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

2021-10-15 13:13张艳真赵鸿昊
康颐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诊护理护理满意度

张艳真 赵鸿昊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应用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均伴随昏迷症状。采取急诊护理,总结分析抢救成功率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45例,成功率90.0%,入院时评分为5.6±2.5分,治疗后评分为12.9±5.1分,相比入院时评分显著增加,x2=15.20,P<0.05。结论:急诊护理心脏骤停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能够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昏迷评分,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诊护理;抢救时间;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163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疾病,指的是心脏泵血功能突然消失,引起循环功能衰竭等症状,发病原因与心律失常等密切相关,发生后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急诊救治,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否则将会导致内脏、四肢造成严重损伤。严重时导致患者死亡。心肺复苏技术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的内脏和四肢受到损伤,所以必须加强护理干预,一旦不及时进行抢救则死亡率显著升高。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患者除对症临床治疗外,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成功率,改善昏迷症状还可以缩短急救时间[1],这对于保证临床疗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急救环节,本文将探讨心脏骤停应用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均伴随昏迷症状。共50例,发病1-6.7h,平均时间4.3±2.6h。男27例,女23例;年龄54~85岁,平均(71.6±4.2)岁。

1.2护理方法

本组采用急诊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接待和安置:护理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必须快速迅速患者病情,同时及时准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立即通知心外科等科室医生做好救治准备。接诊后,摆正体位帮助患者躺下,头向一侧倾斜,迅速建立心静脉回流,立即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护理[2]。(2)优化医疗程序,急救小组成员完成了急救工作后再挂号。入院后5分钟内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使用GCS评分评估患者的昏迷程度,根据评分结果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应时刻准备好急救物品和设施,协助病人保持平卧姿势,将头向一侧倾斜并抬起30°,密切監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出现任何的异常症状必须及时通知医生会诊[3]。(3)建立呼吸通道,心脏骤停患者昏迷之后容易产生呼吸道分泌物堵塞问题,由于患者无法自主咳痰,所以为了防止呼吸道堵塞,就必须帮助患者吸痰,及时对口腔和咽喉中的分泌物进行清理,确保呼吸顺畅,并使患者的头部向一侧倾斜。当出现窒息症状时,应及时建立呼吸气道,可以采用机械通气或者插管方式,防止心缺氧引起更加严重心损伤。(4)建立静脉通路。在心脏骤停患者中,构建静脉通道进行抢救治疗[4]。(5)对患者进行脑部复苏护理干预,在额头和颈部敷一些湿毛巾,同时进行亚低温治疗,室内温度设置在18~20℃之间,能够降低脑氧代谢率,防止发生严重的脑组织再灌注损伤。(6)全面监测。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危急、凶险,生命体征的波动会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护士一定要24h监测血压\呼吸和脉搏,并观察和详细记录症状的变化[3]。当血压明显下降时需要注意查找出血的部位,评估出血的严重性。(7)对症治疗。疾病症状以针对性治疗为主,患者应予药物治疗,并应特别注意监测颅内压,一旦颅内压升高,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根据患者的症状,合理调整输液速度。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表示明显差异。

1.4评价标准

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15分,分值越低昏迷越严重。

抢救成功率:苏醒患者例数/总例数。

2  结果

2.1昏迷评分

入院时评分为5.6±2.5分,治疗后评分为12.9±5.1分,相比入院时评分显著增加,x2=15.20,P<0.05。

2.2抢救成功率

本组患者,抢救成功45例,成功率90.0%。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类型,该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容易发生,由于发病急、病情严重,因此死亡率、致残率很高。病情轻微抢救及时可以挽回生命。据统计,心脏骤停的致残率为40%左右。死亡率20%-30%,不仅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持续4~6分钟即可对心、脑等重要的脏器造成严重的损伤,所以必须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治疗,在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因为受到操作者水平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心肺等内脏出现损伤,加速了疾病的进展造成上面危险,所以在心肺复苏后一定要加强急诊护理。研究表明,减少抢救时间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急诊护理措施改善临床症状,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治疗效果,有利于降低死亡率[5]。提高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是节省急救时间和精力。这不仅需要护士具有出色的专业和操作技能,而且还需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能够熟练运用急诊护理技能帮助减少救援时间,确保急救效率。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心脏骤停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能够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昏迷评分,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付阳阳,于学忠,刘丹瑜.高级气道建立后不同种通气方式对心脏骤停患者通气频率和预后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028 (008):995-999.

[2]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组.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002):156-162.

[3]刘伟,卢帝君.体外循环心肺复苏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00(1):8-10.

[4]叶卫国.急性心肌梗塞呼吸心跳骤停急诊行PCI术和ECMO治疗1例的急救与护理[J].上海护理,2020,20(3):126.

[5]吴婷婷,汤雁晓,成晓蓉.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160 (10):56-59+63.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急诊护理护理满意度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