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10-23 04:20云燕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云燕

摘  要:目的  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针对性优质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90例,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予以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理状态(SDS评分、SAS评分)。结果  各项心功能指标:观察组HR、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状态: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实施针对性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关键词:针对性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099-03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机制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细胞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的凶险疾病,该疾病起病急且迅速,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表现出长时间持续性心前区疼痛或者憋闷感,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时胸部无明显疼痛感出现,仅是其他部位会有钝痛、不适感[1]。并且该疾病患者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有效的治疗,有极大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有临床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合理有效安全的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身体恢复[2]。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实践护理过程中,应用针对性优质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一区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90例,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1.36±5.24)岁;观察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1.38±5.22)岁。两组资料分布均衡,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及具体措施,自愿参与,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3]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4]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齐全;心功能分级≥Ⅱ级。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脏器衰竭、恶性肿瘤等疾病者;心律失常等其他心脏疾病者;依从性或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内容:简单健康疾病知识宣教、对症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及营养干预、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与治疗以及叮嘱患者卧床静养等。

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包括①健康教育: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及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以尊重个体差异为干预基础,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合并症发病机制及病因、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护理内容、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等,教育完毕后发放健康手册;②优质护理:日常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服用药物及检查期间需要更严格监测,并根据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调整吸氧过程中氧氣供给量,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同时服用药物前,需要确保患者对药物治疗知识有着全面正确认知,包括药物作用机理、不良反应、服药目的、用法、剂量等,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用药不良反应,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③对症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症状表现,严格按照医嘱要求实施治疗措施。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身体应激反应等情况,在护理记录表中对患者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及持续时间精确记录,分析其发病原因及规律,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缓解疾病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④心理护理: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语言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引导其讲述对自己疾病的看法、态度等,从中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疏导。以鼓励、安慰、夸奖为主的沟通模式,建立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⑤生活饮食护理:严格遵循医嘱指导,根据患者营养状况,指导患者饮食、生活行为,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规律作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规律的作息以及合理的饮食习惯。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HR、LVEF、LVEDD)、心理状态(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心功能指标:于护理前后检查统计HR、LVEF、LVEDD水平。心理状态评价方法:调查统计患者在护理前后抑郁、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使用SDS进行评价,焦虑评分使用SAS评价,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心功能、心理状态)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HR、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討论

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而言,针对性优质护理很好地摆脱了被动遵医护理的干预模式,护理内容更加具有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在护理过程中,针对性优质护理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高效、合理的护理服务,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条件,继而加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心理以及生活营养护理五个方面的干预措施,予以患者全方位的细致护理,同时顾及到患者生理及心理两个方面,考虑到并满足患者对于护理的需求,在改善患者心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予以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HR、LVEF、LVEDD)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以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针对性优质护理干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P<0.05)。由此可以看出,对患者采取针对性优质护理对于改善患者新功能以及心理状态方面效果显著,是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的有效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实施针对性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参考文献

[1]鲍双爽.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148-150.

[2]卢亚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223-224.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0):766-78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2018,2(4):196-225.

[5]欧丽惠.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6):164+166.

猜你喜欢
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
BNP、甲状腺激素水平在老年心衰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婴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