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庞德版《采薇》的创造性翻译

2021-10-26 09:22张子睿
今古文创 2021年40期
关键词:庞德采薇

【摘要】 翻译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动,是译者对原文语言及文化现象进行的创造性加工。译者将自身具备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融入译本,不仅给予了原文新的生命,还推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本文以庞德版《采薇》末章头四句为对象,探究庞德译本中呈现出的翻译特色和存在的翻译局限,以充实创造性翻译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庞德;《采薇》;创造性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107-02

一、庞德译本简介

作为开创美国现代主义诗派的诗人和翻译家,埃兹拉·庞德始终以其鲜明的个人特色立于世界文坛。他的诗歌作品和翻译作品均以创造性著称,蕴涵着诗人独特的诗歌理想和政治理想。他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热爱和浓烈的中国情怀,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他跨越地域和时间的翻译工作,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庞德也于人生中的特殊时期完成了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由于常年拥护法西斯政权,被指控为叛国罪,庞德被迫进入精神病院进行管控,然而他极其高产,入院完成了二十五部长诗和对《诗经》、“四书”的翻译。他将现代主义诗风融入翻译实践,在对原文基本“忠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解读,推崇自由诗体和散文话语言,给予翻译内容和情感更大的展示空间。他的翻译语言清新自然,形式自由多样,给予读者无限想象空间,推动了现代主义翻译和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创造活动具有重要启发。

二、片段赏析

《采薇》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表达了戍边将士返乡途中对战争的感叹和对故乡的思念,全诗运用了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鲜明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今日还乡这两个特定时间的景物和情怀,情景交融,含义隽永,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经典名句。现以庞德对末章头四句的翻译为参考,探究庞德在诗歌翻译中的叛逆性和创造性。

(一)文本展示

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庞德版译文: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We come back in the snow。We go slowly, 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ur grief?

(二)译本赏析

1.语言赏析。从语言上来看,译文中每个字句都独具匠心。与原文“杨柳依依”相对应,译文第一句“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中“drooping”一词的运用很好体现了景物的动态之美,“droop”一词本义为“低垂、沮丧、垂头丧气”,具有拟人的效果,词义的拟人特征很好诠释了叠词“依依”带有的离别色彩;“drooping with spring”很好交代了战士离乡的时间,“dropping”和“spring”的连用也使得句子更有韵律性,增添了译文的音韵之美。译文第二句中“in the snow” 与原文“霏霏”形成对应,介词“in”的使用很好传达了原文的风雪笼罩之感,营造了良好的故事环境,让读者仿佛与戍边战士一同置身于风雪之中,更能切身体会归乡途中自然环境之劣和同伴意志之坚。第三句译文不仅很好还原原文语义,再现了将士归乡途中身體上的疲惫,连用三个词末均发[i]音的“slowly”“hungry”“thirsty”,语势也得以增强。第四句译文中,“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中“be full of”词组的运用能够给予读者直观的感情刺激,让读者感受到戍边战士伤情满怀却难以言表的心情;除此之外,译者不仅选择本身就具备忧伤、阴郁色彩的“grief”对应原文的“哀”,而且将原文陈述改为反问,大大加强了情感表达效果,二者的结合也使得译文语调字面为升实则为降,冲击更加直白强烈,戍边战士无奈、痛苦之情展露无遗。纵观译文,四个“we”和一个“our”的运用不仅使译文结构较为工整,译者也仿佛变身诗中的戍边将士与读者直接进行对话,千年的时空距离得以大大拉近,感伤之情跃然纸上。

2.译本特色。不同于国内许渊冲、杨宪益等翻译家的译本,庞德运用自由诗体进行翻译,具有鲜明的散文化特点。这种散文化虽然使译文整体缺少了古体诗的对仗和韵律,令环境烘托效果有所减弱,但却使诗中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距离大大拉近,全诗情感表达效果得以加强。正如他所言:“我们抛弃韵律,并不是我们不会使用neat、fleet、sweet、meet、treat、eat或feet形成韵律,而是因为一些情感是无法用那些熟悉的韵律手段加以表现的。”

总体来说,庞德版译本具有鲜明的故事性,语言浅显直白,用词简洁,句式变化不规则,具有自由诗体特色和现代主义翻译特点。从句式上看,庞德版译文虽然按照原文分句,但是句子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较为灵活,具有自由诗体特色;从韵律上来看,庞德没有严格按照古诗的格律形式翻译,而是以诗歌内容先行,利用词语发音上的相似性和句式的长短变化营造韵律感,让整个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语言上看,庞德版译本具有鲜明的口语化倾向,他打破了诗歌的僵化形式,字字句句如泣如诉,增添了诗歌的人性化色彩,让译文给予读者的情感冲击更为强烈;从内容上看,庞德版译本呈现出鲜明的故事性和强烈的叙事性,第一人称的运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直接与戍边将士进行对话,代入感更强。在庞德版译本中,古诗里的戍边战士仿佛成了读者可以交心的老朋友,将心中的苦楚向读者娓娓道来。

