毒的几率。在牦牛发病后需即刻采取隔离措施,给病牛注射敏感抗生素,如氧氟沙星,通常每千克需肌肉注射3--5毫克,连续使用2--3日,若选择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则需每千克注射2.5毫克,连续注射2--3日,同时圈舍每日需消毒2--3次,给未发病的牦牛注射牛出败疫苗,继而通过施行过程性较强的防治措施达到降低西藏牦牛感染巴氏杆菌病几率的目的。

3.协同防治,优化防治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体系

首先,在信息时代西藏地区政府专职部门需肩负协助养殖户防治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责任,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统筹资料、预判风险、揭示规律、制定对策,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切入帮助当地的养殖户,为养殖户依据政府决策参与到疾病防治过程奠定基础,同时专职部门还可了解养殖户防治该病菌的需求,为整合当地的资源提升巴氏杆菌病全局防控水平给予支持;其次,各村社的兽医需积极了解基层的牦牛疾病防治情况,帮助养殖户有效的给牦牛接种疫苗及选配药物,引领养殖户推行先进的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举措,积极配合圈舍消毒、临床诊断、病牛隔离,督促养殖户践行政府部门颁布的疾病防治方案,继而提高相关疾病防治的有效性;最后,养殖户需树立学习意识,立足新时代提升牦牛养殖专业水平,针对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病症、病理变化、流行特点、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目的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防治病菌,能意识到防治巴氏杆菌的重要性,继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行动规避牦牛致病风险。

4.科学评价,持续改进防治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对策

在以往的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过程中鲜少针对阶段性防治结果进行评价,防治行动具有“从上至下”的特点,防治结果未能促进下一轮的防治举措优化升级,弱化“以评促改”的病菌防治功能。基于此,为创建闭环式的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体系,不断提升该病菌的防治水平,需在协同防治的基础上科学展开评价活动,在完成阶段性的防治工作后反思自省,剖析政府决策、兽医帮扶等举措的优劣,为进一步加强病菌的防治指明方向。为不断改进防治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对策,除针对防病结果进行评价外还可推行PDCA循环机制,将评价结果视为制定该病菌防治方案的依据,关注该方案推行动态,其目的是进行过程性的评价,纠正病菌防治偏差,及时处理突发的情况,降低牦牛感染病菌的風险,发挥“以评促改”、“以评促防”的优势,继而提高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防治有效性[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治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是保障养殖户高产与增加收益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养殖户能端正防治该病菌的态度,能根据病症科学做出判断,抓住该病菌防治的良机,还需创新防治该病菌的方法,加强协同防治,注重防治结果的科学评价,持续改进防治该病菌的对策,继而助推西藏牦牛养殖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央拉. 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59.

[2] 米光明.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 畜牧业环境,202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