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对社会交往功能的影响

2021-10-21 22:51王玉新江红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康复治疗

王玉新 江红

摘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对社会交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接受治疗的78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對照组基础之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康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FNE评分、HAMA量表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缓解社交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逐步提升的人际交往能力,恢复社会交往功能,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康复治疗;社交焦虑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0--01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对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事件产生不同程度地持续性担忧、紧张或者回避情绪的慢性精神疾病,其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人际交往困扰,患者通常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1]。临床资料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方面的效果良好,疗效稳定[2~4]。对此,本研究进行了如下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接收治疗的78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16例,女23例,平均年龄(28.18±5.66)岁,平均病程(5.61±3.14)年;观察组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龄(28.37±5.59)岁,平均病程(5.57±3.16)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护理人员给予其饮食、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治疗56d。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帕罗西汀治疗,遵医嘱服用。观察组:常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康复治疗。由3名心理医师以及3名心理科护理人员组成认知行为疗法执行小组,共同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每7d实行1次集体治疗,每次2h,共治疗8次,治疗场所包括心理治疗室和室外(仅限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管理区域)。(1)集体治疗:①第1次集体治疗。心理医师以及护理人员首先要向患者介绍关于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交焦虑障碍的相关知识内容,然后要求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可以以小游戏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增进患者之间的了解。②第2次集体治疗。心理医师以及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出现的焦虑表现,使患者回想引发焦虑的具体事件,以及在当时是如何应对这些事件的。③第3次集体治疗。应用可视音乐疗法治疗,并向患者传授缓解焦虑的日常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身心,平复紧张的情绪,也可以通过放空、冥想的方法来应对焦虑。④第4次集体治疗。心理医师需要向患者讲解关于情绪控制的方法,帮助患者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感到失落或者自卑等负性情绪时,学会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进行自我鼓励,走出负性情绪的困扰。⑤第5次集体治疗。心理医师需要引导患者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方法,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将众人分成数个小组,最好两人一组,由心理医师规定情境,设置特定角色要求,进行对话。⑥第6次集体治疗。心理医师需要向患者开展命题演讲活动,给予患者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众人上台演讲5min左右。⑦第7次集体治疗。同第6次集体治疗内容,但是不再给予患者准备时间,而是直接上台面对众人进行即兴演讲3min。⑧第8次集体治疗。总结治疗经验,深度剖析患者存在的焦虑来源,并给予个性化的进一步治疗。(2)个人治疗。灵活应用脑反射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每7d治疗1次,每次治疗半小时。

1.3观察指标

(1)FNE评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越不在意他人的否定评价。(2)HAMA量表评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焦虑症状越轻。(3)临床疗效。根据HAMA量表评分的降低程度评价,显效表示降低程度超过50%,有效表示降低程度在25%至50%之间,无效表示降低程度在25%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代入SPSS21.0软件处理分析,分别采用%及()表示,分别实施X2检验及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NE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FN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HAMA量表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HAMA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44%)高于对照组(82.05%)(P<0.05)。见表3。

3讨论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通常都会产生对自我贬抑的想法,其对自身的社交要求过于严苛,同时过于关注并不断放大自身的焦虑症状,时间一久,便对社交产生恐惧,无法拥有正常的情绪反馈,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治疗周期较长、效果稳定的心理治疗方法,其能够通过一系列针对性训练帮助患者重塑社交情境中的想法,纠正错误的认知,从而能够正确的审视自己,进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逐渐恢复社会交往功能[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缓解社交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逐步提升的人际交往能力,恢复社会交往功能,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佳,李占江,刘竞. 一例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基于案例解析的干预[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4):294-299.

[2] 王玉杰,师彦洁. 元认知团体干预和系统脱敏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2):242-245.

[3] 彭顺,汪夏,牛更枫,等. 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1):121-128.

[4] 袁敏兰,任正伽,朱鸿儒,等. 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前后静息态局部一致性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7(6):898-903.

[5] 李雨辰,孟雅静,袁敏兰,等. 社交焦虑障碍与认知团体行为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8(6):928-932.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康复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优选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行为矫正视角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