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26 08:23倪雅娟史海涛
医药前沿 2021年27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研究性研究组

倪雅娟,史海涛,刘 昕,刘 畅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04)(2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04)

心血管内科作为当前医院重点科室之一,该科室内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危险程度极高,故需要医务人员精准判断疑难杂症和应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比医学其他学科而言,心内科所学知识繁杂、系统,知识层面广,所以临床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成为当前各大医院的重头工作。不过因应届毕业生年轻、性格不定、知识理论书面化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自身能力的发挥[1]。因此,临床上为了培养素质质量高的专业医学生,临床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对比常规培训法与其教学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于心血管内科接受规范培训的60 名住院医师,依据信封法分为两组,各30 名。对照组年龄19 ~23 岁,平均年龄(21.03±2.11)岁,男17 名,女13 名,应届生15 名、毕业1 年10 名及毕业2 年5 名;研究组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48±2.08)岁,男18名,女12 名,应届生17 名、毕业1 年8 名及毕业2 年5 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培训法,针对心血管内科所见病灶、类型、病因等知识给予专项详解,特别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病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论和实践,带领学生安排住院事宜,组织学习查房、操作技能、病历书写,集中培训完毕,检测培训成绩;另外按照教学体系、纲要,实践操作期间按照住院医师培养要求,分配患者给医学生,授课教师指导并监督他们。研究组实施研究性教学,由主任或者副主任医师担任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各项技能,具体操作:(1)授课教师分析医学生自身特点,提前设计课题,确定相关的细节性教学工作,做好学校和医院实习详解工作,从基础性理论知识着手逐渐过渡到实践教学。(2)教师正式授课前先分析以往教学授课模式,不再遵性教师循序渐进讲解心内科临床基础知识,而是改成各类主题课程学习专题,学生拥有主动选择权,选取课程专题,每项专题划分提问题-提假设-找资料-明确论证-讨论总结,5 名医学生划分一组,要求他们先组内讨论,收集关于课程专题的资料和知识,不限制书面知识和网络资料,国内外文献搜索,讨论学习临床工作体会;另外授课教师带领深入床旁实践学习期间,针对该类病灶患者需要收集相关文献数据,国内文献核心资料不少于12 篇,国外不少于3 篇,并以此为基点,要求学生电子版记录学习,综述临床病灶干预措施;再者授课期间,按照教学专项课题,依据临床病灶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疑问,鉴别诊断,确诊,观察临床表现、病机,提出治疗方案,最终授课教师归纳总结疾病知识,临床实践,检验学习结果。

1.3 观察指标

两组理论、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教学认可程度及培训满意度。(1)培训完毕,使用心血管内科考核试卷,于培训前后对两组规范培训学生进行理论、实践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授课教师所教各项临床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课程,分值均按照100 分计算,满值视为优秀培训生。(2)教学认可程度:问卷调查表发放60 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课程专题兴趣度、学习主被动性、学习承受压力、学习专题目标、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每项分值0 ~5 分,5 分表示优。(3)培训满意度:培训完毕,实施匿名满意度调查,科室自拟满意度表发放,从临床基础掌握、临床实践操作、应急处理、团队协作、临床自信心方面评估,每项满分10 分,最低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理论、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前,两组住院医师理论、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研究组住院医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理论、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s,分)

表1 两组住院医师培训前后理论、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s,分)

实践技能培训前 培训后 培训前 培训后研究组 30 74.86±4.02 91.25±2.31 70.09±5.32 90.28±3.05对照组 30 75.24±3.61 86.98±6.32 70.12±5.16 83.64±5.74 t 0.3852 3.4757 0.0221 5.5951 P 0.7015 0.0010 0.9824 0.0000组别 人数理论知识

2.2 两组住院医师教学认可程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住院医师教学认可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医师教学认可程度比较(± s,分)

表2 两组住院医师教学认可程度比较(± s,分)

组别 人数 课程专题兴趣度 学习主被动性 学习承受压力研究组 30 4.05±0.33 4.12±0.18 4.08±0.24对照组 30 2.86±0.68 2.64±0.95 2.71±0.46 t 8.6233 8.3837 14.4625 P 0.0000 0.0000 0.0000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研究组 30 4.25±0.31 4.18±0.29 4.22±0.19对照组 30 2.67±0.35 2.34±0.21 2.45±0.38 t 18.5094 28.1471 22.8189 P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人数 学习专题目标 思维创新和能力培养

2.3 两组住院医师培训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住院医师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医师培训满意度比较(± s,分)

表3 两组住院医师培训满意度比较(± s,分)

组别 人数 临床基础掌握 临床实践操作 应急处理研究组 30 8.36±0.74 8.42±0.72 8.19±0.86对照组 30 6.57±0.86 6.64±0.91 6.78±1.02 t 8.6415 8.4018 5.7885 P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人数 团队协作 临床自信心研究组 30 8.96±0.94 8.75±0.72对照组 30 6.49±0.87 6.47±0.93 t 10.5625 10.6178 P 0.0000 0.0000

3.讨论

心血管内科规范性培训中住院医师大多数均是应届生和毕业1 ~2 年的本科医学生,学生年龄小,思维比较活跃,但是以往在校学习的知识比较片面化,时间可能也缺乏操作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临床实践创新、发现问题、创造性等能力的发挥[2]。因此,为了高效培养素质、质量高的临床医学生,以持续发展意愿为前提,在授课教师指导学生下,教师根据资深教师特点、学生特性,优化教学方案,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而形成研究性教学[3]。研究性教学相对比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挖掘,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在实际操作中,先检验学生的基础性知识积累程度,教师根据教学纲要划分课程专题,形成一个针对性、有目的性的主题教学模式,保持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自主选择课程专题,通过教师引导进入学科领域,经过知识积累、运用,研究性学习,有效解决教学问题,保持科学性研究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4]。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住院医师培训后理论、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更优,教学认可程度更高,培训满意度数据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首先,研究性教学充分将研究与教学结合在一起,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相对比常规教学,教师借助研究性教学这种方法,教师先给予学生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有效融合科学性思路,做到教学、科研二者融合。其次,研究性教学方法,经过教师的组织,借助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研究激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经过不断研究性学习,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5]。此外,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为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环节,学生组织讨论,文献搜索学习,教师一旁指导他们理解学习,增强学生自身的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践操作;同时,研究性教学从教学层面来讲,其要求教师不断鼓励、引导学生,教师自身的作用发生了转变,增强了自身组织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性培训中采取研究性教学,教学质量高,值得临床培训应用。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研究性研究组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住院医师党支部的建立实践与思考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