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下治疗阑尾术后盲肠-腹壁瘘一例

2021-10-18 12:09王海霖段光辉田运刘宏斌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肠镜盲肠腹壁

王海霖 段光辉 田运 刘宏斌

病人,男性,31岁。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半年,窦道形成1个月于2019年3月21日收住我院普通外科。病人半年前因急性阑尾炎急诊行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图1),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引流口红肿,胀痛明显,予以清创换药等对症处理1周后,自觉疼痛较前缓解,但窦道仍闭合不佳,间断胀痛伴脓性分泌物流出。入院后积极予以局部清创换药处理,并将窦道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腹壁瘘管造影:考虑盲肠瘘(图2)。全腹CT检查:阑尾切除术后,术区高密度影,考虑术后改变;回盲部管壁增厚、水肿以及右下腹壁间隙渗出并窦道形成(图3)。体格检查:腹部平软,于右腹平脐,距脐约14.0 cm原引流口处凹陷明显,范围约2.0 cm×1.0 cm,表面皮肤菲薄,呈红褐色,可见一长约0.3 cm窦口,向窦道内探查,可探及一深约5.0 cm窦道,按压周围皮肤后可见黄褐色稀薄脓性分泌物溢出,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图4)。脐上约1.0 cm处及右侧锁骨中线平脐水平分别可见长约1.5 cm及2.0 cm手术后瘢痕愈合切口,呈红褐色,稍突出皮面。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基本正常。

图1 术后病理 图2 经腹壁瘘管造影检查示造影剂进入盲肠 图3 CT示腹壁窦道 图4 腹壁窦口 图5 负压吸引 图6 盲肠内瘘口 图7 肠镜下钛夹闭合内瘘口

病人阑尾术后盲肠-腹壁瘘诊断明确,因窦道目前较为表浅,决定予以再次清创换药,并行负压引流保守治疗。于2019年4月1日在局麻下行负压引流保守治疗(图5),逐渐换药退管1个月后再次观察,未见明显好转迹象,窦口仍未良好闭合。与消化内科会诊后决定在结肠镜下行盲肠-腹壁瘘钛夹闭合术。术中将亚甲蓝注射液缓慢从腹壁窦口注入,直至盲肠内瘘口可见蓝色液体溢出,找到并明确内瘘口位置,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将内瘘口钛夹闭合(图6,图7)。术后嘱病人流质饮食1周,随访3个月,未出现引流口红、肿、胀、痛等不适,腹壁窦口愈合良好。

讨论急性阑尾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措施,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推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术式[1-3]。传统阑尾切除后残端的处理,结扎加荷包缝合并包埋应用较为广泛。但在腹腔镜术式下,荷包缝合并包埋对腹腔镜操作者水平的要求较高,而Hem-o-lock夹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阑尾切除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瘘等,其中粪瘘较为少见。阑尾切除术后发生阑尾残端瘘的发生率为1.0%~3.7%[4-5],其产生原因多种,如阑尾残端单纯结扎,其结扎线脱落;盲肠原为结核、癌症等;盲肠组织水肿脆弱,术中缝合时损伤。但粪瘘发生时已局限化,不会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类似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若为非结核性或肿瘤病变等,一般保守对症治疗,粪瘘可自行闭愈,成功率约为80%~90%[6]。极少数粪瘘或盲肠-腹壁瘘病人在保守治疗后仍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病人工作及生活质量时,一般需考虑再次手术进行治疗。相比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通过肠镜下钛夹闭合内瘘口,其创伤小、视野清、治疗时间短、经济负担轻,可为阑尾术后粪瘘或盲肠-腹壁瘘病人提供一种微创治疗方式。

通过本例的治疗,我们总结以下几点:(1)内镜操作者应技术娴熟、经验丰富、配合默契;(2)明确内瘘口后,应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保证内瘘口清洁后钳夹;(3)钛夹闭合时尽量钳夹较多组织,以免瘘口未愈合前钛夹脱落;(4)治疗后病人至少流质饮食1周,以便减少消化液及食物残渣对瘘口愈合的影响。

猜你喜欢
肠镜盲肠腹壁
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根治性切除加一期腹壁重建修复1例报告
大肠癌高危人群肠镜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模式与效果分析
和爽联合莫沙必利在肠镜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科普一下腹壁疝
新疆驴盲肠、腹结肠、背结肠固相食糜细菌多样性研究
改性纱布防止兔盲肠、子宫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观察
做肠镜其实并没有那么痛苦
隧道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