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化与多元化: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分析
——以《女孩的战地滑板课》为例

2021-10-25 13:59樊淑琴李金鑫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战地滑板奥斯卡

◎樊淑琴 李金鑫

奥斯卡从1927年创立之初,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从未间断。相较于每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屡屡引爆话题,而“最佳纪录片”奖项对于不少国内观众来说却略显小众和陌生。根据奥斯卡官方网站现已公布的第92界纪录片评选规则,其中对于纪录片是这样的定义,“取得资格的纪录片从理论上必须为非虚构的电影片,涉及文化、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经济以及其它领域。在强调事实、非虚构的情况下,纪录片可以是对真实事件的拍摄,或运用部分的情景再现、资料片、剧照、动画、单格拍制以及其它拍摄技术。”纪录短片的评选规则与纪录长片除了有时长不得超过四十分钟的限制等细微不同,其他基本一致。

笔者以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女孩的战地滑板课》为例,分析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的类型偏好、叙事策略、主题表达、情感传播等方面在《女孩的战地滑板课》中的具体体现,研究奥斯卡获奖记录短片背后的“多元”价值,以期为我国纪录短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的类型化趋向

结合奥斯卡纪录长片的评选,根据影片的类型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人物传记、社会生活、自 然地理、战地纪实等类型。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的评选紧跟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边缘地区”、“边缘人物、群体”和显著的社会问题受到关注。近十余年来,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获奖记录有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人物传记、社会生活、战争类纪录片似乎更受奥斯卡纪录短片的青睐。

(一)人物传记类——个性的展现

传记片,就是以电影形式、纪录片形式制作的传记。以电影形式制作的传记叫做传记电影,更进一步细化为以纪录片形式制作的传记就叫做人物纪录片。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近15年来的获奖记录中,按照上述分类方式划分,人物传记类纪录短片有6部之多,可见人物传记类纪录片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题材中占比不小。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中对人物选取的范围较为广泛,既有声名显赫的名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从近十余年的获奖记录中作品来看,奥斯卡获奖记录短片中所选取的人物逐渐呈现平民化趋势,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平民,他们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

(二)社会生活类——全面的写照

社会生活类纪录短片是奥斯卡的大热门,因为这种记录形式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全貌,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儿童、女性、宗教、人权、教育等众多话题。第92届最佳纪录短片《女孩的战地滑板课》,讲述了阿富汗的年轻女孩们在战火纷飞、局势动荡、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环境下,学习阅读、书写和滑板的故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她们极少拥有运动的机会,是滑板让她们看到希望,打破现状。大量反映社会问题的纪录片的出现,给那些特殊的群体带来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问题,这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战争与和平——历史的镜像

战争类纪录短片相较于人物传记和社会生活类纪录短片,在奥斯卡获奖记录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在和平时期对战争类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是对战争及其战后影响的解读,无疑是对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宣传和呼吁。如,2011年马尔科姆·克拉克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拍摄的《六号女士:音乐拯救了我的生命》,并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制作,该纪录片全长38分钟,于2013年夏天公映,2014年3月一举赢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主人公Alice是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中最长寿的幸存者,也是最年长的钢琴家。她当时被送进纳粹集中营后,因为纳粹的政治宣传需要音乐演奏者的缘故,Alice用音乐在集中营中给自己和儿子营造了一个伊甸园,也为他人带去了巨大精神力量。

二、《女孩的战地滑板课》的创作特色

(一)备受关注的主题选择

《女孩的战地滑板课》属于充满人文社会关怀的社会生活类纪录短片。该片围绕一家目前在阿富汗、柬埔寨与南非,为1600多名孩子提供教育与援助的非营利组织“Skateistan”(滑板斯坦)而展开的。因为滑板,阿富汗的女孩们克服了对战争的恐惧,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许多知名的滑板手也纷纷加入“Skateistan”,教授普通家庭的女孩们滑板与知识,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女孩们。

纪录片又被称为“创作的艺术”,是创作者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导演卡罗尔·迪辛格(Carol Dysinger)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任职,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关注阿富汗这个国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境内实施了极为严苛的伊斯兰教法,许多女性权益被无限制挤压。2001年塔利班被赶出了阿富汗,但时至今日,许多阿富汗女性仍没有受教育权,没有穿衣自由……女孩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在世界各地的角落,或许还有数以万计的妇女儿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许,纪录片的价值和力量正在这里,通过最真实的镜头和故事,拷问内心——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女孩的战地滑板课》的创作者在选择这个题材时,不仅出于自身女性视角的关照,同时缘于其对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关注。随着《女孩的战地滑板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勇敢的阿富汗女孩们也在被世界认识,这也许并不能真的为阿富汗带来和平,但至少这部影片迈出了第一步。

(二)多重交织的叙事策略

从叙事视角来看,首先是拍摄视角,这部纪录短片选择的拍摄主体是一群阿富汗普通女孩们以及她们的家庭。如,开片的一组镜头从一双正在缝补的手缓缓上移,露出整个简陋的房间,妈妈和七个孩子盘腿坐在地上。这种拍摄主体平民化的选择,更加贴近真实的现实生活,拉进了大众和影片的距离,也更能使大众与影片内容产生共鸣。其次是叙述视角,该片主要运用了外聚焦型的叙述视角,这种视角是纪实影片常用的视角,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采用的一种观察、记录式的叙事,极具客观性,同时,也使故事情节带有谜一样的性质。片中女孩儿们在战火中坚持学滑板,激起观众对故事结局的期待。最后是女性视角,导演卡罗尔·迪辛格本身拥有老师的身份,她很快和女孩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她能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来讲述她们的故事。为了拍摄这部讲述阿富汗女孩的电影,她的工作团队也全部选择了女性,也更加凸显了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的拍摄理念。

