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思维能力

2021-10-28 11:37陈德兵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

陈德兵 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小学语文名师,深圳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2018年被评为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

曾获全国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参与编写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是澳门小学中文教材编委,主持省、市级课题三项,参与课题研究多项。

【摘 要】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天然优势,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担当起应有的职责。本文从五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一是激发想象,培养形象思维;二是注重推理,培养逻辑思维;三是唤醒经验,培养直觉思维;四是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思维;五是呵护灵性,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 注重推理 唤醒经验 鼓励质疑 呵护灵性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大家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钟启泉先生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钟启泉先生所说的“思维素养”,包括思维方法、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等几个方面,各学科均承担着相应的培养任务,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训练,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激发想象,培养形象思维

关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朱智贤先生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受生理条件所限,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有较大比重,而且,抽象逻辑思维也还有一定的具体形象性。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尤其应该在小学阶段加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我们可以依据一篇篇充满童趣的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联想,从而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独特情景,感受主人公的各种心情,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一年级有篇很有趣的课文《雨点儿》,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雨点儿的快乐和追求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请学生分别选择一个角色,然后问他们要去哪里,为什么。学生起初都是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笔者对此给予表扬后,问道:“你还想去哪里呀,为什么呢?”学生们一下子就打开了想象的闸门,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想到小河里,因为他想和小鱼做游戏;有的说想到屋顶上,因为他想在瓦片上坐滑滑梯;有的说想到雨伞上,和伞下的小朋友捉迷藏;有的说想到沙漠里,因为那里最需要珍贵的水滴……就在这样的过程里,学生们感受到了雨点们的快乐、顽皮,也感受到了雨点们的美好品质。

再如,我们在学习选自《诗经·小雅》的《采薇(节选)》时,如何去触摸诗中主人公的心跳?别无他法,依然还是通过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是一个怎样的送别场面?送行的难道是杨柳吗?不!送我出征的,有我的父母、有我的兄弟姐妹、有我儿时的玩伴,也有我的心上人……想挽留我的只有杨柳依依吗?不!想挽留我的,一定有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一定有兄弟姐妹的挥手祝福,一定有心上人的泣涕涟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返乡境况?迎接我的难道是这漫天风雪吗?不!我看到的是村头熟悉的大树,看到的是自家破败的老屋,看到的是一座座荒芜的坟茔……可能再也见不到亲爱的父母,可能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兄弟伙伴,可能再也见不到日思夜想的心上人……想象着,体会着,我们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诗中的“我”,我们的心与诗人的心不知不觉就开始一起跳动了。

二、注重推理,培养逻辑思维

作者表达思想,不是文字的随意连缀,而是根据表达的需求做出的精心安排。这里的精心安排,就是遵循逻辑。作者表达思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是有讲究的;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不那样说,是有考虑的。我们要想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思想,必须遵循作者的逻辑去思考,否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运用逻辑的典范,蕴藏着丰富的逻辑训练资源,是用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极佳素材。

逻辑思维常用的思维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笔者认为,推理是逻辑思维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推理,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一个完美的推理过程,需要准确把握住事物之间的关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中,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呢?他的判断为什么如此准确呢?他是怎样推理的呢?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准确把握住了树和道、人和果之间的关系。树在路边,不在果园里,那就意味着这棵树不是私人的,树上的果子谁都可以去摘;如果树上果子的味道不错,那么树上的果子一定早就被摘光了(人的共性使然)。而现在树上的果子竟然多得压弯了树枝,那就说明没什么人去摘,人人可去摘,却无人去摘(或去摘的人寥寥无几),那就说明这果子是苦的。其他孩子为什么会一拥而上去摘果子品尝呢?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关系,盲目地采取了行动。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可资训练推理的资源异常丰富,我们运用得当的话,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抓住思维激活点,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解决冲突,形成正确认识。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笔者问学生:(1)如果田忌和齐威王再来第三场比赛,孙膑能确保获胜吗?为什么?(2)既然如此,那孙膑为什么第二场比赛前如此胸有成竹?(3)除了齐威王不会调换出场顺序,田忌取胜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孙膑凭什么断定具备了这些条件?这三个问题,直指核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在推理过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推理类型——类比推理,需要我们加以关注,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类比推理的原理是借用彼事物的规律来解释此事物的规律,在推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将“彼”移植到“此”身上,从而达到理解“此”的目的。比如,《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第三次刁难,晏子没有按照常规思路去应对,而是巧妙地运用类比思维,以“南橘北枳”的自然界常识类比齐国人到楚国做了强盗一事,推翻了楚王的言论,并且变被动为主动,将一顶“强盗国”的帽子反扣在楚国头上,真可谓妙!学生经过对比,自然领悟到了类比推理的神奇效果。

