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报道看广播应急功能的凸显

2021-10-12 07:06李郁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全媒体

摘要:2008年,媒体和广大受众在“5·12”汶川地震当中了解了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概念,这个时间概念对媒体遇到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报道、传递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媒体在传递信息、传播资讯、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传统功能认知上,增添了突发事件应急功能。经过了“5·12”汶川地震的报道历练后,2010年“4·14”玉树地震则呈现出了媒体平台全方位调动、合理报道的共融态势,电视、网络媒体冲击下日渐衰落的广播媒体在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的技术、传播、覆盖优势得以凸显,在媒体竞争的激烈环境中体现出了其独有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2021年青海广播电视台对“5·22”玛多地震报道则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度和透明度,用快捷而充满人文性的报道,实现了以广播为着力点,以点带面、统揽全局、充分调动全媒体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跨越。作为担负应急报道功能的地方广播媒体,在报道理念、信息透明、报道同步、报道资源整合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方式,在报道视野的广度、新闻挖掘的深度和应急报道的速度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和提升。

关键词:全媒体;玛多地震;应急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39-03

一、前言

在“5·22”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生后的6个小时内,截至5月22日上午8时,广播电视各栏目及时播报有关地震防护、灾区气象、道路交通等科普、服务信息,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保障。省级广播电视媒体即时发布地震灾区新闻及救援情况,广播节目大时段直播,通过电话连线、游动字幕等方式播发汉藏双语新闻内容,网络媒体同步跟进,通过青海长云网、APP发稿,总阅读量达8万多人次,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在数小时内浏览量达2400万人次,短视频观看量近20万人次,大大突破了日常关注度和浏览量,信息播报的高度透明和快捷即时是前所未有的。

在灾难救援过程中,畅达快捷的信息传递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而在这其中媒体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5·12”汶川地震与“4·14”玉树地震都凸显出了媒体的救援功能。在突发事件中,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更是显露无遗,其凭借信息传播效率高、媒体传播覆盖面大、传播终端普及率高的优势在灾难救援中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无论是救援力量与受灾信息的准确传递,还是对受灾群众心理的及时安抚,广播电视媒体在缓解幸存者恐惧和焦虑情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广播平台为依托,建构全媒体报道态势

新闻宣传报道应严把导向关,做到及时准确报道。随着报道平台和手段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社会大众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对于媒体报道的同步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5·22”玛多地震报道期间,青海广播电视台紧密安排部署,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全台联动,全面加强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充分体现了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广播电视媒体快速反应、及时报道、连续作战的能力。第一是加大了新闻节目的总量和力度,在《青海新闻联播》重要节目重要时段开设专栏,力求及时准确地报道救灾情况。同时广播电视新媒体全媒体联动,并且发挥藏语媒体宣传优势进行多渠道、多语言、多方位报道。《青海新闻联播》《午间360》《晚间播报》《百姓1时间》《1时间生活》等节目开设了专栏《玛多地震全天特别报道》《关注青海玛多“5·22”地震》,采取现场报道、电话连线、直播间访谈、抖音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了快捷及时的全方位报道。

在“5·22”玛多地震的报道中,广播的应急反应优势展露无遗。在报道过程中广播媒体以点带面,基于日常节目播出全天直播常态化的运转优势,依托多媒体融合平台,在灾难应急报道中实现了多媒体介质、平台的共通与融合。在报道中,青海广播电视台通过电台直播、抖音视频直播平台和听见青海APP同步直播实现了广播和电视、移动媒体的界限消融,使不同形态媒体资源做到了优势互补。

5月22日5:10,在地震刚刚发生3小时后,青海交通音乐广播撤换了原有的节目内容,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直播特别节目。青海交通音乐广播在利用传统播出平台的同时,利用官方抖音平台、听见广播APP同步视频直播,同时配合微博、微信、快手持续更新,多种手段方式同时报道,信息及时发布并即时交互,将地震救援进展、震区受灾程度、救灾部署情况以高度透明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奔赴救灾现场的青海广播电视台12名记者通过微信建群,实现了信息快速交互、共享新闻资源的目的。以青海交通音乐广播官方抖音号和官方微博平台作为音视频直播终端出口,随走随播,通过电话连线、画面直播、航拍传送画面等综合手段全方位展示报道应急救援进展。截至地震发生12小时,已进行特别节目持续直播7小时。抖音平台直播画面涵盖地震沿途、震中现场,播报了房屋倒塌、车辆桥梁毁损以及牛羊牲畜受损情况,也直击了医疗救治、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信息发布会现场等内容,无论是报道的透明度还是及时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地震发生的几小时内,报道量之大、涉及部门之广、速度之快,与2010年“4·14”玉树地震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全媒体手段,报道内容涵盖道路交通、气象服务、电信恢复、消防救援等多方面,抖音平台直播观看量突破百万人次,听见广播APP观看量8.3万人次,电话连线34个,连线对象涉及青海地震台网、青海省应急管理厅、随行记者、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地震发布会,微博发送60条博文,抖音播发25条视频,浏览量达204.7万。