在叙事结构上,该片采用的是人文社会纪录片中最常见的一种中心线串联式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有明显的发展主线,大多以时间为主要的叙事空间,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展开叙事。短片把女孩们学习滑板这一事件作为主线,将学习滑板分为几个故事序列:如何正确的站在滑板上、滑行、荡板、滑抛台等。这序列之间相对独立,又充满了内在联系,与女孩子的家庭生活场景交叉进行,显示出女孩儿们学习滑板,逐渐克服恐惧,获得勇气的成长过程。

(三)引发共鸣的情感传播

情感传播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情感传播概念的界定也有所有不同。李伟代从电视节目制作的视角出发,认为情感传播就是通过情感的渠道,把人类共通的情感注入电视画面之中,使观众在情感的体验、想象、享受中自觉地接受故事叙述,从根本上与其建立起一种持续的、长久的情感关系。纪录短片作为大众媒介之一,其功能也不只是单纯的记录,纪录短片本身也是情感传播的载体。

练习滑板是该片最具情感联结的地方,女孩们上滑板课的第一天是练习站到滑板上,其中不少女孩花了整整一个月才能站稳滑动,就在一次次练习中学会克服恐惧。片子里,当小女孩从坡上摔下来而哭得令人心疼,年纪不大的滑板教练不断强调,“别太脆弱”、“觉得自己脆弱的就别来”、“这是属于强者的地方”……在文化课的课堂中,老师问女孩们:“什么是勇气”女孩说:“走进学校学习就是勇气”“去学习去阅读去公开发表我们的看法都需要勇气”……在影片的结尾,每个女孩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闪闪发光的梦想,有的想当飞行员,有的想当眼科医生,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记者……她们并不是无知者无畏,学校附近每周最少也有一次炸弹袭击,她们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但她们依然对未来充满着向往,满怀着希望。这些镜头,这些话语令人动容,这种情感,穿透屏幕感染到观看者——底色或许悲凉无奈,但仍然充满希望和阳光。

三、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的“多元化”探寻

(一)内容题材的“多元”

“类型并非纯粹意味着一成不变的标准化运作套路,而是在类型的框架之下寻求电影叙事的突破与创新,打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兼具开放性、创新性、新鲜感的艺术话语系统。”

奥斯卡纪录短片的获奖名单涉及多个国家,内容题材也是多种多样。根据笔者对近十五年来奥斯卡获奖记录短片名单的整理分析,按照内容划分,获奖记录短片涉及最多的是社会生活类,其次是人物传记,最后是战争类纪录短片。其中社会生活类纪录短片近年来在主题选择上都比较侧重于关注儿童、女性的生存环境,如,《颍州的孩子》、《Smile Pinki(微笑的苹吉)》、《Strangers No More(不再是陌生人)》等,反映的是贫困地区的儿童在教育、医疗上缺失。而《Saving Face(拯救容颜)》和《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题材内容是对在宗教束缚下女性生活的展现。人物传记类和战争类纪录短片的题材大多都是对战争的反思。而《女孩的战地滑板课》既有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也有对宗教笼罩地区女性生活地位的担忧,更有对战争的反思、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涉及同性题材的《保险被拒》更是体现了奥斯卡所关注的内容题材都是同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国际的开放、时代的变化,奥斯卡获奖记录短片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开放和多元。

(二)影片价值的“多元”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其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多元”价值的探讨,自然也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奥斯卡作为美国本土电影奖项首先要满足其政治要求,通俗来说就是要符合美国主流政治文化思想,紧跟时代变化,反映时代特征,展现时代精神。政治正确的前提也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和美国文化向全球的渗透输出。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在选材上,对第三世界社会的关注,既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是对美国内部社会结构问题的映射。影片本身所传达出的精神价值也是美国英雄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纪录短片中所塑造的人物、群体充满了励志精神,在简单的叙述中观众也能被《女孩的战地滑板课》中女孩们勇敢争取自由的权利所打动。奥斯卡虽然以艺术至上为评选标准,但评选出的电影都带有对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在社会文化传播上也有着深刻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短片在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的同时,也要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兼顾社会政治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多元”发展。

(三)产业影响的“多元”

奥斯卡做为面向全球电影界设立的一个奖项,到如今已走过了92个年头,成为全球影迷心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尺,其在商业上的成功一方面可以让影片获得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高额的票房诱惑也会导致许多纪录短片的制作失去初心。而奥斯卡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地位。正因如此,众多电影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等电影艺人们也把获得奥斯卡奖项作为莫大的荣誉,能在同行那里获得的最高赞美,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而得到奥斯卡的奖项更是对于一个伟大的电影人对于电影事业付出青春的最大肯定。纪录短片的制作相较于纪录长片来说,影片时长短,投资相对少,这为新兴电影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我国纪录短片的发展也应顺应国际纪录短片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更加的全面广泛,增强对“人”的生存发展、对时代突出问题的关注;纪录短片的创作者要守住初心,在谋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文化价值的输出;中国的纪录短片想要走出国门,还需要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不断努力。

注释:

[1]刘震:《多元化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研究》,武汉大学2013年学位论文

[2]张晓雅:《奥斯卡导演杨紫烨:纪录片不会是徒劳的影像》,《数码影像时代》2016年第10期

[3]朱霜:《国内情感传播研究的范式演进》,《今传媒》2018年第3期

[4]王秋硕:《当代中国类型电影发展关键词举隅》,《文化学刊》2015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战地滑板奥斯卡
《少年的你》获得奥斯卡提名
战地女豪杰
“战地玫瑰”养成记
快乐滑板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滑板改造记
动物奥斯卡
战地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