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0-26 08:23白生录
医药前沿 2021年27期
关键词:前缘椎体脊柱

白生录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骨科 青海 西宁 811600)

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则为脊柱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比达5%~6%[1],多因高空坠落、车祸等事故造成,且受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影响,此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脊柱骨折主要表现为脊柱结构受到破坏,压迫到脊髓神经,若不及时诊治,躯体支撑功能易遭受损害,甚至出现下肢瘫痪[2]。现临床主要采用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但此手术又区分后路手术和前路手术。报告显示,后路手术创伤性较小,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恢复有利[3]。现本研究共纳入我院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103 例脊柱骨折患者分组论述此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103 例脊柱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观察组51 例和对照组52 例。对照组致伤原因:32 例交通伤,10 例跌倒损伤,10 例高处坠落伤;年龄42 ~78 岁,平均年龄(65.32±1.24)岁;女性19 例,男性33 例;观察组致伤原因:31 例交通伤,10 例跌倒损伤,10 例高处坠落伤;年龄41 ~79 岁,平均年龄(65.35±1.22)岁;女性20 例,男性3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①各患者接受MRI、CT、X 线片等影像学方式检查得到确诊;②均属于胸腰段骨折;③各患者和其家属均签字表示接受此次治疗方式。(2)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凝血功能异常者;③中途脱离研究者;④肝肾、心肺功能异常者;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将胸部、下腹部悬空,损伤部位为中心,做切口,充分暴露患椎椎体前方和附近椎体,X 线片协助下,轴向切开患椎并复位,直至椎间隙与患椎高度恢复,锁紧固定钉,再根据椎体损伤状况,实施关节突间植骨融合和自体髂骨横突间处理,用氯化钠冲洗,置入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6 d,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术后2 ~3 个月,睡硬板床。对照组接受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左侧入路,充分暴露患椎椎体前方和附近椎体,并切除患椎中后2/3 骨质和上下的椎间盘组织,将受压椎体撑开,并做复位处理,置入髂骨块,固定妥善,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体征、症状评估疗效,显效:患者无症状,X 线片显示压缩椎体高度改善>90%;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改善,仍然存在轻度腰痛,X 线片显示压缩椎体高度改善>6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记录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术前、术后测定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 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版本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51 512.32±32.21 10.32±1.21 201.35±12.21对照组 52 852.35±30.21 22.35±1.32 289.65±12.32 t 55.2721 48.1888 36.5289 P 0.0001 0.0001 0.0001

2.3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 角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后凸Cobb角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 角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 角比较(± s)

术后后凸Cobb 角/°术前组别 例数椎体前缘高度/mm后凸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mm观察组 51 23.21±1.21 37.56±1.21 3.21±0.21 88.65±1.21对照组 52 23.22±1.22 37.55±1.22 12.35±0.22 65.32±1.35 t 0.0418 0.0417 215.6048 92.2975 P 0.9668 0.9668 0.0001 0.0001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3.讨论

脊柱为人体重要机体结构,临床骨折中较为常见脊柱骨折,骨折后会压迫到周围神经组织,发生功能障碍,甚至发生下肢瘫痪[4],严重影响疾病预后。目前青年人发生脊柱骨折主要因车祸、高处坠落等原因导致,老年发生脊柱骨折,主要因骨质疏松、低暴力损伤等,如滑倒、跌倒等。脊柱骨折后,主要表现为局部发生剧烈性疼痛,并合并损伤部位压痛[5]。严重者会发生神经损伤,如下肢无力、下肢感觉麻木,或发生刀割样疼痛、大小便功能异常等。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丧失意识、呼吸困难、休克等[6]。因此,需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

近年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方式则为手术,相比于支具外固定和卧床治疗,外科手术可让患者术后早期坐起和康复治疗[7]。此外,还对脊柱序列恢复有促进作用,纠正脊柱畸形,解除神经系统遭受的压迫性。但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方式具有多种多样,且存在效果差异,因此,选择合理、科学的手术,对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疾病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共分析了103 例脊柱骨折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6.92%,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后凸Cobb 角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提升疗效、改善脊柱功能、并发症等方面效果均更理想。其原因为,前路内固定术的风险性较高,且对手术操作者的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后路内固定术不仅可确保椎体高度得到恢复,并可解除脊髓压迫性,提升脊柱稳定性[8]。此外,此手术方式存在较小的创伤性,术后恢复速度快,治疗中可更好的矫正后凸角,促进伤椎高度恢复和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在满足手术指征的状况下,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其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 角恢复更有利,安全高效。

猜你喜欢
前缘椎体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深水沉积研究进展及前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