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调水工程的景观营造
——以孟楼镇节点为例

2021-10-28 08:41徐晶菁闫少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年10期
关键词:营造景观节点

刘 昱,徐晶菁,闫少锋,杨 卫

(1.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武汉430070;2.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成都611756)

0 引 言

我国古代涉水工程所积累的防洪、灌溉、水运等水文知识,对我国城镇的安全防御、经济活动、生活娱乐等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水体作为景观营造的核心要素,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紧密联系,也是城镇公共空间营造的主体之一。从我国留存的与景观融合较高的工程来看(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如何平衡其实用与生产性目的、尊重自然及相应文化、艺术、审美和精神内容,是提升涉水工程对公共空间景观辐射效用及范围的难点[1]。在我国,引调水工程在优化配臵水资源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统筹实施的引调水工程,多以功能为导向,工程多较生硬且形式笨重;再者,相关实践也缺乏对生态、景观、文化等的多层面考量,工程对环境的扰动较大;其次,部分项目在施工后才采取一定补救措施,对区域承载力、景观整体性及周边人居环境质量等都有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大型引调水工程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在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同时,对提升区域生态服务、人居环境品质及公共空间活力等也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此外,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可优化工程现有空间质量,也是增加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1]。近年来,在我国积极响应绿色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工程的文化内涵解析、景观价值挖掘等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的关注重点,部分学者对其景观设计及营造也进行了初步探索:如王剑等[2]基于北京大运河历史文脉的总结梳理,对景观格局如何传承文化进行了一定探讨,并从景观规划上提出了建议;俞孔坚等[3]肯定了水域景观具有休闲通道的潜在价值,并以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实证研究;阚如良等[4]基于水利工程原生功能及其变迁规律的分析,表明水利旅游是现代水利工程重要的功能拓展;鲁延召[5]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焦作城区段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提出了相关建议;吴东敏等[6]从引水渠绿色廊道生态格局的功能定位、策略、主题及研究要点入手,对引水的工程生态景观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

目前,景观营造对提升引调水工程对城镇公共空间构建的积极作用受到了多学科学者的肯定。本文以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孟楼镇节点景观营造为例,在保障工程运行安全和水质安全前提下,以节点空间工程管理范围内四类输水建筑类型的景观营造为手段,通过修复沿线植被生态与节点空间优化设计,以期提高工程自然人文资源整合度、平衡人的活动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形成湖北首个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带提供方法借鉴,可为水利工程与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公共空间营造等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1 项目概况

1.1 工程简述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鄂北工程”)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有效解决鄂北水资源短缺、满足鄂北受水区用水需求决策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全国172 项重点水利工程之一。鄂北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起于水库清泉沟隧洞,止于孝感市大悟县王家冲水库[7],以全线自流输水方式自西北向东南横穿鄂北岗地,工程处于南襄盆地、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主要为低山、丘陵、垅岗和河谷平原地形(图1)。工程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水安全、场地集约利用、对生态环境低扰为首要目标,形成了以隧道、暗涵(54.82%)、倒虹吸(28.22%)、渡槽、管桥(7.05%)、明渠(8.91%)四类以“隐”、“藏”为主的输水建筑物。鄂北工程受益区1.02万km2,总投资180.57 亿元,是湖北省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重大民生工程。

图1 鄂北工程沿线山水格局

1.2 工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随着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逐步实施,各项功能将日渐完善,但在工程建设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工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扰动。鄂北工程在选线、设计、施工中,虽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水保措施,但扰动区内大量工程设施、施工交通及附属设施的建设,仍使生态景观的组成与结构、生态过程与功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复杂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任务难度。

二是忽略了工程景观资源。四大水工建筑物类型在孟楼交错更替,形态齐全,在现代水利工程中举国少有;其中,水工建筑物作为工程发挥功能的载体,也应该被看做景观基础设施。但目前,工程设计仅以安全实用为导向,忽略了潜在的属性特征,未对工程构筑物本身进行景观价值的挖掘。

三是工程内涵未得到有效发扬。钢筋铁骨承载着鄂北人民寻求富足生活过程中的丰富情感,工程本身因其所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时所蕴涵的情感脉络与地方文化,进一步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但目前未对其进行系统凝练,也缺乏表达途径,忽略了工程对场所精神营造的促进作用。

四是地域文化传承不足。孟楼镇地域文化丰富,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以“孟楼”为名设镇,是后人为纪念惠王为孟子筑台讲学而定;加之,区域文脉至今延续鄂豫两省,素有“一步踏两省,鸡鸣闻两镇”之称。但目前除沿线水闸建筑设计外,工程对其文化的表达较缺乏。