三、全媒體播出方式凸显了广播从业者新闻业务流程再造的业务优势

在广播直播新闻业务流程方面,“5·22”玛多地震报道以青海交通音乐广播作为抖音视频直播主要载体,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媒体平台优势,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应急抢险报道的新媒体嫁接手段的尝试。

在进行应急救援报道时,因客观条件制约,派出人员有限、设备设施不完善,现场条件简陋。但对报道的要求是快速反应、同步报道,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求报道量大、涵盖广、速度快,报道任务相对艰巨,因此传统的报道方式难以满足应急救援报道要求。此外,对派出采访者的能力要求也是综合性的,既要求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极强的适应能力,还要求其有极高的业务能力,能够将策划、采写、编辑、制作、播发、出镜、互动反馈等流程全线贯通。

在对自然灾害的报道过程中通常会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漩涡效应”,受灾地区因为通信、电力、交通等设施的损坏和瘫痪,往往呈现出中心一片寂静,周围反倒一片“热闹”的情形,这“热闹”主要体现在物资的调配、救援的部署、信息的流动、灾情的研判上。但是,在设施毁损的情况下,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往往束手无策,很难直接发挥作用,而广播因其本身所具备的先天条件正好可以无缝对接,这一点在2010年“4·14”玉树地震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时隔11年之后的“5·22”玛多地震报道当中,全方位报道衔接变得更加完善。

四、网络传播:抖音快手平台短视频传播手段结合广播直播独领风骚

相较玉树地震时的网络传播,在“5·22”玛多地震中,短视频直播与广播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了网络新媒体报道手段的更新换代。报道玉树地震时,微博这种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简便快捷地独立完成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发布的新兴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快捷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的特点在当时补全了传统媒体的报道短板,向人们展现了新媒体应用形式的优势,在当时已经是报道方式和手段的一种飞跃。但是,时隔11年之后,相较抖音、快手平台的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微博因具有很大的制约和局限性已经成为辅助手段了。笔者通过比较发现,地震发生同时,青海花儿广播微信公众号几乎在第一時间同步推送了微信平台的地震报道,到地震发生36小时后微信平台的阅读量仅达到8万,青海交通音乐广播地震发生后3小时开始抖音网络直播,直播8小时同步直播在线观看量超百万,这都体现出新兴短视频直播平台在和广播传统媒体融合交接后所具备的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1]。

抖音APP和听见广播的视频直播配合广播直播间音频直播,弥补了广播即时、快捷但是没有画面补充的缺陷,实时传递地震救援现场的情景,使记者的镜头和话筒真正成为受众的眼睛和耳朵,完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的状态。出镜记者或前方主持人通过画面同屏的技术手段就能将实时现场与演播室的情况同步呈现给受众,信息的同步传递和即时的流动交互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报道模式,与此同时,受众参与度大大提高,跟帖留言和直播互动完全改变了受众的接受观念和心理状态。实时更新的评论区留言互动,将数十万关注“5·22”玛多地震的广播听众和抖音受众群体联系在一起,此刻他们既是听众也是网友,除了送出鼓励和祝福,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救援信息和建设性的意见,全民救援的理念通过这种播出形态得到实质性的凸显,受众刷出存在感更增强了媒体黏性。

五、广播平台以点带面的多元化报道手段凸显全媒体报道特征

在本次“5·22”玛多7.4级地震的媒体报道当中,青海广播电视台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段,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响等音视频综合手段进行了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其中在青海交通音乐广播抖音APP和听见广播APP直播当中运用了音视频、多画面、航拍、虚拟现实、3D图像等,配合多种渠道和终端传送展示内容,既符合当今受众碎片化的接收习惯,同时综合运用多元化手段重新将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达到了向受众传播新闻事实的播出目的,也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

