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

2021-10-25 04:20郭小君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统计分析经济发展

摘 要:自改革开放的这四十三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进行快速的发展,一举成为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端新兴服务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现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未来经济竞争力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增强,需要更多具有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高质量劳动工作人员。

关键词: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统计分析

前言:现今社会中,我国教育事业自从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教育程度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履行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了,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愈加增长,一些仅有九年义务教育程度的人对工作的选择范围也小的可怜。本文结合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现状进行了针对性统计分析。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與经济发展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受教育程度与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有较大联系的,总体来说,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受教育程度以及教育水平就越高。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明朝清朝时期,江浙一带的科举水平远远在其他地区之上,这就是因为自古钱塘多繁华。从全球发展来看,教育强国,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无一不是发达国家。甚至是农村的孩子都知道,县里城里的学校才是最好的。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二零一九年至二零二一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队员候选名单中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北上广深浙,而这些地区正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相关数据表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人口受教育年份普遍比一般地区多上一年左右[1]。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以及教育制度

教育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水皮高低,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自从国内进行高校扩招举措后,直至二零二零年六月三十日,国内高校数量以及达到了三千零五所之多,其中包含了普通高等院校两千七百四十所,其中包含了本科院校一千二百五十八所,专业院校一千四百八十二所,成人高等学校二百六十五所。近些年,大学院校毕业学生数量激增,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了教育大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已经为祖国增添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而我国的科技发展也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大学都是一样的规模求大,专业求全以及学科过多和社会职能不明确,大学生一旦毕业就直接几乎等同于失业。在教育过程中,大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又被移到了高中,高中又往初中移,初中再往小学移,导致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拔苗助长的教育思想也得不到抑制[2]。

二、实施政策,进行教育投资

(一)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的投资

教育经费在中央以及地方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教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的质量,制约着我国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数量水平,包括教育经费和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指,建设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教育经费的目的是解决教育经费的筹集、分配和使用问题。我国的人口众多,虽然我国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依然很少。因此,必须做好对大多数低学历人群的教育工作。要从基础义务教育入手,确保各地义务教育全覆盖,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和储备尽可能多的高素质人才。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质量以及教师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了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自从一九九九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教师的人数增长远远小于学生人数的增长比例,师生比例呈现出了直接下降的趋势。我国各个院校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将我国国际竞争能力提升,政府应当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投资,增加高等教育师资队伍。

(二)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制定人才优惠政策

由于居住面积和环境的限制,我国相当一部分居民无法享受到国家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国政府和有关教育机构要大力推进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经济发展后备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机制改革,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政府将进一步增强高校资源吸收能力,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效率,深入实施放权,管理,服务改革,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然而,随着教育水平以及质量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融资模式仍然缺乏多元化的融资体制,低水平的财政投入,不完善的金融占用机制,学费制度和资本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大学自治的实施。这些问题既是高等教育混合产品的理论问题,也是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这些问题得不到尽早改善,就会造成我国高质量人才的流失,而中国的人才流失主要是研究生,本科生等高学历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条件,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完善的用人机制,健全的薪酬分配机制,持久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都是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3]。

结束语: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地位,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小的地位。这些新兴技术产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而这些产业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也较大。中国在未来要实现经济迅速发展,仅凭有限的物资是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国家必须对未来的人才培养引起重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进而使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投入减少,提供出国家未来赶超其他发达国家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彦彦. 新形势下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时空发展变动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9, 000(010):5-10.

[2]崔吉芳. 2020-2035年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增长潜力及各级教育的贡献——基于教育人口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 2019, 040(008):127-138.

[3]李晶莹.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 000(020):24-26.

作者简介:

郭小君,(1979-),民族:汉,籍贯:江西遂川,职称:统计中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统计。

猜你喜欢
统计分析经济发展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SPSS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