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0-28 07:43司苏会
康颐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司苏会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并将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中,诊断出有27例患者为肠梗阻,经手术和病理验证肠梗阻患者为29例,诊断正确率为93.10%。结论:急性肠梗阻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分析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急性肠梗阻;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816.5;R574.2 【文献标识码】A 【DOI】

急性腸梗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主要是由于肠粘连、肠扭转、肠炎性病变、结石等引起肠腔阻塞,使得肠内容物无法通过肠腔,造成梗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1]。在平日生活中,当出现以下症状的时候,需要加强注意:(1)有过腹部手术史患者,出现阵发性腹痛,同时伴有恶心症状,而且以上症状反复发作;(2)患者数日没有大便,腹胀、腹痛,且排气减少;(3)患者平日身体健康,但在运动之后或者弯腰活动的时候出现腹痛,并伴有呕吐现象,同时出现排便障碍:(4)患者有过慢性炎症性疾病,而且反复腹痛,出现肠鸣音亢进;(5)患者消瘦,而且存在贫血,大便变细、腹胀,甚至出现血便。对于肠梗阻要及早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的病情,以便早日恢复健康。在过去对于肠梗阻多采用腹部透视、X线平片或常规CT方法进行诊断,但是常规CT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况[2]。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确诊肠梗阻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以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8.13±1.47)岁。

1.2 方法

选择CT是GE十六排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扫描参数设置为100kv,200-300毫mAx,螺距为1至1.5。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扫描。采用碘必乐作为对比剂,将扫描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运用各种技术进行重建处理,分析患者病情。

2 结果

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中,诊断出有27例患者为肠梗阻,经手术和病理分析肠梗阻患者为29例,诊断正确率为93.10%。在27例肠梗阻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完全性肠梗阻,13例患者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小肠低位不完全肠梗阻为9例,小肠炎病变5例,升结肠癌4例。

3 讨论

3.1 螺旋CT和常规CT的区别

常规CT在检测的时候,扫描仪需要经过加速匀速抽样、降速、终止等多个过程,这就大大限制了扫描效率。而多层螺旋CT改变了这一缺点,可以实现持续性的转动和扫描,从而提高了扫描速率。检测人员可以紧紧围绕患者的身体进行快速扫描,而且多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实现三维立体图像,从而实现血管立体式显像,更好的分析患者病情。因此,这种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医生的广泛青睐,被称为CT界的“新生儿”[7]。此外,螺旋式CT与传统CT供电方面和扫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螺旋式CT选用的是电滑环技术,在扫描上可以实现持续性转动扫描。

3.2 多层螺旋CT发展及临床应用

CT技术是在1972年之后,广泛开始应用于临床中,并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常规CT发展至螺旋CT,再到现在的多层螺旋CT。目前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已经可以达到0.27秒,而采集厚度可以达到0.15mm。其诊断分辨率和诊检测速度都有所提高[3]。此外,多层螺旋CT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更强,能够改善图像质量,开发新的CT血管成像。临床中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测可以详细观察患者病情。通过结合三维图像处理可以得到仿真内镜图像,从而为疾病的治诊治提供极大的方便。

3.3 多旋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处理

3.3.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主要是采用多排探测器获取各向同性容积数据,并通过采用图像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更为清晰的图像。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分析患者病情,获取高质量图像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便利。此外,多层面重建技术可以获取任意角度学位的图像,且空间立体感更强。有利于对病灶进行定位,实现仿真图像[4]。通过建立立体化的图像,可以诊断患者病灶的大小、数量以及疾病发展程度。更主要的是这种技术还能够显示肿瘤组织的移动范围,直观的观察疾病发展情况。

3.3.2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

在重建技术中,采用螺旋CT图像技术进行处理,可以获取任意角度的图像,而且能够呈现患者清晰的呈现患者病变情况,清楚的勾画病灶轮廓明确,病灶发生位置,使医护人员更好的确定患者的病情。

3.4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CT、X线、B超检测等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更快,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扫描,且成像时间较短,在扫描的时候不会受到患者呼吸和运动伪影的干扰,可以呈现出三维立体图像,有利于医生确定病情。在三维重建技术的使用中,通过相关参数的处理可以提高对患者病灶的分析,实现对患者病灶轮廓的直观观察,同时还能够显示病灶的形态、密度和大小,确定病变解剖位置。对于较小的病灶也能够有效观察病灶基底部的情况。相对于普通CT扫描而言,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多方角度的观察,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了因图像机造成的手术方式选择上的失误,从而提高质量治疗质量[5]。另外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检查的时候,不会对患者造成应激反应,而且检查安全可靠。

3.5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展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于把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形态与功能进行结合,实现虚拟活检。而且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更加操作更加简便、安全、快捷。因此受到患者的广泛接纳。目前,这种技术在临床中没有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加个比较昂贵。相信在未来,多层螺旋CT技术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

