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2021-10-26 08:23
医药前沿 2021年27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头孢胃肠道

刘 娜

(单县海吉亚医院 山东 菏泽 274300)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半合成类广谱抗生素,临床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约30 余种[1]。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且耐酸及耐酶,用药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较高,毒性轻微,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2]。大量临床资料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后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为此需深入分析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干预对策。本研究择取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为分析样本,探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本院收治的264 例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全部患者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总结分析264 例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男135 例,女129 例,年龄18 ~65 岁,平均年龄(41.59±2.63)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22 例、泌尿系统疾病68 例、肠道疾病50 例、外伤24 例,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头孢他啶、头孢噻啶、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等。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遵医嘱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后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理指标,如发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停药,并采取对症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统计264 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

2.结果

264 例患者中11 例产生不良反应,占比4.2%,其中变态反应6 例,胃肠道反应2 例,血液系统反应、肝脏毒性反应、肾毒性反应各1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医师及时停止用药,经对症干预后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n=11)

3.讨论

3.1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该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多用于细菌感染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各科室常见致病菌,适应证覆盖范围广泛。第1 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噻吩等,适用于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等,药物剂型包括口服用药及注射用药[3]。第2 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孟多等,适用于甲氧西林敏感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所致骨关节感染及败血症治疗等。第3 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其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第1 代与第2 代头孢菌素,适用于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疾病治疗。第4 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适用于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疾病治疗,抗菌谱广泛,抗菌活性显著提高。现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存在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为此需持续研究疗效更为显著的抗菌药物[4]。

3.2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264 例患者中11 例产生不良反应,占比4.2%,其中变态反应6 例,胃肠道反应2 例,血液系统反应、肝脏毒性反应、肾毒性反应各1 例。(1)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荨麻疹、丘疹等,部分重症患者合并休克。变态反应包括迟发及速发等类型,其中过敏反应所致休克多在患者用药后30 min 内产生,属于速发变态反应;荨麻疹等多为迟发变态反应。为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用药期间严格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并妥善做好休克抢救相关准备[5]。(2)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为抗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患者多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诱发此类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头孢菌素经胆脏代谢进入胃肠道内部,继而诱发胃肠道反应。临床研究表明,拉氧头孢、头孢曲松为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3)血液系统反应: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所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减少,可导致患者造血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4)肝脏毒性反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致肝脏毒性反应多表现为碱性磷酸酶指标升高,头孢曲松等药物可导致肝脏轻度或中度损伤,大部分患者停药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5)肾脏毒性反应: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致肾脏毒性反应多表现为尿量减少、蛋白尿等,诱发此类不良反应的原因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经人体肾脏排泄,过高的药物浓度可导致肾脏损伤,如患者联合肾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导致肾脏损伤持续加重。临床研究表明第1 代与第2 代头孢菌素肾脏毒性作用较强,第3 代及第4 代头孢菌素肾脏毒较轻,临床需依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药物,以避免损伤持续加重。如患者合并肾功能异常,需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6-7]。除上述不良反应外,部分患者用药期间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局部刺激性反应等,用药期间需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各类不良反应[8]。

3.3 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分析

诱发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较为复杂,贮存温度异常可影响药物理化性质,继而导致不良反应[9]。部分患者年龄偏大,机体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可诱发不良反应。另外,部分患者就诊前饮酒、过敏体质等因素也可诱发不良反应。

针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及诱因,医护人员需强化不良反应防治意识。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需严格把握相关用药指征,减少预防性用药,避免无指征用药。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并依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及用药频率。如患者为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医护人员需增加巡视频率,密切监测患者生理反应及时处理各类异常[10]。如患者产生呼吸困难等变态反应相关症状,需采用氧疗等干预措施,改善呼吸状态,并给予患者心理安抚,以避免症状加重[11]。如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可采用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等药物缓解不适感。如患者肾功能不全,需依据机体肌酐清除率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治疗期间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告知患者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患者治疗期间需加强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对症处理,以避免不良反应持续加重[12]。同时,本研究中择取患者样本量较少,流程设计等方面不够系统完善,缺乏同类型数据内容的比对性分析与研究,持续研究时间不足,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头孢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吃能致命 这是真的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注射用头孢甲肟致白细胞减少2例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