从报道队伍的能力来讲,“5·22”玛多地震新闻报道也是对全媒体播出人员的一次大的锻炼和检验。应急救援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具备全媒体报道思维理念的同时,还要具备全流程所要求的所有技能,这才是全媒体时代的工作标准。在这次灾难应急报道当中,播出平台已经具备了打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前方采访团成员体现出了“一专多能”的能力结构和团队配合、资源共享的报道模式,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满足不同终端的受众需求,能够适应媒体岗位的流动性。在报道过程中以广播媒体为抓手,其他媒体呈立体报道构架,发挥各自在音视频、文本、图片等方面的优势,在融合的基础上各显特色、各显其能。

截至5月22日16:30,青海长云网、三江源APP发稿80条,总阅读量52.3万,特别直播点击量2.8万;视讯青海公众号发稿26条,点击量18.8万;微博发稿72条,点击量10.93万;抖音、快手央视频、微视共发布短视频47条,点赞54.5万、阅读量6900万。

六、提升媒体综合应急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联动机制,提升应急能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这一体系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要从中央电台到地方电台建立起应急突发事件的信息联动机制和绿色信息渠道,当不可预见的、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向受灾地区的群众和外界发布救援所需要的信息。青海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巍巍昆仑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屹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地形多山、地广人稀。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当出现自然灾害或者突发应急事件时,以广播为抓手可以发挥三大优势:一是采用无线电波传送信息,比电视发射技术更简单的技术优势;二是覆盖广,不受天气、交通、自然灾害限制的覆盖优势;三是和电视、网络新媒体便于融合的嫁接优势。应该在这次地震应急救援报道基础上强化广播应急功能,以点带面,以广播媒体为抓手加强联动机制,提高媒体应急能力[2]。

(二)促进媒体融合,发挥综合传播优势

“5·22”玛多地震报道是一次全媒体传播的有益尝试,全台在人员、采编队伍、播出平台、栏目设置上都进行了新媒体的融合报道,发挥了融媒体优势,并有效引导了网络舆论,做到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在这一基础上,以后省内大型报道可以继续尝试这种融合手段,发挥最佳的报道能力。在突发事件中积极有序地引导社会舆论,大众积极应对灾情,结合新闻报道规律,对灾情的进展、灾民的安置、救助的进度、建设的部署进行报道,提升报道时效,尊重和满足大众的知情权,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宣传报道中可供发扬和借鉴的有效手段。

(三)结合地域特点,发挥藏语宣传优势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很多人都具备基本的汉语听说能力,但是作为生活在农牧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汉语的听说理解能力较低,还需要通过青海广播电视台安多卫视和青海电视台藏语广播接收获取信息。在“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亲人离散、生死不明的情况比较多,藏语广播和汉语广播都纷纷开设了带话寻人节目,直接通过广播寻人,让很多在地震中遭遇亲人离散的家庭重新团圆。幸运的是,“5·22”玛多地震虽然有房屋倒塌、牲畜受灾的情况发生,但没有大的人员伤亡,在对地震的報道过程中藏语安多卫视、青海广播电视台藏语广播积极发挥报道功能,播发了大量的救援信息,在传递信息、安抚受灾地区群众情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藏语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平台相对滞后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对于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还不够,新媒体融合度、传播的速度、力度和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七、结语

回顾和比较2010年玉树地震、2021年玛多地震的灾难应急报道可以看出,以广播为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应急报道构架已经建立起来,媒体在报道观念、报道渠道、终端传送、展示内容、联动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飞跃。在玉树地震报道等灾难性报道的历练下,青海广播电视传媒人已经具备了应急灾难性报道的能力。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是一次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挑战,特别是在地理环境特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灾难性报道,都需要前方记者和出镜主持人有超强的业务素养和成熟冷静、反应迅速的应对能力。一次次的挑战和考验也不断锤炼着青海广播电视媒体从业者与本地媒体的应急灾难新闻报道能力。

对应急突发自然灾害的报道是对媒体新闻报道全流程的考验,要求媒体系统各部门联动合作、快速部署、高效运转,将“时度效”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遵循。从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不管对今后日常节目的播出还是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国垒.微博抗灾:聚集每一个人的声音传递每一份力量[J].中国青年报,2010(08):102.

[2] 尉朝阳,程孝平.民族地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以西藏广播电视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6):104-106.

作者简介:李郁(1976—),女,山西临县人,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全媒体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台网联动形式及价值浅析
广播二次传播和可视化路径探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全媒体时代微电影商业元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