2 孟楼镇节点规划设计

2.1 区域资源生态综合性评价

统筹现有资源,高标准开展鄂北工程沿线景观营造工作,有利于盘活沿线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水生态新格局。本项目基于GIS 空间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其途径的市区县作为研究区域,叠加生态环境脆弱性、景观格局状况及社会活动评价三个层面的分析结果叠加后(图2~图4),得到丹江口水库取水片区、孟楼明渠至孟楼七方倒虹吸区域段、沙河渡槽至东郊(优良)明渠区域段、七里冲水库区域以及王家冲水库受水区域5个生态环境提升、环境展示点。分析表明,工程沿线及节点区域景观综合质量的差异较明显,本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线穿珠”的总体规划布局,为工程沿线区域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8](图5)。

图2 鄂北工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图3 鄂北工程景观格局状况评价分级

图4 鄂北工程社会活动评价分级

图5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节点布置图

2.2 区域人文历史简析

孟楼镇位于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豫西南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和人流交汇点,是鄂、豫两省的重点“口子镇”;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不仅是两省竞争的“桥头堡”,更使其成为展示湖北省形象的北大门。孟楼镇由暗涵、渡槽、明渠、倒虹吸四种特色水利建设工程组成,水文价值丰富,其也是孟子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多年之处,周边遗址众多,是古今文化交汇的窗口。

本项目结合孟楼镇节点的“古今文化的交接点”、“道路交通的交叉点”、“不同工程形式的交汇点”三大特征,提取“汇”字作为孟楼核心节点的主题,并结合鄂北水利公园建设,协同相关地方规划,在满足工程供水安全前提下,对袁冲暗涵、孟楼明渠、孟楼到虹吸、孟楼渡槽四段不用类型工程,进行景观营造,提升其景观辐射效应及范围,并提高工程内涵和附加值。

2.3 孟楼镇节点空间景观营造

2.3.1 袁冲暗涵

该段位于孟楼镇城郊,地处两省交界,周边居民较少,土地以农田为主。该段问题在于,第一,除三座通气竖井外,区域建筑物主体敷设于地下,但通气竖井场地原方案采用密实围墙,其投影对周围作物生长影响较大;第二,场地内均为混凝土硬质路面,加之其以功能性为主导,突兀的形态破坏区域景观。故该段景观营造的目标是弱化突兀感、恢复自然生态、改善景观面貌。

针对围墙,考虑到场地的文化内涵及景观营造需求,通过模拟汉代风格造型,构建镂空、立体的景观围墙以改善工程原有突兀的景观面貌;其也促使工程管理与农田景观的进一步融合,强化了工程的领域感;景观围墙作为该段一标志性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景观美学价值。针对降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分析日照的基础上,根据通气竖井功能需求和场地条件对植物进行精确布置,既能给围墙外侧提供遮蔽,同时可防止投影射入农田,降低工程对环境的次生扰动。

2.3.2 孟楼明渠

该段是孟楼镇城乡交接区域,周边居民较少,该段存在的问题,第一,渠顶距地表高差较大,其体量过大的堤身对景观美感具有较为消极的影响;第二,因堤顶空间主要为巡线管理道路,景观营造的空间较为受限;第三,因渠道迎水面设计混凝土硬化渠道,其硬质边坡对动物横向迁徙造成了阻碍,一定程度影响了区域生物多样性。故其景观营造的主要目标为修复工程所造成的肌理割裂、改善景观风貌。

针对区域动物迁徙问题,加密渠道迎水侧上下渠台阶间隔数,并在其间设置若干条埂,以增加其脱逃、生还概率,可有效防止水体污染和动物疫病的传播;针对硬质边坡面积过大,采取在背水侧预设杂草自然生长空间,以通过植物根系相连形成一道绿色保护层,其具有较好的抗雨溅侵的固土保温保水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堤坡的下层硬质面积,营建粗管理、可持续、低成本的生态护坡。该段植物配置根据区域植物群落特征、周边苗圃供应情况,选择“近自然”类植物,品种上选择耐贫瘠、低维养、根系发达、无飞絮的乡土植物,可有效截留和扩散降水,减轻对土地的冲击力,有序的缓解硬质化渠道对周边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造成的危害[9]。此外,不同层次不同品种的乔灌草相结合,构筑多层次的植物生自然立体防护网,也可形成相对封闭工程生态环境,保障水质安全。

2.3.3 孟楼倒虹吸

该段位于两省交界处,是孟楼镇的核心区,其还承担湖北省“北大门”的形象重任,该段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周边居民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且可利用空间较少;第二,因328 国道与倒虹吸斜交,在国道两侧形成了体量巨大的土包,在地势平坦区域对视觉上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较少,工程的附加价值有待提升。因此,景观营造主要采用复合利用工程构筑物和文化营造策略,以期为周边带来新的刺激和亮点。

