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会遗传吗

2021-10-14 21:18刘磊
健康之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情感性精神疾病精神病

刘磊

精神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社会环境、心理学、生理学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可出现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发生障碍。在所有发病因素中,遗传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在精神疾病的归类时,并没有归入到遗传性疾病的范畴中,也就是说,精神疾病不一定是单一遗传造成的。

1精神疾病的类型是由脑损伤程度决定的

在医学界,目前正在逐渐将精神疾病归入到脑发育性障碍的范畴中。遗传对于发育正常或发育偏差有直接影响,如果发生偏差,则会引起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在不同年龄段,脑发育偏差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一般在5岁左右就能够明确诊断。其原因就在于遗传缺陷在疾病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能够较早暴露出这种缺陷。5~10岁左右是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最为薄弱的时候,可能出现反社会行为、品行障碍、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等。到了13~20岁,就可能发生各种类型的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等。所以,精神疾病和脑发育情况有直接联系,而脑发育往往又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还有研究证实,有阳性家族史,同时本人具有一些前驱症状者,是精神病的高危人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逐渐转化和发展为各种精神病性障碍,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而健康人群则几乎没有这种情况。没有转变为精神病的高危者,也可能存在前驱症状,或进展为人格缺陷、焦虑症等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2精神疾病的遗传概率有多大?

同卵双生子具有几乎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可以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共同患病情况,对遗传危险程度加以计算。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在精神疾病中脑损伤也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多个层面的脑发育均有缺陷发生。据统计,在同卵双生子中,精神分裂癥的同病率约为48%,也就是说如果双胞胎中其中一个患病,另一个的患病率在48%左右。而在异卵双生子中,同病率相对较低,为17%左右。情感性障碍的遗传风险略低于精神分裂症,比如抑郁症的发病除了和脑缺陷有关,还和心理社会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在功能性精神疾病当中,可分为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以及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焦虑障碍。其中,重性精神病往往是由于生物缺陷造成的,与遗传因素有关,而焦虑障碍则更多的是由于脑疲劳造成。虽然精神疾病有一部分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但是如果恢复情况良好、社会功能正常,其后代的患病风险仍然可以降低。

3优生优育的几个原则

对于任何人来说,在适当的年龄范围内,早要孩子比晚要孩子更好。如果时间拖得太久,潜在遗传缺陷可能会逐渐积累。有研究显示,如果男性在40岁以上要孩子,那么后代出现孤独症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基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发展呈动态变化。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基因损伤及缺陷就有可能累加。精神病人如果要生育后代,遗传风险要高于正常人群,但是仍有90%左右是正常的,患病的人数占比也仅在5%~10%左右。精神疾病遗传往往和患者本身情况有关,如病情、功能恢复好坏等。恢复好主要体现在功能方面,例如学生可以正常上学、主妇能够正常做家务、职工能够正常上班等。功能是主要的,症状是次要的。有的患者病情好转之后又会复发,此时应当重点关注。精神病有着较长的治疗时间,需要像慢性病一样注重控制,避免反复发作,尽量保证功能较好地恢复并保持稳定。

4精神疾病的预防最为重要

对于精神疾病,一旦病情充分暴露,再治疗难度往往较大,因此重点在于预防,避免病情发作。但相对于躯体疾病,比如冠心病可以采取血液生化检测、运动心电图、家族史等尽早确认高危人群,采取服用药物、适当运动、控制饮食等方法,就能够明显降低疾病的发生。早期的精神疾病具有隐匿性,难以及时发现,很多人一经确诊,就已经出现了认知功能缺陷、思想行为改变等情况。对此,应当要像防治心血管病等疾病一样,积极探寻预防精神病的方法,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

总的来说,在精神疾病的发病因素中,遗传因素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但也不能说精神疾病必然会遗传,这里面也是有一个概率的问题。对于精神疾病,要注重及时预防,改善功能和症状,尽可能保证优生优育。

猜你喜欢
情感性精神疾病精神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都有精神病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