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手术不同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比较

2021-10-13 13:10龚小刚
当代医学 2021年29期
关键词:卡因下肢麻醉

龚小刚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西南昌 330100)

下肢手术属于临床中的一种常见术式,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肢手术的成功率也逐渐提高,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临床运用广泛[1]。但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临床手术的安全性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进行下肢手术过程中如何通过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并针对手术特征选择合适剂量的麻醉药物,以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2]。本研究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行下肢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行下肢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三色球分组原则分为3组,各30例。A男16例,女14例;年龄25~45岁,平均(40.04±3.95)岁;体质量44~75 kg,平均(67.72±8.35)kg。B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6~46岁,平均(39.98±4.01)岁;43~77 kg,平均(68.81±8.30)kg。C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46岁,平均(40.12±4.08)岁;体质量45~75 kg,平均(68.05±8.31)kg。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均行下肢手术;存在手术适应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存在明显出血倾向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所有指标正常平稳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术前医嘱患者禁食、禁水,给予心电监护并给于持续吸氧,穿刺点位选择L2~3间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18G穿刺针后将其刺入硬膜外腔,再更换25G穿刺针完成硬脊膜穿刺,将针芯拔出时应注意患者是否有脑脊液流出,如确定穿刺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则注入麻醉剂。所有患者均接受1%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A麻醉剂量为4.5 mg,B组麻醉剂量为6.0 mg,C组麻醉剂量为7.5 mg,再退出穿刺针并将导管置入,保持麻醉阻滞在平面至T8以下,操作时应根据产妇临床反应合理调整麻醉剂量,再待麻醉生效后进行手术,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密切监测,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比较3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情况,包括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比较3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头痛、尿潴留、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情况比较3组均符合手术麻醉要求,但A组和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均长于C组;A组和B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均长于B组,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情况比较(±s)

表1 3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情况比较(±s)

组别A组B组C组例数30 30 30感觉阻滞起效时间(s)70.0±12.3 68.4±10.2 59.5±8.4运动阻滞起效时间(s)155.6±29.8 152.3±31.9 132.6±21.4感觉阻滞最大时间(min)12.4±3.3 11.5±4.0 8.8±3.1运动阻滞最大时间(min)15.2±4.0 14.3±3.3 11.2±4.1感觉阻滞维持时间(min)189.6±15.5 192.1±14.3 209.5±17.0运动阻滞维持时间(min)141.5±19.6 145.4±17.3 157.6±20.1

2.2 3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和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3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机械化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由此造成的各类意外创伤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据统计[6],约50%的下肢外伤患者为车祸受伤,主要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且术中主要通过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实施麻醉。

临床中由于罗哌卡因对人体感觉-运动神经存在阻滞特异性,且为单纯S型异构体,具有更确切的痛觉传导神经纤维阻滞效果,因此,罗哌卡因被作为腰硬联合麻醉的主要麻醉药物[7]。有研究表明[8],不同的麻醉药物浓度与剂量,麻醉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且大部分腰硬联合麻醉存在麻醉不良反应,如尿潴留、头晕头痛、下肢活动受限等,均与麻醉药物的种类、浓度、剂量等密切相关[9]。一般情况下,腰硬联合麻醉对人体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与麻醉药量、腰硬联合麻醉阻滞范围以及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呈正相关[10],因此,在选择麻醉药物时,需考虑在保证麻醉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剂量,以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11]。低浓度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药物基本会聚集在患者患侧脊椎的T10~L5范围内,扩散发生率较低,能一定程度上预防麻醉平面过宽[12-14]。本研究结果表明,3组均符合手术麻醉要求,但A组和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均长于C组,A组和B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均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大时间、运动阻滞最大时间均长于B组,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采用4.5 mg 1%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清醒,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卡因下肢麻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