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不同亚核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

2021-10-18 11:17刘晓亭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因动脉脑梗死

刘晓亭

【摘要】目的 了解丘脑不同亚核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初步探讨其责任病灶血管及病因。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 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38例急性孤立性丘脑梗死(simple thalamic infarct,STI)患者,并根据血管分布分为丘脑前核梗死(anterior thalamus infarction,ATI)、内侧核梗死(medial thalamus infarction,MTI)、外侧核梗死(lateral thalamus infarction,LTI)及丘脑枕核梗死(pulvinar infarction,PI)四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5天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MRI)明确诊断为STI,分析四组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危险因素、责任病灶血管及病因。结果 38例入组患者中LTI组 25例(65.8%),均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及轻偏瘫,部分患者伴有共济失调及视野改变;ATI组4例(10.5%),该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视野缺损;MTI组3例(7.9%),主要以意识障碍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PI组6例(15.8%),主要以视野缺损及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丘脑梗死以LTI组最多见,TOAST分型以SVO多见。结论 丘脑不同亚核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其中以LTI最为常见,病因主要为小动脉闭塞型,且不同核团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也不完全相同。

【關键词】脑梗死;丘脑亚核

丘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包括丘脑膝状体动脉、丘脑结节动脉、丘脑旁正中动脉及脉络膜后动脉,根据丘脑的血管分布可将STI分为ATI、MTI、LTI、PTI四个核团组的梗死,故可以通过梗死部位的责任血管来确定其可能的病因。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对于丘脑急性期的微小梗死病灶的发现比较敏感,因此可通过DWI将STI进行准确分组。丘脑梗死并不罕见,但仅累及丘脑部位的梗死相对较少。临床上累及丘脑的梗死以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多见,研究较多,而对孤立性STI及STI亚核梗死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主要探讨STI不同核团梗死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病因。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8月至 2018年5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STI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均为右利手。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发病5天内行头颅DWI检查及头颅MRA检查,并经2名以上影像学医师确诊为STI,根据DWI上梗死部位及血管分布将STI分为四组:LTI组25例,PTI组6例,ATI组4例,MTI组3例。所有患者均行MMSE量表评估。排除标准:(1)累及除丘脑以外其他脑部区域梗死者;(2)累及双侧丘脑梗死者;(3)陈旧性梗死者(4)非血管因素如肿瘤、外伤、癫痫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者;(5)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丘脑梗死者;(6)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及检查不合作者。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本次调查的目的,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调查内容:(1)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烟饮酒史。(2)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在发病5天内均行心电图、心脏及颈部血管超声、MRI、DWI及MRA检查(1.5T磁共振)。(3)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将丘脑梗死的病因按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栓塞(CE)、小血管闭塞(SVO)及其他原因或不明原因(NA)。

2.方法

2.1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进行卒中严重程度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MMSE评分均>24分,NIHSS评分<3分。

2.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以x±S表示,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 四组丘脑核团梗死的一般资料

入组的STI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梗死部位位于右侧17例,左侧21例。LTL组25例(65.8%),血液供应来自丘脑丘脑膝状体动脉;PI组6例(15.8%),由后循环的脉络膜后动脉供血;ATI组4例(10.5%),由丘脑结节动脉供血;MTI组3例(7.9%),由丘脑旁中央动脉供应血液,但丘脑血管变异较大,临床存在差异。38例患者的危险因素如下表1。

2. 四组间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

ATI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及视野缺损;MTI组主要以意识障碍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LTI组患者几乎均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及轻偏瘫,部分患者伴有共济失调及视野改变;PI组患者主要以视野缺损及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四组患者在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意识障碍及视野缺损方面差异由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不同核团丘脑梗死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

丘脑梗死以LTI组多见,TOAST分型以SVO最多见,不同核团组之间存在差异,见表3。

三、讨论

丘脑结构及功能十分复杂,由水平面上“Y”字形的内髓板分为前核、内侧核、外侧核、丘脑枕核主要四大核群。丘脑作为产生意识的重要核心器官之一,是大脑皮质下辨认感觉性质、定位和对感觉刺激作出情感反应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在维系警觉、情感及其他认知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丘脑梗死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单独累及丘脑单个核团的梗死相对少见,由于丘脑不同核团梗死累及的血管不同,且丘脑核团及核团血供十分复杂,使其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既往对丘脑梗死的研究较多,但对急性孤立性丘脑核团梗死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本研究以不同核团丘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STI患者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研究发现STI患者以外侧核梗死组最多见,由于丘脑外侧核病变区多位于内髓板外侧,主要由后循环的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该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P2段,且分支动脉较多(5~10 条),且在对累及大脑后动脉区域的梗死研究也是外下侧供血区最常见 。国内众多研究均发现丘脑梗死以外侧核多见,例:王天红等研究116例丘脑梗死患者中单纯丘脑梗死患者92例,丘脑外侧核梗死占69例,本研究与上述既往研究均一致。孤立性丘脑梗死多伴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这与既往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一致。