(三)译本局限

创造性翻译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过程,有所创造必然会有所折损。庞德在将中国古典诗歌以现代散文诗的形式介绍到西方的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内容和情感的缺失,笔者认为,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审美层面。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存的未出现断层的意音文字,在造字、构字上就具有中国独特的审美意味。与英语这类表音文字不同,汉字由于本身具备多样造字法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视觉形象上便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如《采薇》原文中的“霏”字,仅从拆字上加以分解,便具备风雪交加、风雨交加之感;再如“迟”字,仅从形体上看便有旅人行于归途的意味,形象且生动。汉字具有的绘画之美、形象之美、视觉之美是在使用其他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极其难以传达的,字体形象上的折损也是翻译过程中极其难以避免的。

在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中,节奏和韵律是重要的审美因素。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是通过汉语语音的声、韵、调三者的和谐统一達到的,《采薇》原文中“矣”“思”“迟”“悲”“依”“霏”“饥”“哀”搭配组合形成的平仄变换和押韵和谐之美,是西方翻译作品很难具备的。由于语言间的差异,英诗往往注重长短句的变换和轻重音的交替,通过两者的搭配构成全诗韵律的和谐统一,但若将这种手法运用在翻译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上,却会大大折损原诗的韵味,使得中国古典的音韵和谐之美但以充分展现。

除节奏韵律外,意境和意象也是极为重要的两个要素。意象作为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和暗示意味,常常由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事物充当。在诗歌原文中,“杨柳”不仅是一种植物,还代表着独特的离别、感伤、相思之情。这种具有中国情结的物象在古诗英译的过程中是很难精准翻译的,因此国内翻译家常常利用注释的形式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作为意象诗派的重要代表,庞德提倡向读者直接展示诗中意象,最大程度保证意象的客观,虽有利于读者想象力的发挥,但却并不利于促进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除意象外,中国古代诗人也常常通过营造意境的方式将自身情感融入生活图景,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作品能够神形兼备。在《采薇》原文中,“杨柳”“雨雪”“道路”等意象既能让读者感受到旅途艰辛,也能让读者体会到淡淡的相思和离愁,通过特定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暗示意味十足,体现朦胧的美感。然而在庞德版译文中,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语、情语却被电影化的描述替代,过于袒露和直白,少了些许暗示和隐约。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巧妙融合不仅能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也能够让读者于字里行间体会到古人微妙、含蓄、内敛的内心情感。庞德版译文虽然具备他提倡的意象的客观性,但相比之下却不利于意境的营造和含蓄情感的传递,使得诗歌的美感有所折损。

三、译者价值观再现

《采薇》译本的完成于作者人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是译者自身价值取向的重要表达。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庞德由于常年信奉法西斯政权的理念,在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公然抨击罗斯福的政策被华盛顿陪审团起诉为叛国罪,被迫进入精神病院管制。然而正是这段在精神病院的日子,让他拥有了充分的写作和思考时间,完成了大量对中国传统典籍的翻译。

庞德之所以选择中国典籍作为翻译对象,是因为他中看到了现代主义色彩。他反对基督教对个性的压抑和对直觉的禁锢,反对当时诗坛中以崇尚模仿维多利亚时代诗歌形成的矫揉造作之风,提倡用诗人直觉力量反映客观世界,将个人情感融于客观意象进行表达。他高举现代主义诗歌大旗,倡导诗体的改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东西方诗歌作品,在世界诗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融于诗歌的字句,将自己化身为诗中的战士,于风雪之中坚持自己的信仰。虽然二战结束,己方阵营战败,但他却并未因此放弃,最终为其燃尽生命。

综上,庞德对《诗经》名篇《采薇》的创造性翻译,充分展现了意象派的诗歌特点和现代主义诗歌特色,他将自己化为诗中的戍边战士,以笔为剑,抒发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翻译和创作是西方诗歌走向现代主义的重要里程碑,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形式,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曦,谢都全.从目的论角度论庞德现代主义诗歌翻译[J].外语与翻译,2011,(1):20-26.

作者简介:张子睿,女,山东威海人,山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词汇语义学。

猜你喜欢
庞德采薇
隐形男友
被“舆论”困扰的庞麦郎一家
“东方杏花的守护者”
白桦林
“采薇”意象释疑
杨柳
妖藤
妖藤
庞德子
寻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