3.6 对梗阻病因的判断

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肠炎年炎性病变、肿瘤等。而引发患者出现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一次性进食不易消化纤维类食物等有关。(1)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主要是患者肠道出现炎症,或者由于受到手术方面的影响而造成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小肠和结肠出现肠梗阻,而手术影响因素多发生在小肠部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0%的小肠梗阻是由于手术因素造成,其CT表现特征是梗阻部位呈鸟嘴状,肠腔逐渐变窄,肠壁光滑,可能看到黏黏的索条,即使在诊断的时候没有出现索条,也应该考虑其他原因造成的粘连性肠梗阻。良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早期三个月内,主要有肠扭转、肠粘连等[6]。(2)肿瘤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CT检测多表现为肠腔不规则狭窄,扫描病变区异常强化,梗阻上端肠腔出现积气、积液等现象。(3)炎性病变肠梗阻:炎性病变肠梗阻在CT检测的时候患者表现为邻近脂肪间隙模糊,且肠壁出现弥漫性增厚,肿胀明显。由炎性病变所引起的肠壁增厚较为均匀。炎性病变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及右半结肠,而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在左半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病灶呈现连续性黏膜缺损,严重时可见黏膜缺损外围见软组织肿胀及淋巴结增生或肿大。

3.7 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肠梗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遗传因素。由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通过基因方式传递遗产给后代子女。(2)炎症影响。一些患者由于长期出现肠道炎症,没有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肠粘膜息肉,导致慢性炎症出刺激,造成慢性炎症刺激肠管,从而使得腺体受阻,引发肠梗阻。(3)长期便秘。有些患者由于有长期便秘的问题,使得粪便刺激肠粘膜组织,导致肠粘膜受损,引发异常增生,形成肠梗阻。(4)长期食用不消化食物。有些患者在饮食方面不加节制,喜欢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而这些食物无法被胃酸溶解,从而形成结块,最终形成胃石,加上患者不爱运动,胃肠蠕动较慢,使胃石排至肠管,从而引发肠梗阻。(5)肠癌引发肠梗阻。如果患者出现肠癌,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容易引起肠梗阻。

3.8 肠梗阻的预防

肠梗阻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而且发病率较高,一旦出现肠梗阻,对患者身体影响十分大,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因此,需要加强对肠梗阻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饮食方面。在饮食上避免选择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卫生,避免不洁净的食物食用,不洁净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肠炎,从而造成肠梗阻。(2)加强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要科学运动促进肠胃蠕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食后不能立即运动,否则很可能造成肠扭转,而是应该在饮食后一小时以后再进行适当运动。(3)预防便秘。对于有便秘问题的人,要多吃一些润肠道的食物,并保持多饮水,使肠道通畅,避免出現肠梗阻。(4)及时处理息肉。当发现肠内出现息肉的时候要积极进行治疗,尤其是体积较大的肿瘤,很容易引起肠梗阻。

4 总结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主要包括血运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按照梗阻部位的高低还可以分为低位性肠梗阻和高位性肠梗阻。在过去,对于肠梗阻多采用腹部平片检测方法,包括常规CT和X片检查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明确有无梗阻,但是无法对造成梗阻的病因进行判断,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8]。而多旋螺而多层螺旋CT能够对软组织密度进行分辨,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全腹部扫描,更为直观的观察患者梗阻部位以及病情程度。此外,多层螺旋CT还能够提高对肠壁血供情况的观察。

在进行梗阻部位和程度的判断的时候,由于大多数肠梗阻患者会出现肠道积液积气的情况,并且临床中将其作为良好的对比剂,而多层螺旋CT检查时,不需要采用口服造影剂就能够观察患者肠管的血运情况,以及病灶范围,寻找扩张肠管与解压后萎缩肠管之间的梗阻点是诊断肠梗阻的关键[9]。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肠道形态和萎缩肠管的长度以及肠管粘膜褶皱情况进行分析。通过采取CT扫描方式,可以克服肠管机器给诊断带来的困难,从直肠逆向往上进行追踪,寻找到梗阻点,从而确定病情情况。

本研究对34例疑似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中,诊断出有27例患者为肠梗阻,经手术和病理分析肠梗阻患者为29例,诊断正确率为93.10%。在27例肠梗阻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完全性肠梗阻,13例患者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小肠低位不完全肠梗阻为9例,小肠炎病变5例,升结肠癌4例。由此可见,多层螺旋CT能够在诊断肠梗阻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肠梗阻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分析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福阳.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外科急腹症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研究,2020,28(11):121-122.

[2]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7):94-95,96.

[3]吴志刚,黄莉,庞英泽,等.多层螺旋CT在急性胃肠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167.

[4]周绍斌,李鲁,黄宏伟.多层螺旋CT在小儿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C].//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暨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2013.

[5]陈展航,宋亭,麦慧,等.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肠道急腹症的应用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9):1506-1509.

[6]强金伟.急性肠缺血的多排螺旋CT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7]陈海荣,杨军,高淳,等.32层螺旋CT三维重组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5):540-542.

[8]罗彩华,孙敏,吴正宇.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5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985.

[9]郭英瑜,黄巍,丁玉瑛.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缺血诊断中的应用1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975.

猜你喜欢
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探讨X线腹部立位平片、多层螺旋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腹部超声对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