三、唤醒经验,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又叫顿悟思维,也叫灵感思维,指的是在思维过程中,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推理过程,往往直接从条件就跳到了结论。有时候,从条件到结论中间的思维过程还真没法用语言表述出来。在语文学习中,直觉思维的运用也很普遍。直觉思维的培养与逻辑思维的培养不一样,它需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和文化知识等学习背景,引导学生搭建起一座座直觉思维桥梁,完成直觉思维过程,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童年的水墨画》中有些诗句的理解,就需要直觉思维。“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怎么理解?有生活经验的学生,自然就读出了这样的画面:钓鱼的小伙伴钓上来了一条不小的鱼儿,嘴里发出兴奋的欢笑,旁边观看他垂钓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也跟着一起兴奋地叫嚷……如果没有直觉思维,学生很难理解“笑声蹦跳”。

不仅阅读现代诗需要直觉思维,阅读古诗词也需要直觉思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直觉告诉我们:诗中的行人是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此刻的他一定倍加思念家中的亲人,尤其是思念已经过世的长辈,诗人愁苦的心情,一定跟这阴暗、潮湿的天气一样,浓稠至极,无法化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直觉告诉我们:守关将士们头顶明月,身披铠甲,手握长矛,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遥望远方……直觉还告诉我们:将士们表面冷若冰霜,内心却一定炽热如火,他们的思绪一定飘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一定在猜想父母妻儿在干什么……直觉还告诉我们:此时此刻,家里的亲人们也一定思念着他们,牵挂着他们,盼望着他们早日凯旋……直觉还告诉我们:这样的两地相思,不仅发生在今晚,也一定发生在历史上每一个月明之夜……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一方面需要丰富学生的积累,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新的事物、新的文字。即便是直觉出了错误,也没有关系,在试误中获得新的经验,是非常难得且宝贵的阅读经验,有助于学生的直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四、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亦称审辩式思维。世界著名批判性思维理论家罗伯特·恩尼斯说:“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990年,美国哲学学会组织了一次研讨,大家就批判性思维达成了“工作共识”:有目的、反思性的判断,表现为对证据、背景、方法、标准及概念的合理考察,以便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大家公认,批判性思维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怀疑或质疑某种观念或做事方式,特别是它们背后的假设,运用合适的标准或规范做出有充分理由的判断。

不盲目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观点,敢于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并在质疑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寻求新的结论或方案。因为我们的语文教材涉及很多领域的内容,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教学《草船借箭》这篇经典课文时,笔者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诸葛亮在借箭的过程中,可有什么纰漏?”学生甫一听,愕然。然而,随着思考的深入,他们竟真的发现了两个纰漏:其一,诸葛亮不应该告诉周瑜“三天后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江边”一词就泄露了极为关键的秘密——箭是从江上来的;其二,诸葛亮不应该在前两天毫无动静,这会让周瑜产生巨大疑虑,继而采取更为严密的监视行动探知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并进行破坏。学生经历这样的阅读,收获的自然不只是对几位人物的脸谱化的认识。

