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

2021-10-13 13:08蒋杏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伤死亡急诊

蒋杏

【摘要】目的: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因素和临床急救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急诊外科收治创伤患者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临床急救措施进行总结。结果:382例患者中192例救治成功,190例死亡,死亡率为49.7%。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机械通气、年龄、GCS评分、ISS评分大于等于16分、现场急救状况是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诊创伤患者抢救中需对导致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实现院前急救水平和院内治疗水平的提升,最终达到增加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关键词】危险因素;创伤;急诊;死亡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9--01

在交通事业发展过程中创伤事故大量增加,相关调查发现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伤[1]。急诊创伤患者一般存在复杂伤情,并且会迅速发展,多种因素都会对伤情产生影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2]。为对急诊创伤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明确,进而对有效急救措施进行明确,促进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本文选择我院急诊外科收拾382例创伤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急诊外科收治382例创伤患者,其中包括192例男、190例女,年龄3~82岁,平均年龄(37.5±3.5)岁。损伤部位主要是四肢、颅脑、腹部、肺部、脊柱等,其中多发伤患者180例,头部、腹部、胸部是发生创伤主要部位。

1.2急诊创伤救治方法 急诊创伤患者通常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抢救时首先应当对静脉通道进行构建,通常在两条以上,为患者进行体液补充。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进而对诊治方案进行明确。同时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若患者病情危急或呼吸道严重受阻,那么应当为其应用机械通气。若果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则为患者开展全面性检查。严重性创伤者通常出现开放性伤口,救治过程中应当对其出血情况进行观察,或其存在活动性出血则应当立即开展止血,并用无菌纱布覆盖较大创面,然后应用绷带加压进行止血。若患者四肢开放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那么用拇指对伤口近端动脉进行按压,或者应用止血带止血,并对骨折肢体进行固定。患者为单纯头皮出血,那么通过加压包扎方式止血。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具体有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呼吸机应用情况、院前救治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患者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中使用SPSS21.0软件,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创伤患者一般临床情况 382例患者中192例抢救成功,比例50.3%,190例死亡,比例49.7%。其中150例院前死亡,比例38.3%,在所有死亡患者中占比78.8%。190例死亡患者中年龄30歲以下46例,比例24.2%,年龄31~60岁112例,比例58.9%,年龄超过60岁32例,比例16.9%。三个年龄组中死亡率最高的是31~60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造成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因素 实际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因交通事故而致伤者,其中是高空坠物,重物创击、刀具砍伤、其他,具体如表1.

2.3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相关因素 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年龄、GCS评分、ISS评分大于16分、现场急救状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3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急诊创伤,本研究显示机械通气使用情况、年龄、现场状况、创伤评分是影响患者死亡主要因素,死亡率最高的是31~60岁患者,致死人数最多交通事故,应用机械通气患者比未使用者死亡率高,ISS评分及GCS评分大于等于16分者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通过因素Logistic分析,机械通气、年龄、GCS评分、ISS评分大于16分、现场急救状况是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关研究认为急诊创伤患者死亡会受到年龄较大影响,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其死亡风险也逐渐增加,年龄大于等于65岁创伤患者是其他年龄患者的近3倍,多因素分析表明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年龄。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经常应用机械通气,但患者很有可能因此而患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而出现肺损伤等[3]。本文多因素分析也表明患者死亡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就是机械通气,所以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应当科学应用呼吸机[4]。创伤评分是对创伤严重程度进行定性评价的方法,当前包括GCS评分和ISS评分,在救治急诊患者过程中,应当科学护理运用创伤评分评估患者伤情,进而实现对患者的科学护理救治。以往研究认为严重创伤患者应尽可能在30分钟内救治,这样患者存活率更高,所以医疗结构应当对快速应急反应机制进行构建,进而实现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救治[5]。

参考文献:

[1]张永亮.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19-20.

[2]何洪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0):85-86.

[3]苏玲敏,张茂.ICU中创伤死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J].创伤外科杂志,2019,15(4):375-378.

[4]薛德磊,孙之鹏,周玉凯等.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6):132-133.

[5]杨培富.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2(6):88-89

猜你喜欢
创伤死亡急诊
格罗瑞创伤后的女性自我
浅析《仪式》中塔尤创伤的根源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