针对活动场地不足及工程所形成的土包的问题,结合效仿“惠王筑台之举”,将国道两侧的土包建成为一组对立的现代版“筑台”,其上小下大、两级堆叠,将倒虹吸涵箱涵层层包裹,利用高差自然形成聚合的生活场所;选取相连的三榀渡槽,架设玻璃栈道,可有效拓展水利工程设施空间,并协同区域环境构筑多层次的城镇公共景观空间。此外,在对工程构筑物的处理上,均从景观美感提升的角度对工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如在“筑台”二级平台环以回廊勾勒腰线,强调构筑空间的整体感,并在其顶部排架柱与闸室采用腰檐与歇山式屋顶,弱化工程构筑物的突兀感;将配电房、变电站等工程设备藏入下方,两级平台分离管护,形成的公共开放空间与工程管理相互独立;外围空间环以工程巡线道路,营造空间识别性,向内碎拼的小径自然舒展,勾勒空间轮廓。

针对区域文化价值挖掘不足的问题,除“筑台”的效仿外,在细节处理上也进行了一定的考虑,如在回廊围合空间,将鄂北人民的盼水梦、工程所倾注的智慧与汗水加以凝练提取,串联鄂北大地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以多组场景浮雕生动演绎;在“筑台”形成的垂直展示面,对立刻上经历了风月摧残的“中州贤林”、“唯楚有才”八个大字,唤醒南楚北魏沉睡的历史记忆,让更多人感受孟楼历史的更迭,整体效果如图6。

图6 倒虹吸节点效果图

2.3.4 孟楼渡槽

渡槽所处地势开阔平坦,平均墩高12 m,“以槽代渠”的建设方案虽减少了对沿线土地的切割,节约了不可再生土地资源,且有效保障了水质安全,但仍存在因沿线带状植物布置所造成的景观乏味、效果不佳等问题;此外,槽下空间多为农田,因此,拓展公共空间及景观营造需主要考虑防止水土流失、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景观的美化。

考虑到景观的视觉美感,选取前三榀槽墩,利用水流造型铺装和槽墩槽底的外立面作为展示基础,将槽下“灰空间”拓展成为公共开放空间,槽上结合玻璃栈道,可构筑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序列[10];剩余161 榀渡槽运用沿线打造、节点突出的理念进行景观绿化处理,缓解工程给环境造成的割裂。在植物配置方面,根据不同节点的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如在其与公路形成立体跨越处,通过配以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11],以完善景观的层次;在靠近村庄处,通过合理科学的植物配置涵养水土,并通过其高低配置的变化,以弱化工程的体量感;槽下通过运用耐阴植物生产韵律变化,局部点缀色彩形式多样的灌木球,避免单调的线性布置;其余没有实质性限定边界空间,处播撒先锋草种自然延伸到农田,与自然生长杂草共同作用固土保水。

图7 渡槽节点效果图

3 启 示

在确保工程安全、水质安全的前提下,融合水工构筑物与景观建设,并将景观营造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可有效提升区域生态服务、激活公共空间活力,也可对区域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促进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与孟楼镇城乡规划、边贸经济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的“多规合一”,可实现上下游产业兼容延伸,并形成一条走美丽乡村、赏鄂北调水、品历史文化的休闲生态观光线路,实现带动水、产、城共治,也是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引调水工程线路建设必将形成具有长距离、跨市县等多元特征的水网体系;但在水利工程景观营造研究还未成体系的当下,系统解读我国战略发展导向、解析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现实挑战,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及工程景观资源,结合现有实践经验对景观营造方法进行初步凝练与总结,以期提升工程的综合效益。针对鄂北工程孟楼镇节点景观营造实践,笔者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3.1 多元价值挖掘

引调水工程作为一项庞大基础设施多以功能为导向,对问题的考量较为单一,致使工程的综合效益未得到最大的发挥。通过本项目的实践表明,综合利用水利工程设施,需要打破行业壁垒,需城市规划、生态、景观等多专业参与到项目前期规划设计,从问题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促使传统水利工程功能升级、提升工程附加值、激发工程构筑公共空间的潜力;在其营建过程中,对工程沿线的人文、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及价值识别,弥合人为地割裂是关键所在。

3.2 鼓励自然做功

引调水工程因跨区域、长距离,沿线生态景观措施种植面积巨大,存在维护工作困难、生态景观恢复与重建耗时较长的问题[12]。在营建过程中,利用生态修复的景观途径,基于对自然保护、管理、修复和利用的过程,遵从人与自然相互映射、鼓励自然参与的演化算法,引导自然做功,以实现其粗放式管理,持续免费提供生态服务。让自然的、野趣的山水林湖进行内在联系,形成镶嵌在生产生活区的绿色景观斑块,让自然照顾自然,生态才可能真正得以恢复。而景观更能以跨专业、大尺度、演化的思维对待环境问题。

4 结 语

实践表明,从问题导向的应急反应向目标导向的规律应用转变,正成为当今水利工作的新思路、新趋势。当下恰逢“五期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水利工程除水害兴水利的“单一功能”,已无法满足我国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故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水利工作者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推进我国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幸福多元目标的推进[13]。 □

猜你喜欢
营造景观节点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