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行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对肋骨骨折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影响分析

2021-10-18 09:14赵芝乔陈坚龙林勋业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肋骨胸腔镜呼吸衰竭

赵芝乔,陈坚龙,林勋业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外四科,广东 汕头515000)

肋骨骨折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病率占胸部创伤的85%[1]。肋骨骨折易对胸腔内部多个脏器造成戳伤,引起胸壁浮动,严重者可出现连枷胸,导致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受损。肋骨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胸腔压迫敷料、卧床休息、预防肺部并发症等,其治疗原则为改善疼痛感、疏导呼吸道等。但保守治疗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且临床疗效较差,因此针对肋骨骨折患者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为呼吸衰竭,关于手术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中争议较多。本研究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对肋骨骨折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如CT、X线明确诊断为肋骨骨折,诊断为闭合性胸部损伤;有明显骨折症状;年龄25~50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现胸腹腔脏器损伤大出血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在研究前2周接受影响临床疗效的药物或物理治疗者。60例肋骨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 (37.15±4.13)岁;病程2 h~2 d,平均病程(1.27±0.29)d;肋骨骨折数2~5处,平均骨折数(3.84±1.01)处。观 察 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 均 年 龄(36.81±5.89)岁;病程3 h~3 d,平均病程 (1.01±0.19)d;肋骨骨折数1~6处,平均骨折数 (4.02±1.29)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受伤72 h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受伤72 h后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静脉补液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爪形钛板环抱器内固定术治疗:取侧卧位,于手术侧腋中线第七肋间打孔,放置胸腔镜探查胸腔内情况,对积血、血凝块进行清除,出血点采用电凝或钛夹止血。确定骨折位置后逐个游离暴露骨折端,剥离骨折断端骨膜约3 cm,胸腔镜下对肋骨断端进行解剖复位,依据肋骨骨折斜形长度确定钛板长度宽度,将钛板放置于0.9%氯化钠中,定型后对肋骨骨折端进行固定,并采用纱布热敷,对各个骨折部位进行逐个固定后,放置胸腔引流管,探查无出血情况后,逐层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7 d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评分,其中肺挫伤简易评分[2]总分0~18分,评分越高表示肺挫伤越严重;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ale,ISS)[3]总分0~75分,分值越高则表明创伤程度越严重;简明损伤定级标准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3分表明受伤较为严重[4];合并伤程度评分[5]范围为1~22分,分值越高表明合并伤程度越低。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7 d的呼吸衰竭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术后7 d的相关评分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术后7 d,两组的肺挫伤简易评分、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合并伤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7d相关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7d相关评分比较(±s)

组别n 手术时间(min)相关评分(分)肺挫伤简易评分 ISS评分AIS评分 合并伤程度评分观察组30 110.05±24.47 12.94±0.85 20.07±4.19 3.61±0.57 18.01±2.97对照组30 135.52±20.14 13.52±1.52 25.41±5.13 3.89±0.51 15.04±2.19 t 4.402 1.614 4.416 1.821 4.408 P 0.000 0.112 0.000 0.074 0.000

2.2 呼吸衰竭发生率术后3 d,两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3d和术后7d的呼吸衰竭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肋骨骨折为钝性胸部损伤的常见类型,患病率较高。肋骨骨折后前后关节脱落,导致胸壁支撑受损,从而影响呼吸;针对肋骨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未得到临床认可。目前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胸腔镜辅助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胸腔镜手术治疗肋骨骨折的优势在于:胸腔镜可有效定位,可减少胸壁肌肉损伤,进而促进康复进程[6];胸腔镜探查视野广阔,可明确患者病情,及时发现胸部血管损伤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目前针对肋骨骨折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的时机在临床中尚有明显争议。有研究[7]认为,除需急诊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其余患者需在体内水肿高峰期过后进行手术治疗。部分研究[8]认为,肋骨骨折患者若受伤较严重,则生理功能会在2~3 d内出现紊乱,易导致并发症如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等,从而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本研究对比受伤72 h内和受伤72 h后进行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肋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合并伤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7 d的呼吸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肋骨骨折患者在受伤72 h后进行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肋骨骨折患者于受伤72 h后接受胸腔镜辅助内固定术治疗,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改善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肋骨胸腔镜呼吸衰竭
59例交通事故致肋骨骨折伤残鉴定的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迷人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