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观察

2021-10-13 13:08高三红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9期

高三红

【摘要】目的: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62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整体具有94.0%有效率。结论: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症;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9--01

呼吸窘迫综合症是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是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肺发育不成熟造成的[1]。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2]。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效果,本文选择我院收治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窘迫综合症诊断标准,均存在呻吟、紫绀、气促、三凹征。包括64例男、36例女;年龄27~76岁,平均(54.8±4.7)岁;30例发生过轻度窒息,42例发生过重度窒息,28例未发生窒息。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应用固尔苏剂量为200毫克/千克,给药前将患者气道分泌物吸净。完全溶解药物专用溶剂,并加热至37摄氏度。将药液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出来,然后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再仰卧位,通过气管插管向肺内注入药液。每个体位注入总药量三分之一,每次注入时间为2分钟,注入完成后应用球囊加压呼吸1~2分钟,频率控制在40~60次/分钟。为将药液损失降至最低,用药后6小时避免拍背吸痰,除明显存在气道阻塞患者。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用药前、用药后8小时、用药后48小时肺功能变化进行观察。并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判定,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不存在呻吟,呼吸平稳,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血气指标未出现异常,X线检查结果表明肺纹理较为清晰。有效:患者不存在呻吟,呼吸相对平稳,血气指标有所改善,X线异常阴影好转。无效:不满足以上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中使用SPSS21.0软件,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治疗后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中62例显效,占比62.0%;32例有效,占比32.0%;6例无效,占比6.0%。整体具有94.0%治疗有效率。

2.2肺功能变化 治疗后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中通常应用外缘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3]。相关研究发现,固尔苏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能够降低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的死亡率[4]。固爾苏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并实现萎陷肺泡的重新充气,促进肺内分流的降低,使肺通气比例失调状况得到改善,实现肺功能的提升[5]。本研究中,治疗后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整体具有96.0%治疗有效率。可见,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并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军丽,高金星,刘海燕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9,18(12):2197-2198.

[2]潘涛,朱秋皎,肖志辉等.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早期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策略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9,17(2):122-125.

[3]刘光辉,张健,卢林阳等.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20,17(1):35-37.

[4]朱筱珊,刘光辉,赵晓霞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20,18(10):1789-1791.

[5]佐罗,张晓伟,黄波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母婴世界,2019,(16):10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