丘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记忆功能障碍、执行功能受损、情感、睡眠周期紊乱等。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的梗死临床表现亦不同。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梗死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典型的丘脑综合征。丘脑外侧核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丘脑膝状体动脉,该部位的梗死主要累及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感觉传导纤维,故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当梗死病变累及临近丘脑外侧的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时,患者则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性脑卒中,轻偏瘫为主。此外丘脑外侧核与小脑齿状核、红核存在神经纤维联系,因此梗死时部分患者出现共济失调表现。本研究中LTI组25例患者中均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24例伴有轻偏瘫,7例患者伴有共济失调表现,与既往研究相符。丘脑旁中央动脉主要供应丘脑前核及内侧核为主的血供,临床上该核团受损主要基底动脉尖为主,单纯丘脑前核梗死相对少见,本研究中纳入ATI患者4例,多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主要由于丘脑前核与额前皮质、额叶眶皮质和额叶新皮质均有广泛的神经纤维连接环路。丘脑结节动脉梗死主要累及丘脑背内侧核,最常见的临床表現为主要以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垂直注视障碍。本研究发现MTI组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眼球活动障碍。丘脑枕核位于丘脑的后部,血液供应来自于脉络膜后动脉,主要参与与视觉和语言功能。非典型症状包括同侧视野缺损、对侧眼睛飞快扫视、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肌张力障碍、神经心理障碍,如失语、记忆缺失、意志力缺乏和视幻觉。本研究PI组患者结果部分与既往研究一致,可能由于纳入样本量偏少。根据TOAST分型,本研究发现小动脉闭塞型是丘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其次为大动脉硬化粥样型、心源栓塞型。

丘脑不同核团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且发病机制存在差异,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其具体的可能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Xiang Yan Chen, Qiaoshu Wang, Xin Wang,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Thalamic Stroke[J]. 2017, 19.

[2] Powell R, Hughes T. A chamber of secrets. The neurology of the thalamus: lessons from acute stroke[J]. Pract Neurol. 2014;14:440-445.

[3]Child ND, Benarroch EE. Anterio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Neurology. 2013;81:1869-1876.

[4] Kumral E, Deveci EE, Colak AY,et al. Multiple variant type thalamic infarcts:pure and combined types[J]. Acta Neurol Scand. 2015;131:102-110.

[5]康复亮.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J]. 医学信息,2016,29(19):69-70.

[6]Miyai I, Suzuki T, Kang J, et al. Improved function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in putamen and thalamu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stroke restricted to the putamen or thalamus[J]. Stroke J.Cereb Circ. 2000;31:1365-1369.

[7]CARUSO P,MANGANOTTI P,MORETTI R.Complex neurol-ogical symptoms in bilateral eral thalamic stroke due to Percheron artery occlusion[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16,22(13):11-14.

[8] 王天红,张艳利,陈军等.急性丘脑梗死1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26-29.

[9] 李晶, 黃永丽, 薛延华等. 不同部位丘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8):15-18.

[10]Meguro K,Akanuma K,Ouchi Y,et al.Vascular dementia with left thalamic infarction: neuro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suggested by involvement of the thalamic nucleus and the remote effect on cerebral cortex. The Osaki-Tajiri project[J]. Psychiatry Research,2013, 213(1):56-62.

[11]CHEN X Y,WANG Q,WANG X,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Thalamic Stroke[J]. 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17,19(2):5.

[12]康复亮 . 丘脑梗死后丘脑放射纤维继发变性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J]. 医学信息 ,2016,29(19):69-70.

[13]Lopez J, Wolff M, Lecourtier L, et al. The intralaminar thalamic nuclei contribute to remote spatial memory[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09, 29(10):3302-3306.

[14] Xiang Yan Chen, Qiaoshu Wang, Xin Wang,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Thalamic Stroke[J]. 2017, 19.

[15]KUMRAL E,DEVECI E E,COLAK A Y,et al.Multiple variant type thalamic infarcts:pure and combined types[J].Acta Neurol Scand,2015,131(2):102-110.

猜你喜欢
病因动脉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脑梗死怎样治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分析
股骨颈部的轮匝带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
小腿疼痛查血脂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