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小说的要素和创作上的一些基本要求,笔者给学生补充阅读了一组小小说。其中有一篇是《唯一的听众》,对于文中的一处重要的情節安排,笔者引导学生发现里面的不合理之处。学生经过一番探寻,找到了可疑之处——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人。”笔者追问理由,学生解释说:“‘我不可能知道老人住在12号楼。第一,老人不可能主动告诉‘我住在12号楼,这样会暴露她的真实身份。第二,‘我不会主动问老人住在哪里,因为‘我知道老人是一个聋人。”很显然,学生经过缜密的思考,发现了这个情节上的漏洞。“既然这个信息的出现很不合理,那我们就建议作者把它删掉吧!”“老师,不行!”“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关键信息,妹妹就没法判断出老妇人的真实身份了!因为,满头白发、长得很瘦的老太太,随处可见,妹妹是不可能立即判断出老妇人是谁的。所以不能去掉。”“去掉不行,不去掉也不行啊!怎么办呢?”阅读这篇小小说形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其实,这正是笔者想要的效果。“老师,我们能不能改写这个片段?”“什么意思?”“作者这样写,无非是想揭示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嘛!既然通过‘我提供关键信息给妹妹,由妹妹来揭示老妇人身份这条路行不通,我们可不可以换一条路呢?”“好主意!揭示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应该有很多种可能。俗话说得好,无巧——”学生马上接道:“不成书!”“我们改写的这个片段,最好能做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改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桥段。通过对这篇小小说的批判思考,学生深刻认识到小说创作在情节设置方面的要求。

五、呵护灵性,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也被称作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开拓认识新领域,在前人和他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假设、新观念、新理论的思维活动。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笔者认为,学生如果有新的想法、新的举措就是了不起的创造。只要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点点小小的创新念头,都应该好好呵护,这就是学生的灵性。他们能够打破思维定式,突破思维常规,冒出一点创新思维的嫩芽,都是弥足珍贵的。

在我们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榜样也不少。《曹冲称象》里的曹冲,能够结合几位大臣的不合理意见,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办法,真不愧为神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明显反映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受这些榜样人物的影响,加上平时养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经常会闪现出可贵的灵性。在教学中,笔者会加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他们思考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有一次,笔者执教《捞铁牛》一课,有个学生就在座位上嚷道:“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语气之中,满含着兴奋。笔者请他详细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可以准备好四条大船,每两条拴在一起。其中两条装满泥沙,另两条船空着,一起划到第一头铁牛沉没的地方。系好铁牛后,将泥沙转运到两条空船上,卸完泥沙的船将铁牛拉到岸边,装满泥沙的船划到第二条铁牛沉没的地方,做好准备,等两条空船划来,再把泥沙转运到空船上……直到把所有铁牛都捞起来为止。”笔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安排,他说:“这样一是可以节省时间,原先把泥沙铲到河里现在就是在给另外两条船装泥沙,一举两得;二是可以更加环保,因为把泥沙铲到河里,就会让黄河变得更加浑浊。”原来,这个小家伙如此关心黄河呢!笔者好好表扬了他,从这以后,全班同学都更爱动脑筋了。

教学《桥》这一课,当笔者引导学生意识到小伙子这个人物的安排是一把雙刃剑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故意询问:“会不会是队伍里出现了什么特殊的情况,老汉不知道而误解了小伙子呢?”学生认为有可能,并找出了“证据”:“课文中写小伙子被揪出来后还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如果他是为了自己早点逃命的话,他应该感到很羞愧,根本不敢瞪老汉,所以我觉得这个‘瞪就是在埋怨他父亲误会了他,只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好顶撞他父亲。”还有学生补充:“小伙子如果真是为自己考虑的话,那他就不会跟老汉推推搡搡互相谦让了,他就会直接在老汉前面过桥了。”笔者听完后说:“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老汉不知道的事情,使老汉误解了儿子呢?大家不妨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学生马上就进入了创作状态……

综上所述,思维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才能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方面,具有先天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更应该发挥这一优势,激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推理、唤醒学生经验、鼓励学生质疑、呵护学生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让学生的各种思维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提高思维能力
让孩子更聪明的游戏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精讲巧练”
例谈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